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小學語文論文
一、生與文間的共鳴
第一,創設情境,構建情感橋梁
如Q老師在講《我們成功了》這一課之前,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北京奧運會的運動場館,頓時引起學生的強烈關注。接著Q老師對這些場館做簡單描述,并根據課文內容變換和展示著不同圖片,使學生直觀的觀看和體會到了“揮舞”、“人如海,歌如潮”、“同歡呼,共歌唱”、“任眼淚盡情流淌”等詞句所要表達的情感;此外創設教學懸念亦是創設情境的關鍵所在。學者倪文錦曾說創設教學懸念在教學過程中表現出創造性等重要特點,并以整合的方式發揮其潛移默化的教學功能。如J老師在給學生上口語交際課時“謊稱”自己忘帶語文書,請學生幫她向W老師借書。通過詢問學生該如何以有禮貌的說話方式向他人借書,學生不知不覺被帶入老師預先設定的情境中,開動腦筋不斷改進向他人借書的說話方式,很快便學到了這節課所要學習的口語交際內容。
第二,聲行兼具,激發情感
閱讀能將自身充分融入對文章情感理解的過程中。在某小學的觀察和學習期間,我發現許多老師都善于以朗讀的方式來引導學生體會課文情感。如H老師在教學時不斷讓學生以各種方式朗讀:老師讀旁白,學生讀對話;男、女生分段朗讀;個別學生范讀;分小組朗讀……一堂課中老師盡量將讀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逐漸體驗到課文的情感所在。值得一提的是在讀的過程中,H老師會重點就其中能夠表達情感的詞句進行講解,并使學生注意語氣、聲調、節奏的變化以讀出不同的情感,學生在朗讀中入情入境,如在現場一般。
二、師與生間的共情
學校里的學習并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裝進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間時刻都在進行心靈接觸。任何一位老師在課內、課外都會與學生產生一種自然情境,這種情境會作用于師生雙方心理并影響教與學的行為和力量。實現語文課堂上的情感共鳴不僅需要教師在教材、教法上苦下功夫,也需要師生在日常活動的體驗中實現情感互動。
第一,通過課外活動、參觀游覽等實現師生間情感互動
教師只有正確理解學生內心情感的特點才能在教學中采用正確方法進行情感教育,才能在課文講述的關鍵處進行準確引導。如師生在參觀游覽中體會祖國大好河山的壯美、了解相關人物事跡等為將來語文的教與學奠定情感基礎;還可以利用課余時間通過古詩誦讀、故事演講、習作評比等活動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并在其中建立師生間的情感橋梁,為實現語文情感教育提供充滿生機活力的有效支撐。
第二,教師應調整心態,努力打造亦師亦友的教育者形象
在學校尤其是小學,學生會把教師視為最高“權威”。而很多教師則不把這些小學生們放在眼里,對于他們的呼聲也常采取漠視的態度。劉毅老師曾談到傾聽課堂里的不同聲音,讓每個同學都能暢所欲言地發表自己的感受是新課程倡導的“以學生為主體”思想的具體體現。因此教師應保持良好教態,走下“神壇”,多與學生進行平等交流或者嘗試適當的“示弱”,虛心聽取學生意見等。教師對學生的情誼愈深,學生反過來也會更加親近教師,這必然會大大促進語文課堂中的情感教育。
第三,加強教師的理論學習
方智范教授曾寫到教育是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變得更完善的職業,而且只有當教育者自覺地完善自己時才能更有利于學生的完善。通過對相關理論知識的學習將有助于教師對教材設置的理解與把握,從而為情感教育奠定基礎。如Q老師作為省級教學能手,她特別注意理論學習。對于如何加強學生注意力這方面,Q老師根據加里培林的心智技能形成階段中“出聲的外部言語動作階段”,運用各種口號:“左手背后、右手書空”,“123快坐端、抬頭挺胸往前看”等使學生在大聲念出口號的同時保持言語和動作的一致,這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發揮了極大作用。由此可見,如果教師也能加強情感教育方面的理論學習,相信也會收到不錯的效果。
三、總結
語文如果是小學教育中的一朵絢麗之花,那么蘊涵其中的情感則是其精華之所在。它豐富著孩子們的精神世界,同時也凈化與陶冶著每一個人的心靈。
作者:郭麗敏 單位:山西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