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美術
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現代教育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是培養跨世紀人才、迎接新世紀挑戰的緊迫任務。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是更新教育觀念,徹底轉變思想和認識。素質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生動、活潑、富有創新精神的學生。在現代美術教育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顯得尤為重要。正是有了創新,才使得我們今天的美術教育內容變得極其豐富且更具有挑戰性。
美術發展史就是美術創新史。席勒曾說:“呵,人類!只有你才有藝術l”—這可理解為從藝術發生學的角度肯定了人類所獨有的這一品質。歌德則說:“說什么人具有‘美’的本質,純屬胡言。人的本能是‘創造’。”縱觀美術發展歷程,我們不難得出這么一個結論,美術發展史就是美術創新史。
傳統一旦成為革新精神的栓桔,遲早便會有人高擎創造的大旗。
歐洲文藝復興運動,達•芬奇等大師敢于反抗宗教神學,反對教會的思想禁錮和戒律束縛,肯定人的社會作用,提倡科學,鼓吹理性,在藝術上進行大膽的革新,用科學的方法進行藝術創作,將“神”人格化。由于他們的嘗試,從而使西方繪畫邁進了一個嶄新階段。在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時期,誕生了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三大流派。它們開始時都是以創新者姿態出現,并為歐洲繪畫帶來了曙光,但是當它們不再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時最終也被印象派所代替。今天看來,在美術史長河里占有一席之地的優秀作品無不打上“創造革新”的烙印。
藝術從本質上說是創造革新的,藝術創新是藝術的生命之源,這是我們在美術本質中首先要接觸到的重要命題。藝術創造是一切藝術作品的生命之源,一切藝術觀察方法和表現方法都來自于前人的總結。創作是在繼承借鑒前輩大師的優秀文化的同時做好消化的準備,力求融會貫通。藝術家的構思和塑造,都離不開創造性想象。藝術家常常強調的創造性或所謂原創性實際上是推動藝術發展的原動力。
中國畫雖已積累了千百年豐富的傳統經驗,其中包括許多能反映主客觀世界活動規律或揭示繪畫奧秘的真知灼見。但是,如果我們死守傳統、死抱住舊形式不求發展,那和對傳統拘于虛無主義態度而不去繼承借鑒一樣,對美術發展都是極為不利的。當今畫家,特別是張仃先生與吳冠中先生“筆墨”之爭,掀開了美術界大討論。正是由于前輩們學術之爭,才使現代藝術種類多元化,從而打破“大師”不可逾越的神話,也證明了藝術創新是對傳統的繼承和發展。臺灣畫家劉國松先生大膽進行材料革新,開創中國畫新材料應用先河,為現代畫家創新打開新思路。新技法、新材料的產生,是創造更富有表現力、時代感和藝術個性的藝術作品所不可或缺的先決條件。新技法、新材料的出現,勢必順應并作用于當代造型藝術觀念和審美情趣。正是由于新技法和新材料互相依存制約、互相促進的關系,才不斷推動著美術各種類的進步與發展。
現實美在轉化為自然美之前,必須先經過藝術創造者主觀情思的熔鑄和再造。藝術創造中重要的不僅僅是熟練的筆墨與造型技巧,以及對畫理的透徹領悟,更重要的是不斷走進生活,記錄生活,也就是我們常常聽到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到處云山是我師”。早在1000多年前唐代畫家張璨《歷代名畫記》已經告訴我們,藝術創造者必須以天地造化為師,凈化心胸,豐富學養。現代山水畫大師黃賓虹先生總結山水畫的創造過程中就十分強調深入自然的重要性:一、登山涉水—接觸自然,作全面觀察體驗;二、坐望若不足—深入細致地觀察,既與山川交朋友,又拜山川為師,與山川有著不忍分離的感情。
潘天壽在《聽天閣畫談隨筆》中也闡述了繪畫藝術的發展與提高,離不開對主客觀世界的深入研究。由此可見,藝術創造如果離開生活就會顯得蒼白無力,就無法感染觀眾,得不到社會的承認。
全球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在現代美術教育中引發一場重大的革命。我國要復興民族、振興中華,必須全面提高國民素質,培養高素質人才。教育成為影響國民素質的關鍵所在,時代呼喚充滿創新精神的新型教育。回顧美術的發展歷程,我們從中發現,美術發展史就是美術創新史。美術創新對現代美術教育具有很好的啟示作用。
近年來,我們的藝術教育一直處于一種尷尬的處境,原先的教育模式(重技巧輕理論)逐步被打破,新的教育(創新)機制還有待于完善,在藝術教學、教研中存在著許多問題巫待解決。這給從事藝術教育的老師提出了新的課題。一段時間來,隨著藝術信息的廣泛交流,盡管我們所面臨的是林林總總的各種流派的教育模式,但是強調注重現代美術教育“創造”與“繼承”的關系已經日益明朗。現代美術教育注重“創造”與“繼承”的關系,將有助于廣大藝術教育工作者擺脫尷尬的處境,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加強美術課程教學內容的多樣性是課程改革的重點。義務教育要面向學生,課程應具有發展性,應加強課程內容的綜合性,淡化學科的界限,著眼于學生的終身學習,適應學生發展的不同需要。我國各地經濟文化發展的不平衡導致教育水平極不平衡,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現代美術教育的課程結構具有較強的選擇性,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培養學生的科學方法、科學態度和科學價值觀,依據多元智能理論規劃課程,在保證修完必修課程的前提下,準確把握綱要精神,編寫有代表地方鄉土氣息的教材,發展學生非智力因素,拓展學生智能,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培養學生對地方藝術的熱愛。
時下,如火如茶的課程改革席卷神州大地,而從事基礎教育工作的美術老師又處在“教改”前沿,理所當然的成為時代的“弄潮兒”。美術課程改革應倡導美術創新與繼承的精神,采取多種教育方法,重視學生個性與創新精神的培養,努力給學生提供一個最適宜創造性活動的環境,促使學生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和獨特性得到發展,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最終實現現代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