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結果
本次研究中選擇了30名被試,他們存在諸如人際交往、情緒等問題,但均無嚴重的心理或軀體疾病,之前沒有接受過任何音樂訓練。我們按照1-30將被試進行編號,對被試采用接受式音樂治療與參與式音樂治療相結合的團體輔導方法,對于干預前后進行評估。本次音樂治療共進行8次,每周1次,每次約2個小時,治療的目標包括:促進個體的開放,增進人際交往技巧;分享情感體驗,釋放內心的情緒,達到情感的共鳴;推動成員自我認識、自我肯定。通過癥狀自評量表的前后測比較,被試在人際交往、自我意識的評價方面得分明顯提高;而在焦慮、憂郁、軀體化、敵對等項目得分有所降低,得分差異具有統計學的意義(P<0.05)。李曉宇、歐勝虎等人的研究也說明:音樂治療有利于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有利于學生心理疾病的治療,有利于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音樂治療能夠調適學生的不良情緒,培養健康情感,同時能夠改善人際關系,增進學生的社會交往。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清晰地認識到音樂治療的獨特效果和可行性,重視音樂心理治療的作用,使其發展成有效的心理健康輔導方法或技術。
二、音樂治療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
目前來看,高校音樂心理治療中存在的不足有:學生對音樂心理知識的了解淺薄、缺乏專業的音樂心理治療師、音樂心理輔導的設備不齊全等。針對此類問題,作者提出如下建議:
1.學校要加大音樂心理方面的宣傳
由于音樂治療在我國起步較晚,它對于許多人來說是一個陌生的領域,人們自然而然對音樂治療的認識和了解較少。我們應通過宣傳幫助學生認識到音樂與心理之間的關系,正確理解音樂對心理發展的重要作用。學校可通過報紙、宣傳欄、電視、校園廣播、網絡等媒介進行宣傳,也可舉辦知識講座,采取淺顯易懂的方式向學生進行講解。充分發揮課堂教育的功能,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增加音樂治療相關的內容,可分為理論講解和心理體驗兩部分。理論部分重點把音樂治療的基本知識向學生做詳細的解釋,心理體驗部分可根據各學校的實際條件選擇相應的音樂治療方式,對學生進行心理素質方面的訓練,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理性認識和感性體驗的相統一。除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課的資源外,高校可適當考慮開設“音樂治療學”“音樂與心理健康”“音樂與自我成長”等相類似的選修課普及音樂療法與心理健康的知識。
2.高校應培養組建高素質、專業性強的音樂心理治療師
歐美國家專業音樂治療師比其他國家發展的速度要快,培養和資格認定的程序要更為完善。在美國有近80多所大學設有音樂治療專業,培養學士、碩士和博士,經資格認定合格并注冊的音樂治療師在精神病醫院、綜合性醫院、兒童醫院、特殊教育領域和各種心理診所工作。亞洲音樂心理治療的起步較晚,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發展較快的國家和地區有日本、臺灣等,在這些地區的大型醫院都設有專門的音樂治療師。目前,國內絕大多數高校沒有專業的音樂心理治療師,基本是由心理輔導師或咨詢師代替,這部分人員在音樂方面的素質相對欠缺。考慮到各自學校的實際情況,既可聘請專業的音樂心理治療師,也可由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和音樂教師組成師資隊伍,相互取長補短。總之,一名合格的音樂治療師應具備音樂、心理學和醫學方面的知識。
3.音樂心理治療需要完善的設備
要想充分發揮音樂心理輔導的功能,高校應建立音樂心理治療室。音樂心理治療室的創建應遵循人性化、專業化的原則,人性化指的是音樂治療室的地理位置、周圍環境、室內裝飾應符合保密、安全和溫馨的要求;專業化指的是音樂治療室的設施應齊全、專業,具體包括:必需的音樂設備(常見樂器、音樂放松設備、播放音樂設備、沙發或者躺椅);充足的音樂曲目(不同國家、不同風格、不同年代的音樂);心理測量工具(常見的心理測量問卷或量表,方便治療師對求助者的心理問題作出準確的評估),條件允許的學校可分別設立個體音樂治療室和團體音樂治療室。
4.開展多樣化的音樂教育活動
通過調查研究,我們發現音樂是當代大學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們應充分利用和發揮音樂的功能,開展豐富多彩的音樂教育活動,培養素質型、創新型的人才。高校音樂教育活動的開展首先要注重與課堂教育的結合,將音樂講授與學生的心理健康相融合,既能滿足學生對音樂的需求,亦能為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服務。據了解,當前高校基本都已開設音樂課程,但課程的性質不一,有的設為選修課,有的設為公共基礎課。筆者認為,在通識教育的課程設置背景下,音樂課程的設置應依據當下學生的需求及音樂的發展而定,如課程內容的選擇要注重針對性、代表性、時代性等。其次,高校中有必要開展多種形式的校園音樂文化活動,為學生營造音樂的氛圍,真正將音樂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校園文化是校園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而音樂文藝活動又是校園文化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校園歌手大賽、創建合唱團、音樂知識大賽、音樂文化節等。各種活動應針對不同的學生群體,盡可能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在學生中普及音樂方面的知識。
三、總結
我國對高校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視程度在不斷提高,但音樂心理治療仍是大多數學校的一項空白。音樂是大學生喜聞樂見的藝術表達形式,在高校開展音樂心理治療可行性大、受眾面廣,具有極強的普惠作用。21世紀音樂治療將成為人類精神世界的益友,它能促進人類心智的發展、情感和行為的發展以及身心的保健,從而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廣大研究者尚需對其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索,將音樂治療逐漸拓廣到臨床實踐、心理治療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方方面面。
作者:李海霞 張光濤 單位:煙臺職業學院組織人事處 煙臺職業學院建筑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