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素質教育論文
一、文學素質培養
語文教師應如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呢?筆者認為應從教授學習方法入手。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是為了不需要而教。”由此可見,評價課堂教學中是否真正落實素質教育的內涵,其主要標準是看學生是否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是否能夠通過參與教學活動獲得科學的學習方法。小學語文教材中也編排了一部分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課文。如《晨讀》一文中描寫了利用清晨的大好時光,刻苦學習、努力奮斗的三個孩子。通過此文的學習可以使學生養成珍惜美好時光、刻苦學習的良好習慣。又如《雷鋒日記二則》,其編排目的就是為了弘揚“釘子”精神,通過教學培養學生養成善于“擠”時間的精神和善于鉆研的探索精神。通過學習這些課文,學生可以掌握一些自學語文的方法。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通過聽、說、讀、寫綜合練習來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審美能力以及應變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文學素質。但是,學生的聽、說、讀、寫等能力與他們所掌握的詞匯量以及語言理解能力息息相關。由此可見,培養小學生的語言能力和知識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能力是從練習中培養出來的,我們教師應充分利用校內外的優質教學資源,精心設計學生喜聞樂見的語言文字訓練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知識,陶冶情操,使語文教學內容不能局限在教科書中,而應在大量的聽、說、讀、寫和課外活動中,獲得鍛煉提高,形成能力,使學生真正掌握學習語文的方法。
二、加強心理素質的培養
新課程理念指出:“在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同時,還要重視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加強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在學生的心理素質中融入時代的特點和國家、社會對學生教育的基本要求,在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現代社會,使學生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逐步形成完美的人格。”我們若稍加留心,就會發現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課文包蘊著心理素質教育的內容,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好這些課文,通過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這不光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增強心理承受力,還要求教師善于挖掘教材重點相關因素,并和學生實際相結合進行教學。如通過《愛迪生》的教學,要讓學生明白“失敗是成功之母”的道理,并認識到在挫折和不幸面前要勇敢,正確對待前進中的各種失意和失敗,在困難和挫折面前有勇氣和信心,使學生懂得失敗是難免的,鼓勵他們只有不怕失敗才能走向成功。
三、充分挖掘課文中的審美因素
自然界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因此,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應把培養他們的鑒賞美的能力作為教學重點。要提高學生的鑒賞美的能力需要學生憑著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審美情趣,下意識地去欣賞審美對象,從中受到美的熏陶。小學語文教材無論是語言還是思想內涵都有美的體現,為教師“教書育人”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同時也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得力助手。因此,我們語文教師要深入挖掘其思想內涵和藝術品味,并將其貫徹到教學之中,使學生耳聞目睹,耳熟能詳。同時,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特點,去點燃學生心中美的火花,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發展他們創造美的才能,使其充分體會教材的內容美,學習教材的形式美,如對人物形象美和自然環境美的教學。塑造人物的形象美,作者往往通過流露自己的審美觀點和審美評價進行描述,這些崇高的人物形象是學生學習的典范和行為的標桿,并能在學生心目中樹立一座美的豐碑。如《飛機遇險的時候》一文中,所描寫的周恩來總理把生的希望送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的高尚品質;課文中還有視死如歸的革命先烈劉胡蘭和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等,這些崇高的人物形象,對于塑造學生的心靈美,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具有啟迪作用。描寫自然環境美,作家筆下的自然環境往往給讀者帶了身臨其境的感受,我們從作家的字里行間體會到的環境美往往比真實的景色更美,這顯然與作家的審美能力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如:奇異的《海底世界》,美麗的《日月潭》風光,風情的《草原》景色,秀麗的《桂林山水》等,作者筆下的這些自然美景,不僅激發了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更使他們的情操得到了陶冶,進而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傊?1世紀是人才競爭的世紀,如果說語文素質高低標志著一個人素質的高低,那么語文中的審美教育,就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作為語文教師有責任、有義務憑借語文教材中的審美因素來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點和健康的審美情趣,不斷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
作者:尹志穩 單位:河北省巨鹿縣張王疃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