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論困惑
(一)服務滿意觀
服務滿意觀認為,中職學校提供的教育服務適應于ISO質量管理體系,中職教育質量評價應遵循國際標準化組織(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forStandardzation-ISO)關于質量的定義,將教育質量視為滿足個人和社會顯現的和潛在的教育需要特性。中職學校通過滿足學生需要的程度表達教育質量,因而可將學生對中職學校服務的滿意度作為衡量中職教育的質量標準。有學者借鑒美國Noel-Levitz公司的(NationalStudentSatisfactionInventory,SSI)和加拿大安大略省職業技術院校業績評價指標調查(KPI,OntarioCol-legesofAppliedArtsandTechnologyKeyPer-formanceIndicators)經驗,建議國家和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建立職業教育學生滿意度調查長效機制和結果發布制度,以此作為中職教育質量的評價標準。有學者也發布了中職學生滿意度調查報告,集中反應了區域乃至全國的中職教育服務狀況。但這種調查方法容易出現“微笑問卷(畢業生不愿意指出自己母校不盡如意之處)”,難以保證調查結果的公正性。
(二)教育效果觀
遵循美國工程與技術鑒定委員會(ABET)提出的EC2000(EngineeringCriteria2000)理念,教育效果觀認為中職教育質量評價的焦點應該放在學生學到了什么,而不是強調學校教了什么,評價核心是學生的培養結果是否達到了事先確定的培養目標。教育的效果是學生素質能否得到全面、和諧地發展,是否能夠滿足社會用人單位需要。由此可見,只有客觀地看待學生的發展問題,才能科學合理地評價教育質量。應把學生接受中職教育(包括階段性的中職教育)后知識、技能、能力、行為、情感等各方面素質提升或發展的結果,也就是與學生接受中職教育前后的素質水平之差(增值)部分做為衡量中職教育質量的依據。只有尊重不同起點的比較,才能使教育作為過程所獲得的結果評價才更有意義,才能使不同學校、不同地區、不同個體之間具有可比性,才能使中職教育質量評價將趨向客觀、科學和合理。
(三)評價主體觀
評價主體觀強調建立“滿足企業需要”的中職教育質量評價觀,認為中職教育目標是為企業生產、服務一線培養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企業是中職畢業生的最終接納者、使用者,理應也是中職教育質量的評價者。中職畢業生是否滿足企業需要,企業最有發言權。換言之,中職教育質量的最終評價者為企業,最權威的評價意見也應該來自于企業。此觀點導致中職教育過程“以企業為中心”,一切教學工作必須服從企業生產經營現實的需要。由于不同企業具有不同的人才需求標準,導致中職學校教學計劃、人才培養目標出現了隨意改動的狀況。雖然為學生提供了明確的就業目標,但中職學校人才培養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企業一旦轉產或倒閉,畢業生將面臨尷尬的處境,同時也違背了教育以學生為中心的基本理念。有學者提出中職教育質量評價的主體不僅應包括學生、教師、學校上級主管部門與用人單位的評價,還可以包括合作單位評價與相關中職學校的互評,也可以通過專門的社會中介機構進行評價等。
(四)教學評價觀
有學者認為,中職教育質量評價的指揮棒是中職學校的教學評價,強調在教學過程中,將學生的行為過程、方法能力、職業素質納入課程考核體系之中,從而建立客觀、規范、科學的教學評價體系。持該觀點的學者認為,教學質量根據學校確立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以及學生對教學過程的滿意度等進行判斷。同時,將教學質量等同于教育質量,并定位于任課教師和學生兩個層面。教師分裂為考核者與被考核者。由于考核者采用的評價依據是中職學校自行定制的教學管理辦法,其科學性、可靠性引起了眾多教師的質疑,導致教學評價沒有發揮質量監控作用。被考核者難以通過考核夠獲得反饋信息,進而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能力,改善教學質量;就學生而言,對自身通過接受中職教育而應增加的知識、技能、能力以及情感、行為等均處于模糊狀態。
(五)質量類別觀
教育質量的內涵直接影響到教育質量的評價標準。有學者在綜合國內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將教育質量分為內適質量、外適質量和人文質量三類。內適質量指中職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滿足學生需要的狀況,實際上,前述教學評價就是內適質量的一部分。外適質量指中職教育滿足社會需要的狀況,中職學校所培養的人才是否讓用人單位滿意等。這與前述中職教育服務滿意觀、效果觀一脈相承。人文質量指中職學校所培養的人才道德、情感、工作態度、遵章守紀狀況等。此外,眾多研究者還提出了基礎認證評價、過程認證評價以及學生實習質量評價、學生頂崗實習質量評價、學生道德素質評價等多種質量評價類型,導致了中職教育質量觀的多樣化。這種多樣化的質量觀使許多教育、教學改革措施難以在中職學校發揮應有的作用,因為強調了某一評價類型,似乎就弱化了另一種評價類型。建立綜合的中職教育質量觀及質量評價體系,已成為中職教育發展的當務之急。
二、實踐困境
中職教育質量評價是對中職學校教育功能實施狀況的測量和判定,是衡量中職學校辦學能力和水平、維護接受中職教育學生各項權益的有效措施。由于目前我國對中職教育質量目標、質量標準以及評價體系等尚未形成共識,也使中職教育質量評價實踐陷入困境。
(一)質量目標尚未明確
據調查,目前我國中職學校辦學導向出現了“雙向裂變”狀況。部分中職學校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理念,為學生提供了明確的就業目標,多以就業率衡量教育質量。這導致了兩個方面的后果:(1)就業率受區域經濟發展狀況影響,單獨以就業率評價中職教育質量,對經濟不發達地區的中職學校有失公平;(2)中職學校提供的就業率多為初次就業率,包括就業穩定率、專業對口率、學生就業滿意度等就業質量指標尚未納入中職教育質量評價指標體系,難以表達教育質量的真實狀況。部分中職學校利用國家中高職銜接政策,將就業為導向轉變為升學導向,舉辦對口升學班、高考特長班等,將本科升學率、專科升學率等作為中職教育質量的評價標準。盡管增強了中職教育的社會吸引力,但職業教育已趨向為應試教育,在質量評價方法上也與普通高中教育趨于一致,明顯偏離了本應恪守的辦學宗旨。
(二)評價標準尚未統一
基礎認證是職業教育機構依據一定標準進行的“入門”認證。我國現行的行政審批制度將原來由省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審批的中職學校設置權下放到市,這雖然減少了省級行政審批權,但由于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盡平衡,各地在審批中職教育機構所掌握的標準不一,導致部分中職學校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輸在“起跑線”上,直接影響教育質量。同時,我國尚未建立中職學校復評機制和退出機制,部分中職學校教育教學設施“幾十年如一日”,難以應對人力資源市場對人才需求標準的變化。全國范圍內開展的中職示范校、重點校的評比工作,雖然制定了具體的評估標準,但就辦學規模、辦學條件等指標而言,多數中職學校望塵莫及。教育部規范了中職學校專業設置標準,但由于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門監管缺失,多數中職學校仍在各行其是,專業名稱與專業內容名不副實。在課程建設方面,由于缺乏政府統籌機制,尚未在行業、專業內建立統一的標準,直接影響到中職教育質量形成過程的評價。
(三)評價體系尚未建全
雖然眾多研究者提出了類型較多中職教育質量評價指標,并涉及到教育現代化評價、區域職業教育發展評價以及其他專題性評價等,但我國尚未建立完善的中職教育質量評價體系,理論研究落后于教育質量評價實踐。省、市級等地方中職教育評價也缺乏體系保障,發布的中職教育統計指標多為宏觀指標,難以滿足社會機構評價中職教育質量的需要。相對于高等教育,包括從高等教育機構設立的審批、辦學質量評估以及社會關于高等教育機構的排名等規制日益完善,中職教育質量評價與監管明顯乏力。至于中職教育質量評價所需要的國家職業資格標準等,也僅在部分職業領域頒布,尚未涵蓋中職學校設置的所有專業。現有的國家中職教育示范校、國家和省市重點校的評價雖然具有一定的導向和激勵作用,但評價指標多為靜態指標,難以反應中職學校教育質量的提升過程。中職學校的教學評價和課程評價也由于缺乏國家統一的標準,校際間難以比較。
(四)評價主體仍然單一
毋庸諱言,我國現行的中職教育質量評價主體仍為政府教育行政部門,評價方案由政府制訂,評價實施由政府組織,評價結果由政府公布,非政府組織以及社會“第三方”組織難以在中職教育質量評價領域發揮應有的作用,評價結果缺乏客觀性和社會公信力。整個評價過程在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和教育系統內部循環,評價結果多依據評價對象提供的數據進行量化分析,忽視了學生及社會用人單位在中職教育質量評價中的應有作用,難以全面反映評價對象的綜合質量。在校學生自我評價難以落實,畢業生對中職教育質量的反饋功能缺位。用人單位也難以參與到評價過程之中,導致中職教育對行業、企業的吸引力越來越差,社會影響力越來越低。政府部門行政指導、行政干預的中職教育質量評價方式,使民眾難以區分中職教育質量評價過程中的“裁判員”與“運動員”,“政績主義”、“達標主義”在中職學校盛行。
(五)過程監控較為乏力
我國尚未建立中職教育市場退出機制,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對中職學校運行的監管力度明顯不夠。由于缺乏有效、統一的政府監管體系和國家統一的中職教育質量標準,導致中職學校無論是在專業設置,還是在課程安排等方面,都處于自我管理狀態,教育、教學標準與國家頒布的職業標準聯系不夠緊密,市場化機制建設明顯滯后。各中職學校自行建立的內部質量監管制度多從自身實際出發,處于“各自為戰”的狀態,行業、企業等用人單位沒有參與權,教育質量與社會需求嚴重脫節。多數中職學校尚未建立教育質量自我監管體系,重監輕控、重監教輕監學、重過程輕效果等現象較為普遍。各中職學校監管標準不一,監管過程也不同步,在評價主體、評價標準、指標權重等方面也有較大差異。多數中職學校以就業率表達教育質量,很少考慮學生自身素質提升狀況以及專業對口率、穩定率等就業質量指標,中職教育質量處于“自我陶醉”狀態。
三、應對策略
目前,我國現已成為世界上中職教育發展規模最大的國家,但中職教育質量與社會經濟發展需求以及廣大人民群眾的期盼還有較大差距。面對中職教育質量評價的理論困惑與實踐困境,我們應加強有關方面的研究,積極完善中職教育質量評價標準及保障體系。
(一)明確質量評價目標
教育的功能在于通過教師“教”與學生“學”的活動,使學生在知識、技能、能力、道德、行為等方面實現增進。教育目的確立了增進方向,增進量直接反映了教育效果。換言之,中職教育的效果主要表現在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增進方面,中職教育質量評價的關鍵是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因而,教育目的是編制評價目標的依據,教育效果是評價教育質量的根本。教育部2000年《關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中職教育“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轉變教育思想,樹立以全面素質為基礎、以能力為本位的觀念,培養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第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中初級專門人才”。既闡釋了我國中職教育的目的,也反應了社會各界對提高中職教育質量的訴求。既符合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現實要求,也順應了國際中職教育發展總體趨勢。建立中職教育評價體系,核心是促進這一目標的達成。
(二)完善質量評價標準
質量評價標準集中表現在人才培養質量標準方面,建立中職教育質量評價指標及基準、權重是構建中職教育質量評價體系的一項基礎性工作。仿照衡量工業企業產品質量的方法,我們認為,如果一所中職學校培養了符合標準的畢業生,就具有合格的教育質量。畢業生能夠在基本標準的基礎上達到更高的標準,教育質量則更優。因此,人才培養標準是衡量中職教育質量的主要依據。教育部提出,中職學校畢業生“應具有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以及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行為規范;具有基本的科學文化素養,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和比較熟練的職業技能,具有繼續學習的能力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立業創業能力;具有健康的身體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依據這些要求,對相關指標進行質化闡釋和量化考核,并設定各項指標的權重,可構建完善的中職教育質量評價指標體系。
(三)改革質量評價機制
我國現行的中職教育機構設立標準制定年限較早,不盡適應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需求。國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應盡快設立中職教育機構的國家標準,并要求各級中職教育機構審批部門嚴格執行。建立并實施中職教育機構復評制度及市場退出制度,以此促進中職學校不斷改善辦學條件,增強師資力量。按著以“國家標準為主、地方標準為輔”的原則,建立并實施中職教育課程標準制度,保障中職教育的過程質量。堅持以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建立全國統一的中職教育質量評價標準和定期評價制度。兼顧利益相關者的權益,建立融行業企業、學生家長以及教育行政部門于一體的中職教育質量評價機構和以政府評估組織為主、社會評估組織(第三方評價機構)為輔、涵蓋各個中職教育專業類型的教育質量評價體制,公開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進而形成社會認同、并積極參與的中職教育質量評價機制。
(四)推進質量全程監控
充分發揮中職教育質量評價的監督功能、調控功能、引導功能和激勵功能,實行內部監控與外部監控相結合,推進中職教育質量的全程監控,促進教育質量的持續提升。就內部監控而言,中職學校應借鑒工業企業推行全面質量管理的做法,對教學準備過程、教學實施過程和教學效果等實施全面監控,事前、事中、事后環環緊扣,使整個教學過程處于監控之下。監控方式由常規教學檢查為主轉向常規檢查和專項檢查并重,監控目標由鑒定性監控轉為診斷性監控,指導中職教師不斷增進教學效果。外部監控則由教育行政部門主持實施,在進一步完善教學督導制度的基礎上,吸收中職學校的教學骨干及行業企業技術人員參與,建立中職學校教學質量監控督導組織,通過定期檢查和不定期抽查等方式,對中職教育過程實施監控。當然,無論是外部監控還是內部監控,均需堅持一切服從質量的原則,對監控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應及時、妥善地處理,確保教育過程各環節均能達到相應的標準。
(五)加強質量評價研究
與世界發達國家比較,我國中職教育質量評價研究還存在較大差距。在理論研究方面,由于現實評價僅僅是某一個時刻的短暫停頓,所采用的評價標準、技術方法等必須隨時代的發展而及時調整,需要研究者加強中職教育質量評價框架等方面的應用研究工作。鑒于中職教育質量評價是一個充滿分歧和傾向于提出更多問題的過程,應注重引導一線中職教育工作者加入到研究隊伍中來,使中職教育質量評價研究立足于社會需求和中職學校自身基礎之上。在研究過程中,注意借鑒世界發達國家經驗,挖掘其背后涉及的中職教育評價理論與方法等問題;在實踐研究方面,注重研究提高中職教育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的可行性和科學性,構建適應我國國情、順應時發表展的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對一些擬推廣的質量評價方法、評價措施等,應注重搜集實證的支持。加強面向未來的發展性中職學校評價指標體系和機制研究,避免中職教育急功近利等情況的發生。
(六)營造質量評價環境
中職教育質量評價的最終受益者是社會,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學生,最大的受益者是企業和行業,這些利益相關者都有權利和義務參與中職教育質量評價。質量評價是利益相關者共同的心理建構過程,在此過程中利益相關者之間必然存在著價值沖突,表達各自主張、焦慮和爭議等,行業應該成為首當其沖的協調者,將相關者利益連接起來,激勵和激發他們共同采取評價行動。國家應以頒布相關法令的方式,將各利益相關者納入評價主體,且各主體間以平等的身份參與中職教育質量評價工作。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應進一步深化配套改革,完善評價組織機構建設,鼓勵第三方評價機構的發展,并將評價結果作為中職教育機構復審以及財政撥付各項補助資金的重要參考,配合有效的獎懲制度,督促各中職教育機構不斷提升教育質量。同時,充分發揮評價結果的作用,通過媒體及時向社會公開,增強中職教育的社會吸引力。
作者:閆志利 龐寧 單位:河北科技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