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體育
高校體育是連接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的橋梁,當前素質教育對高校體育教學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終身教育的思想正在普及,體育教學應該朝著發展學生個性、調動學生主動性及培養學生終身體育能力的方向發展。本文以當前我國高校體育教學的現狀出發,結合體育教育的本質和意義,對體育教學如何進行改革進行了分析。自從《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頒布實施以來,高校體育在教學目標、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等方面都進行了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實踐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我們繼續提高對體育教學改革的認識,把體育教學改革繼續推行下去。
一、當前我國高校體育教學的現狀
(一)教學觀念陳舊,形式單一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時間一般設定為兩年,教學內容包括排球、籃球、足球、健美操、武術、乒乓球、羽毛球等,教學理論內容包括體育鍛煉方法、體育競賽規則、體育運動技術及體育衛生保健等,課程設置陳舊,教學內容枯燥,形式單一,課程教學過程中過于注重教師的主導地位,而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造成學生學習積極性下降,整體教學結構并沒有發生本質的變化。這是違背素質教育的出發點的,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個性的發揮和自身能力的提高。
(二)對體育教學的忽視目前,體育教學在部分高校中處于被忽視的地位,體育工作者對體育教學的工作熱情銳減。高校體育教學隊伍呈現出優秀人才匱乏和現有人員過剩的現象,一方面當前急需的人才引進困難,原有人才流失嚴重,造成教師隊伍結構不穩;另一方面現有人員過剩造成富余人員流動困難,并且評估機制缺乏合理性,人才無法合理優化和配置。
(三)體育理論教學滯后目前高校體育教學中明顯存在著重實踐輕理論的教學模式,體育實踐課程所占的比例遠遠超過理論知識傳授所占的比例,單純強調提高學生體質,而忽視了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終身體育和健康體育的觀念無法在學生心目中深入,體育意識淡薄,缺乏自我鍛煉意識,導致觀念滯后。體育理論知識對體育技能起著輔助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學生體育技能的提高,缺乏理論知識勢必會影響學生技能的掌握。
二、體育教育的本質和意義
《體育大詞典》中對體育的定義為:“以身體練習(體育動作)為基本手段,結合日光、空氣、水燈自然因素和衛生措施,達到全面發展身體、增進健康、增強體質,提供運動成績水平,豐富社會文化娛樂生活為目的的一種社會活動。”體育的本質是強身健體,因此,體育教學的根本任務就是促進學生身體結構的不斷完善,改善和提高學生的健康狀況。健康的體質是身體健康的前提條件,因此,在體育教學中應該把體質的發展放在首位。高校體育教學是學校體育教學的最高層次,是學生掌握體育競賽技能、體育運動習慣和培養正確的體育觀念的關鍵時期,是學校體育向社會體育發展的中心環節,也是我國實現國富民強和全民健身計劃的關鍵環節。體育教學要以定義為發展前提,在增強學生身體素質的同時,不忘學生個性的培養。
三、體育教學的改革方向
(一)確定終身體育的教育思想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體育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以身體健康為目標,注重對學生身體素質的培養和體育能力的鍛煉。體育教學改革要秉承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確定終身教育的指導思想,提高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使他們不僅在學校,而且進入社會后都保持健身意識,在任何情況下都能自覺堅持體育鍛煉,把其當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時,體育教學改革還應以增強學生的體質為教育目標,將健身知識和健身技能、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樹立終身體育的觀念。
(二)體育教學改革要滿足學生需求
目前,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在教學目標、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上都進行了一系列的規劃,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滿足了學生對體育教學多樣化的需求,活躍了教學氣氛。大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日益成熟,人生觀、價值觀逐步完善的時期,他們有著較高的智力發展水平和較強烈的獨立意識,教學過程中主動性表現得非常明顯,對體育教學存在較高的需求,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對體育知識的渴望。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現代大學生的體育意識也在逐步增強,他們不僅要求掌握體育技能和技術,還要求掌握一定的體育知識,這些知識可以豐富學生的頭腦,有利于學生樹立終身體育的觀念。
2.對身心健康的渴望。生活節奏的加快和工作競爭的加劇,使人們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職業病,大學生開始認識到健身不僅是在校期間的學業需要,也是以后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3.對體育娛樂的渴望。娛樂本身就是體育的本質屬性之一,大學生參與各種體育活動,不僅是為了鍛煉身體,也是為了愉悅身心。體育教學的娛樂性滿足了學生的心理需求,同時也成為體育教學所追求的目標。
高校體育除了培養學生體育興趣和鍛煉習慣的同時,還要加強學生對體育認識的提高,培養健康意識,并掌握相關的體育健康知識,養成健康的鍛煉習慣和生活方式,努力提高自我保護意識,使學生在校期間就樹立終身體育的思想,養成終身體育的習慣,為生命的延續打下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