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三生教育教學論文
本文作者:楊勇 鐘風梅 單位:云南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
一、“三生教育”發展態勢及其活動特征
“三生教育”在云南高校開展以來,很多高校在實施“三生教育”過程中不斷拓展教育途徑,創新教育方法,改進教育手段,進行了積極而富有成效的實踐探索。把“三生教育”理念與課程學習、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公益勞動等結合起來,“三生教育”呈現這么一種發展態勢,即地方政府和學校,從歷史、現實與理論的維度,以多學科的不同視野和不同研究路徑開展“三生教育”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把“三生教育”列入各級各類科研和教研課題,依托有條件的學校,建立一批不同層次的“三生教育”研究基地,探索“三生教育”的實施問題。紅河民族師范學校的“三維滲透模式”,即課堂教學滲透增進思想、主題活動滲透修煉行為、歌曲解讀滲透提升素質;思茅師專的“三位一體”模式,即基于專題教學、基于體驗的實踐教育、基于熏陶的學校文化建設;臨滄師專的“三在”和諧生態模式,即在課堂、在宿舍、在社區;云南大學、昆明理工大學、云南師范大學等高校以校園文化和學生社區文化為載體,開展以“三生教育”為主題的書畫、手工、辯論、演講、小品相聲、攝影展、海報設計、校園歌曲主持人、校園服裝等比賽,以及以“生存訓練”為目的的定向越野比賽;有的還開展勵志電影觀看活動,排演以“三生教育”為主題的話劇;組織學生去戒毒所參觀,到兒童福利院、敬老院、特殊教育學校等開展志愿者活動。有的甚至以班會活動、團日活動等團隊活動主體,開展“三生教育”主題班會和“團日活動”。綜合上述情況,“三生教育”活動呈現以下幾個特征:一是以政府為主導,政策指導,各級各類學校為主體,把“三生教育”作為一項素質教育創新工程加以實施開展。二是把“三生教育”納入學校教育教學,作為一門課程列入教學計劃組織實施;三是作為校園文化的組成部分進入校園文化活動;四是作為一種工作育人管理方式,形成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加以實施;五是作為一種心智拓展訓練項目,以學生社團為載體,形成社會實踐活動體系;六是將“三生教育”列為時間性活動項目定期開展;六是依托校外活動基地等社會力量,建立實踐基地開展“三生教育”。“三生教育”相對于高職院校而言,雖然在理論上有了概念性、理論性的認識,但深層次的認識和有效的教育還是比較缺乏的,仍局限于校園文化活動。究其原因在于對“三生教育”的教學研究開展較少,在于實踐活動體驗缺乏有效深入的、深層次的教學研究,大多是以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貼上“三生教育”的標簽,沒有實質性的更新和進展,缺乏以“三生教育”理念為核心的教學活動,缺乏教學設計上的系統性。活動的內容和形式與本科、專科學校沒有什么區別,沒有體現高職院校“三生教育”的特色。“三生教育”怎么搞,是作為一項教育活動還是作為一項課程教學活動?是以理論教學為主、還是以校園活動為主、抑或以實踐教學為主?這是高職院校實施“三生教育”活動要解決好的基本問題。探索切合“三生教育”的價值教育目的,適合高職院校特點的、系統的、成熟的、具有高職特色的“三生教育”模式,對高職院校實施好“三生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高職院校教育的特點及其規律
職業性實踐教育是高職教育的本質特性,它是由高職教育培養目標的職業性所決定的,這是高職教育的宗旨與關鍵。
(一)培養目標的職業定向性。高職教育是適應大工業生產而興起和發展起來的,旨在以適應社會需要為目標,培養一線的技術人員、管理人員、技術工人、新型農民以及其他勞動者,與一線職業的對口性很強,偏重理論的應用、實踐技能和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
(二)以“應用”為主旨構建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在教學要求上不追求理論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只掌握本專業必要的理論基礎知識即可,強調專業技能的實用性、針對性和所學理論基礎知識在實際中的適用性。無論理論知識還是實踐技能都以“必需、夠用”為度,以實際應用為重點。
(三)知識結構的技能性。高職教育的課程結構是根據特定職業的崗位規范和技能要求,根據用人單位對所需人才的能力和知識結構的要求來確定,突出實用性、工藝性、實踐性,以能力為主,圍繞職業技術崗位,培養能解決職業崗位實際問題的實際操作能力;同時注重培養學生適應崗位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
(四)教育強調實用性和生產性。一方面,教育強調實際訓練,突出技能、技術教育,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一線應用型人才。另一方面,教育強調實踐教學與具體生產、生活具有很高程度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的擬合度,給學生以良好的道德訓練,更好地為生產勞動服務。
(五)課程建設以實踐訓練課為主,強調能力本位。職業教育適應職業崗位對應用能力的需要組織教學,要求學生具有基本實踐操作技能、專業技術與綜合實踐能力,尤其是職業信念、職業態度、職業知識和職業技能等,要滿足學生畢業后可以直接進入崗位的需求。
三、定位的哲學視點
基于上述特點,可以看到,高職院校“三生教育”應具有不同于普通院校的自身特點。一是培養目標的職業性,決定“三生教育”應著眼于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二是教育內容的實踐性,決定“三生教育”應著眼于學生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的體驗。三是活動環境的企業性,決定“三生教育”應著眼于實習實訓等實踐教學環節并以此為切入點,滲入生命生存生活的價值教育,只有這樣,高職院校“三生教育”的開展才更具現實意義。
(一)“三生教育”作為一項價值教育活動,決定高職院校“三生教育”的著力點是學生的價值評價問題。價值教育和教育價值是“三生教育”的核心和靈魂,選擇正確的價值教育和教育價值是解決好“三生教育”的首要問題。從馬斯洛需要層次論來看,人的生命生存生活價值觀的形成始于他人的某種滿足和自己的生理需求,并由低級向高級不斷發展的,這一趨勢基本上符合人的生命生存生活需要的發展規律,而內在動力就是人的生命生存生活的需要與價值的實現,實現的程度和質量決定人的生命生存生活的價值與質量。作為價值教育的“三生教育”,就是要引導學生認知、感悟、體驗生命生存生活的價值與意義。以職業定向性教育為著力點的高職教育,職業性、應用性和崗位性的價值教育本質特征,決定高職院校的“三生教育”就是要解決好學生以職業崗位為基點的技能培養和以敬業精神為核心的職業道德教育。正如黃炎培所說的,“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個性,獲得生活的供給,發展其能力,同時盡其對群之義務”。職業教育的功能就其理論價值而言,在于“謀個性之發展”;“為個人謀生之準備”;“為個人服務社會之準備”。注重職業道德教育與企業道德的接軌,培養學生與企業生產所需要的職業能力和相同的行為規范,這應該是高職院校開展“三生教育”的價值所在。不重視這個問題,不具有企業所需要的職業能力和職業道德的學生跨入社會后,生命、生存和生活的質量就會受到影響,甚至得不到有效保障。學生作為勞動產品的直接生產者和操作者,其職業道德素質如何,決定著產品質量和企業效益,沒有職業精神武裝的高職學生對個人的社會價值和生命生存生活的價值是比較模糊的,構建以學生職業技能和職業道德為目標的“三生教育”實踐模式,其著力點應重在以敬業精神為核心的職業道德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