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美術
朗讀和默讀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要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從一年級起,就應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注意培養朗讀的興趣。從大綱的論述可以看出,朗讀是語文教學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基本功,但是我們常常發現一些學生經過五六年的學習,到了小學畢業時,他們念起書來不是添字漏字,就是結結巴巴念不清楚,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認為原因是教師平時對朗讀課文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忽視了對朗讀的訓練和指導。
平時把課堂教學的重點放在對課文進行繁瑣的分析,結果,有限的時間就在那低效率的問問答答的過程中流失了,而學生所能得到的訓練必然會減少。教師講得多,學生讀得少,致使學生逐漸對書面語言感到生疏,未能掌握和靈活動用書面語言這工具來表情達意,久而久之,學生寫作時會碰到不少困難。俗語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唐代詩人杜甫也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說明了多讀書的好處。
下面結合我自己的教學體會,就如何發揮朗讀在閱讀教學中的作用,加強朗讀訓練,談談自己的幾點粗淺意見。
一、指導學生在讀正確、讀流利的基礎上多讀,發展學生的語言
朗讀是學生學習作者的書面語言的一種重要手段;說話是學生自己口頭語言的表達。要把話說得好,說得生動形象,合乎邏輯,能準確地表情達意,就得先朗讀課文,先學習書面的語言,靈活運用書面的語言來表情達意。
朗讀的基本要求是讀正確、讀流利,但是我們發現低年級的學生常常拖腔唱讀。這是什么原因呢?這是因為他們剛剛開始識字,認識的漢字不多,又很陌生,一邊讀一邊還要想想這些漢字的讀音,所以讀書速度就慢了。那些漢字記得熟練的學生,朗讀課文比較正確流利,而那些漢字記得生疏的學生,朗讀課文就比較困難,邊讀邊認字,就形成唱讀。久而久之,就很難改正了。所以要學生讀正確流利,首先就要抓好識字教學,而且要不斷鞏固識字。
其次,低年級的閱讀教學要做到多讀少講,甚至做到以讀代講。
實踐證明:經常地朗讀課文,能幫助學生掌握如何正確運用詞句;能使學生把作者的書面語言變成自己的口頭語言。從這里可看出,多朗讀,加強朗讀訓練,可以發展學生的語言。
例如《我的戰友邱少云》中有這樣兩句話:
1.烈火在身上燒了半多鐘頭才漸漸熄滅。
2.從發起沖鋒到戰斗結束,才二十分鐘。
兩句話都有一個“才”字,但意思截然不同,學生經過多次朗讀,弄懂了兩個“才”的意思,第一個“才”表示時間長,第二個“才”表示時間短,并且發現了一個規律:“才”字用在表示時間的詞語后面表示時間長,用在表示時間的詞語前面表示時間短。學生就這樣在朗讀中積累了“才”字的用法。只有加強朗讀,多讀,學生積累的詞匯就越多,對于發展學生的語言就越有幫助。
二、教會學生理解地讀,邊讀邊思考,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小學生讀書往往像和尚念經一樣,雖然眼睛看著書,口在念,但心卻不在課文里,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學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另一方面與教師未培養學生邊讀邊想的習慣有關。所以,教師要教會學生一邊讀一邊想,養成邊讀邊想的良好習慣,讓學生學會理解地讀,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如《草原》一文的第一段,老舍描繪了他初入草原所看到草原美麗的景色,在教學中,我先引導學生邊朗讀邊思考:
1.草原的景色如何,作者是按什么順序觀察草原的?親眼目睹草原景色,他的感受如何?
2.草原的景色如詩如畫,假如你身臨其境,又有什么樣的感受?再引導學生反復讀,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加深了,而對課文內容理解的加深又反過來促進學生的朗讀。
三、啟發學生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讀,陶冶學生的情感如何啟發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呢?如果教師只是簡單地要求學生“讀得生動一點”,“要讀出感情來”,那是沒有用的,因為學生不知道怎樣讀生動,怎樣讀有感情,如果只是機械地提示學生哪兒要重,哪兒要輕,哪兒要高興,哪兒要悲痛,那更有害無益,那樣學生會讀得矯揉造作。我們只有啟發思考、想象、理解了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從而受到感染,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和表達的愿望,才能使他們自然地讀出感情來。
再如《第一場雪》描寫雪后的景色一段,應緊扣課文主題,抓住“粉妝玉砌、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玉屑似的、五光十色”等詞語的理解,讓學生充分理解這些詞語在表達課文中心的重要作用,并通過反復朗讀使學生體會到作者喜悅的思想感情,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必須發揮朗讀在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加強朗讀訓練,全面提高閱讀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