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視覺藝術論文
作者:徐夕人 單位: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系
只有開展多元化評價,才符合視覺藝術傳達專業的設計類課程的特點與發展要求。高職設計類課程多元評價的概念。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培養目標需要由“知識中心”向“能力中心”轉移,實現轉移的關鍵因素就是學習效果的評價,而目前很多高職院校視覺藝術傳達專業設計類課程的評價方式相對落后,急需調整步伐、緊跟時代需求與發展。多元評價是以建構主義理論、多元智能理論和高職教育培養高素質人才為目標,堅持評價主體多元、目標多元的理念為基礎,以人的綜合職業素質為評價重點,強調以人的發展為本的價值取向,關注學生的多元智能、多維能力和職業素質的發展,堅持評價主體多元、目標多元、標準多元、方式方法多元等。
高職視覺藝術傳達專業設計類課程多元評價的內容
1)設計類課程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多元評價要求應由過去單一的評價學生所掌握的基礎知識轉向評價學生的綜合能力、實踐技能和職業素質,促進學生能力和素質的不斷進步,以達到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多元評價是為了促進學生的成長和教師的發展,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成功,最終成為“教一評—學”三位—體,充分發揮以評促學、以評促教的作用,最終形成學習的良性循環。因此,設計類課程本身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等就構成了課程評價的基本內容。由于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的職業性特點,很多學校要求所開設的專業課程更多地關注學生職業素質與職業能力的培養,因此在對學生專業技能情況進行評價時,往往會照搬理工類課程的量化考核,這對于藝術設計類學生來說,不但會磨滅他們對個性化的藝術語言的探索,逐漸陷入技能第一的誤區,更容易遮蔽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性成長。因此,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雖然是傳統評價方法最主要的部分,但是在多元評價中,這一部分雖然重要卻并不能作為評價的全部。
2)藝術表現能力。藝術表現能力是藝術設計者專業水平的體現,包括創意能力與制作能力。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人才培養定位是:高職培養的人才就是應用型白領、高級藍領,或者叫“銀領”人才,是高技能專門人才[1]。因此,培養出來的人才應該是各行各業的主力軍。提高學生的制作技能是教學的關鍵,但是從目前專業需要和社會發展的角度看,擁有獨特創意的能力才是藝術設計類課程最重要的培養目標。因此,不能用簡單的量化標準去衡量創意是否出色,而應該綜合考慮行業意見、專家意見與觀眾反映。因此,在多元評價時應重視學生藝術表現能力的發揮與培養。
3)藝術鑒賞能力。提高學生的設計創作能力必須先提高他們的藝術鑒賞能力。對于設計類的課程而言,開拓學生的眼界,提高他們的鑒賞能力,是學好該類課程的關鍵。只有觀賞大量的優秀作品,逐漸提高自身的審美品位、鑒賞能力,才能創造出賞心悅目、震撼心靈的藝術作品。因此,設計類課程教師不僅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觀看大量的優秀作品,鍛煉學生的分辨能力,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眼光,培養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還應把這些作為課程評價中一項獨立的內容強調并運用,通過欣賞與相互評價交流,不斷促進學生鑒賞能力的提高。
4)積極健康的人生觀與豐富的文化素養。藝術設計類課程教學在重視學生個性化培養的同時,也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人生觀、正確的學習態度以及自我完善的能力等。這既是學習設計類課程的需要,也是學生個人發展的需要,從長遠考慮,這也直接影響到我國視覺藝術傳達專業的發展。作為視覺藝術傳達專業,必然要求從業者不僅要具備藝術、技術等方面的專業技能,還要具備自然科學、歷史、社會學、心理學、哲學等豐富的人文知識,因此,全面提高視覺藝術傳達專業學生的文化修養,應貫徹到課程的各個教學環節之中,并在教學評價時有所體現。
高職視覺藝術傳達專業設計類課程多元評價的方法
1)學習過程評價。傳統的教學評價方式是以課程結束后展示學生作品后再進行評價,但是這種方式只重結果不重過程,對于那些學習認真但水平和能力有限的學生而言,他們努力的過程容易被忽視。因此,應將學生的學習過程納入教學評價之中。過程性評價是質性評價的一種主要表現形式,而質性評價是設計類課程評價的重要方式,過程更能反映每個學生的發展變化,體現出學生成長的歷程,其注重學生的探索過程,而不是學習的結果,它適應藝術教學的即興變化、個性、跳躍等特點[2]。因此,學習過程的評價是視覺藝術傳達專業設計類課程多元評價中必要的基本方法之一。在學生學習課程的各個階段教師都要設置評價點,針對不同的學生用心觀察、客觀記錄、進行合理的評價。
2)學生自我評價。自我評價是一個人對于自己的自我認知、自我定位,以及在此基礎上的自我完善。對個體全面而深入的分析研究,是正確引導人們形成良好自我評價能力的前提。大學教育的重點是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自我學習能力,它可以為學生有效地學習以及將來職業發展和終身學習提供應具備的技能,對學習結果起著衡量作用,有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及時發現問題并糾正偏差。所以,及時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自我評價,這應是視覺藝術傳達專業設計類課程評價中特別重要的一個環節。當然,在學生進行自我評價的過程中,教師應給予積極的指導與引導,以加強評價的管理與監督,避免或減少學生自我評價的隨意性與不規范性。
3)學生互相評價。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是多元評價中另一個重要環節。可以通過舉辦校內學生作品展,讓師生進行客觀公平地評價,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成就感,激勵學生更加努力;還可以通過DV、相機攝錄或拍攝學習制作的過程,展示他們的設計構思筆記等方式,從多角度反饋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生通過飽覽各種設計作品,在開闊眼界的同時,鑒賞能力也能有所提高,這時再讓學生進行互相評價,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相互學習與交流;同時由于學生們評價的是自己同齡人的作品,便于彼此了解與溝通,各個作品中的不同之處,不僅可以啟發學生,也能刺激學生的競爭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學生的互評不僅體現了學生的鑒賞能力,而且也體現了創作者的設計能力,可以在評分時綜合考慮[3]。
4)教師評價。對于教學而言,即使引入了多元評價,教師依舊是最有權威的評價者,各種評價都是在教師的總體監控與指導下進行,例如作品的評價標準、內容與計分比例都由教師制定。同時,教師還應當對學生互評進行指導,了解學生互評的態度與鑒賞水平。教師對學生的學習狀態、作品設計與制作能力、鑒賞能力是最有權威的評價者,其對學生課程的評價也應該占多元評價各個組成中最重要的部分[4]。在教師評價中可將學生的作業、作品與成績變化等數據建立電子檔案,以便于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與進步,有利于對學生作全面評價。另外還可以通過師生座談交流總結,更全面客觀地對課程教學情況進行綜合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