2021-4-10 | 教育相關
1傳統教育思想與信息化教育理論的比較分析
1·1傳統教育思想的基本內容
傳統教育思想在我國根深蒂固,源遠流長,從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到韓愈的“傳道、授業、解惑”等傳統教育思想影響了中國教育幾千年,到近代以來,隨著西方教育思想(如17世紀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提出的“大教學論、班級授課制”以及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提出的教育理論等)的引入,給我國傳統教育思想又增添了新的活力。在這些傳統教育觀的作用下,形成了我國傳統教育的基本原則,即以以學校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紙質)為中心的“四中心”教育;注重知識傳授忽視能力培養的灌輸式教育;以黑板+粉筆+課本為主要教學手段的教育;以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學生學習好壞的應試教育等。其實質就是在行為主義教學理論、學習理論指導下的一系列教育理論。
1·2信息化教育的基本內容
信息化教育就是以現代教育理論為指導,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充分應用各種信息技術手段、以實現教與學優化的理論與實踐。信息化教育有兩個方面的涵義:一方面是指學習與掌握信息技術的教育。另一方面是指采用信息技術進行教育活動。信息化教育的基本特征從技術層面看具有教學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和多媒化等特征;從教學實現過程看具有教材多媒化、資源全球化、教學個性化、學習自主化、活動合作化、管理自動化、環境虛擬化等特征。信息化教育包括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理論方面指信息化教育是一門科學,是現代教育學研究的一個新分支;實踐領域指信息化教育是在現代教育理論指導下的一種教育教學活動,一種教學實踐,具體包括教學中各種信息技術的綜合運用、數字化課程教材的設計開發、信息技術的軟硬件資源建設、評價與管理等。信息化教育不是為了在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而使用信息技術,而是想通過信息化教育,改革傳統教育理念、教學方式、教育模式、教學內容等,全面提高教師和學生的信息素質。最終培養出適應信息時代要求的高素質的人才。
2傳統教育思想對信息化教育的影響
有怎樣的思想就會有怎樣的行動。在傳統教育思想指導下形成了一系列的教育模式、方法、手段、目標、過程等;同樣,在信息化教育理念指導下也形成了信息化教育的教學模式、目標、方法等,結合以上對傳統教育和信息化教育的分析和總結,我們可以對這兩種教育方式作以下比較:傳統教育和信息化教育存在著很大的不同,這種不同已嚴重影響和制約了信息化教育在學校中的普及和推廣:
2·1在教育理念方面
①以傳統教育思想為主,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持否定和排斥態度。②重視用傳統教學手段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而輕視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培養學生的能力和情感;③以應試教育為主,扼殺了創造型人才的發展;④忽視了信息意識、創新意識的培養。
2·2在教學內容方面
知識陳舊,千篇一律,一個模式,一種版本,沒有將信息時代創造出來的新知識、新技能、新情感融入到課堂講授上。在我國的傳統教育觀念中,教師是知識的擁有者,是學生的知識之源。教師的權威更多來自于這樣一種感覺:我比學生知道的多。當信息技術引入教育后,教師忽然發現學生知道的可能比自己多,學生不再依賴自己獲得知識,而是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獲得一些教師也不曾掌握的知識。
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對更新知識內容持反對態度。
2·3在教學組織形式方面
以課堂集體授課為主,學生在一個固定的教室里分門別類地、按部就班地接受各種文化知識的學習。對依靠信息技術開展小組協作學習、個別化學習、網絡學習、遠程學習等教學組織形式存在畏難情緒。
2·4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方面
以老師為中心以“教”為主,以黑板+粉筆為主要的知識展現手段,教學方法單一,缺少教學設計,缺乏創新,對信息化教育中開發出來的新型教學方法不會用、不敢用也不想用。對各種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特別是信息技術在教學上的使用存在畏難、排斥、不認同的態度。
2·5在教學模式方面
深受前蘇聯學者凱洛夫的五階段教學模式(激發動機→復習舊課→講授新課→運用鞏固→檢查效果)的影響,對在信息化教育中創造出來的以“學”為主的教學模式、“主導———主體”教學模式等存在排擠思想。
3對策與建議
3·1轉變教育觀念,全面認識信息技術的教育作用教師要適應信息化教學模式,首先必須深刻認識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作用。信息技術在教育中具有“擬人”(讓計算機等扮演教師和學生)和“擬物”(依靠計算機等信息技術創設虛擬教室、虛擬實驗室等虛擬教育環境)兩種作用。信息技術應用于教育領域,首先對傳統教育的“讀、寫、算”這“三大基石”產生沖擊,使閱讀方式從文本閱讀走向超文本、多媒體和高效檢索式閱讀,使板書從單純的黑板+手工書寫轉變為計算機多媒體+液晶顯示器和各種自動化輸入方式,使計算從純數學計算擴展為多媒體信息的綜合處理;其次,信息技術運用于教育,使傳統的教育教學形式、手段、方法、環境等得到更新,提高了教學效果和效率、改變了教學方式、擴展了教育和教學領域。
3·2轉變教師角色和教學方式信息化教育教師不再以信息的傳播者和知識的呈現者為主,應從以“教”學生為主轉變為以“導”學生為主。
包括:(1)引導。幫助學生建立適當的學習目標,確認和選擇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2)指導。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和認知能力。(3)誘導。創造豐富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4)輔導。輔導學生利用各種便利手段獲取所需信息,并利用這些信息完成學習任務。(5)教導。教師應成為學生的朋友和榜樣,教導學生養成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等各種優秀品質。要實現以上角色的轉變,教師就必須不斷學習信息化教育教學理論,學習各種信息技術教育媒體的教育運用(特別是多媒體計算機技術)及其相應的教育軟件制作技術、信息化教學設計技術,研究認知心理學,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參與教育信息資源建設,才能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對傳統教育進行全方位改革,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創造出一個全新的教育時空,建構出一種全新的信息化教學/學習環境,實現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如拋錨式教學、支架式教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