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教育培訓論文
一、農民教育培訓教材建設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教材內容陳舊、技術滯后,缺乏實用性
農民教育培訓的任務是提高農民素質、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技發展的新成果新技術,其要務是要提高農民掌握和運用新技術的能力。因此,一部高質量的教材需要編著者投入較大的精力,既要對教學成果進行認真細致的理論總結,又要結合本學科最新的科研和生產成果,才能滿足農民對新技術、新成果應用的需求。然而,現在有些承擔農民培訓的機構,對農民培訓或是存在應付的心理,或是準備不充分,在培訓前臨時組織人員編寫培訓教材,或者隨機湊合一些資料,對所編教材要求標準不高,甚至沒有標準。編成的教材往往觀念陳舊、缺乏新技術和新成果的應用,教材內容跟不上生產發展的需求。有些教材存在互相抄、襲拼湊的情況,質量低劣、內容錯誤,農民使用這種教材,不能真正地把新技術、新成果應用于生產和經營實踐。在培訓中,教師和農民朋友感到無所適從,甚至產生誤導,給農民的生產經營帶來損失。例如,為了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部明文規定一些劇毒、高殘留的農藥種類不再使用于蔬菜、瓜果和部分農作物病蟲害的防治,但一些培訓教材中,在防治病害蟲時還介紹使用呋喃丹、甲拌膦、久效磷等禁用農藥。再如,隨著中國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糧食作物生產中整地、播種、收獲等環節基本實現了機械化,但是有些教材還在介紹低水平的適于人力或畜力操作的技術,這種教材顯然對受訓農民沒有吸引力,也沒什么實用性。
(二)教材理論性過強,缺乏可操作性
農民教育培訓教材使用的對象是文化水平不高,接受能力參差不齊、學習能力普遍較弱的農民,因此這種教材不宜有過多、過深的理論內容,也不宜過多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編寫農民教育培訓教材,應針對農民的需求,根據農民接受能力和學習能力不強的特點,把農業生產和經濟發展急需的技術和方法,采用直觀、生動、易掌握、能操作的形式展現出來,把抽象的理論貫穿于可操作的技能環節和步驟之中。然而,現在一些農民教育培訓教材,編寫者按照在校學生學習系統專業知識或學術論著的標準去編寫,忽視了農民文化水平高低不一、接受能力參差不齊的實際現狀,理論內容過多、系統性過強,可操作的技術內容少,編出的教材,農民學不會、看不懂,按照教材內容無法操作。內容與生產實踐不能有效結合,不能較好地提高農民的操作技能,直接影響了農民培訓的效果,也難以達到實現新技術和新成果的推廣和應用的培訓目的。
(三)教材配套的輔助資料少,缺乏完整性
農民的文化程度偏低且參差不齊,要求培訓教材要根據農民接受能力和學習特點,開發形式多樣的教材。如以文本資料為主,輔以光盤、視頻、圖冊、模型、標本等資料,能夠滿足不同學習能力的農民學習使用,學習效果也會大大提高。然而,目前多數教材文字內容偏多,輔助資料及配套的錄音帶、錄像帶和多媒體課件等音像教材較少,當農民學習時對文字教材不易掌握時,無法靠其他信息形式學習新技術、新知識,使培訓效果大打折扣。還有的地方政府及培訓部門在進行農民教育培訓過程中流于形式,對短期單項實用技術培訓,只發放明白紙或操作說明書;對有些長期培訓,臨時找來其他類型的教材充數,缺乏對教材的組成、形式的結構進行科學的規劃,教材不能有效地配合培訓活動,只求任務的完成,不求農民培訓效果的落實。
(四)教材更新速度慢,缺乏先進性
農民教育培訓教材所包含的內容應選擇農民迫切需要的知識和技術,要使農民能學有所用、學了能用,學了會用,通過培訓真正使新技術、新成果在生產中轉化成生產力,使農民掌握最新的技術和知識。同時,隨著知識經濟全球化、農產品生產標準國際化,越來越多的農產品和農業經營活動受國際因素的影響,要求農民教育培訓教材也必須與國際接軌。一方面農民教育教材要跟隨科學技術的發展,把國外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和新理念編寫教材中去,吸收國外優秀成果。另一方面也要在某些技術領域或生產操作規程等方面著力引進和翻譯外國優秀教材,促使農民學習他國先進知識和技能,參與國際合作交流及國際市場競爭。例如,2011年河南省中原經濟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指出,中原經濟區建設的核心任務是解決好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問題,積極探索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三化”協調發展的路子。圍繞這一核心內容,河南的農民教育培訓教材就要吸收國外先進的技術和成果,更新傳統的小農生產觀念,以發展現代農業的要求規劃教材內容,以國際產品和技術標準規范農業生產過程,注重生態和環境的保護觀念的培養,以培養新時期高水準的新型農民的標準設計培訓教材。然而,當前多數農民教育培訓教材,更多的內容仍是注重國內生產技術和成果,面對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培訓教材的更新速度和力度略顯力不從心。因此,即使應用這些教材培訓了農民,農民新掌握的技術和知識也與當前的農業經濟發展需求存在差距,無法體現出培訓內容的先進和指導性,培育新型農民的速度和質量都將受到影響。
二、農民教育培訓教材建設的基本原則和要求
(一)教材編寫的基本原則
1.針對培訓對象,突出適用性原則。受訓農民對農業技術和經營管理知識需求迫切,且農民的文化水平不同,接受能力參差不齊。因此,在編寫培訓教材時就要針對農民的特點和需求,精選培訓內容,真正將農村經濟生產技術、社會生活科學常識等領域的知識用通俗易懂、簡潔明了的語言以較小的篇幅表達出來。充分考慮大多數農民的實際文化水平,盡可能地深入淺出,用農民易接受的方式和語言進行表述。力求做到不識字的農民能夠聽得懂、識字的農民能夠看得懂,適宜于農民應用。
2.理論聯系實際,突出可操作性原則。農民教育培訓教材重點是向農民普及和推廣農業實用技術及經營技巧,特別是一些新技術、新成果在形成時就是在理論上和技術有新突破、新應用。要把這些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傳授給農民,就要把理論與生產實踐相結合,突出實踐操作環節,尤其是要注重操作程序的通俗易懂,簡單明了,切忌晦澀難懂。使農民能依照培訓教材自行模仿操作、反復練習、鞏固加強。
3.完善配套資料,突出能力培養原則。農民教育培訓教材建設,必須圍繞農民教育培訓的目標,突出理論應用能力和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要針對不同文化程度的培訓對象,形成配套的教材體系。既要有文化基礎知識的教材,又要有科學技術培訓教材和經營管理知識教材;既要有講授理論知識的教材,又要有實踐操作方面的教材;既應有文字教材,又要有聲像、圖解等教材。
4.結合國內外科技發展新成果,突出先進性原則。農民教育教材的編寫應緊跟國內外新技術新成果的發展趨勢,把最先進的科技成果和技術讓農民以最快的速度掌握和應用。教材內容不僅要反映最新的科技成果和社會動態,而且要隨著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而變化不斷調整教材結構和內容。要優化教材體系的總體結構設計,突出重點和難點,精選基礎和技能培養的核心內容,注重用先進的、科學的觀點提高農民素質,不斷滿足培養新時期新型農民的需要,從而體現其先進性和指導性。
(二)農民教育培訓教材編寫的基本要求
1.以技能操作和培養為主線。教材的編寫不要求知識理論的系統性和完整性,以能力教育為本位,著重培養農民的操作技能、實踐創新能力,解決農村經濟發展中的各種問題,使農民掌握一項或多項農村實用技術。
2.教材內容要不斷更新。教材內容要吐故納新,不斷地修訂和完善。要隨著經濟發展,新技術、新成果的推廣應用而及更新和完善教材內容。
3.語言文字要簡練。教材的語言文字要直截了當、言簡意賅,既能把意思明確表達出來,又能讓農民明白、接受,符合農民的語言特點和用語習慣。
4.圖文并茂,通俗易懂。抽象的理論內容,要通實際操作場景和環節展現出來,復雜的技術環節要結合圖文(表),音像資料去展現。結合實例,分步介紹各項操作技能,力求能模仿操作,便于學習和掌握。
三、農民教育培訓教材建設應采取的措施與對策
(一)合理規劃,建立農民教育培訓教材發展體系
新型農民教育培訓教材要樹立科學發展觀,要堅持面向現代農村、面向現代農民、面向現代農業,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教材建設要深入調查研調,科學規劃,教材設計和編寫要最大限度地滿足農民的需要,貼近農村生活實際,注重農民潛能的開發和能力的培養。各級各類培訓部門要重視農民教育培訓教材建設工作,上下聯動、相互配合構建利于提高培訓教材質量和水平的發展體系。通過體系化發展,充分調動相關部門積極性,建立健全體制機制、合理利用資源、提高編寫隊伍水平,實現農民教育培訓教材可持續、有序化、高質量、快速的發展。
(二)建立健全管理體制機制、提高編寫隊伍素質和水平
農民教育培訓教材存在著地域性、專業性、學科性等差異,類別多、數量大、變化快。由于管理機制不健全,相關部門在教材規劃和編寫環節中缺乏長遠規劃,臨時突擊、東拼西湊應付培訓。這種教材大多數是你抄我、我抄你,內容陳舊、脫離農業生產及經濟發展需求,甚至在教材中出現技術性和科學性的錯誤,誤導農業生產,耽誤農民的時間。因此,農民教育培訓教材主管部門應加強對農民教育培訓教材管理的體制機制建設。對農民教育培訓教材的編寫、審查、出版、印刷、發行、選用等成立專門機構,嚴格制度管理,形成相互配合、相互協調又相互分離、相互制約的機制。由國家或有關部門在確定農民教育培訓大綱或標準的前提下,公開、公正地向社會發布,招標編寫、出版農民教育培訓教材,由使用教材的部門選擇使用國家或部門認可其質量的教材,從而形成有序、規范的農民教育培訓教材編寫出版的競爭機制,把好教材“出口”關,杜絕低劣教材進入培訓環節。同時,為了從根本上提高教材質量,還必須組建高素質、有水平、有能力的教材編寫隊伍,重點選擇既了解生產一線需求,又掌握了先進技術和方法的專家或技術人員。相關部門要制定有經驗的專家學者或優秀工作者參與編寫農民教育培訓教材工作的激勵政策,鼓勵、支持、幫助編著出版確實有特色、有水平、適于新型農民學習的好教材。
(三)制定教材建設的綱要及標準、實現規范化、多樣化發展
為了推動新型農民教育培訓教材的規范化、多樣化發展,農民教育主管部門不但要聯合通過推薦、招標及篩選,組建由農民教育專家、農業科技專家和長期堅持在農村科技一線的優秀工作者組成的教材編寫隊伍,還要結合行業制定全面的農民教育培訓的綱要(或教學大綱)、標準和教材分類目錄,為農民教育培訓教材編寫和出版的提供依據,同時也對農民教育培訓應達到的質量標準作出規定。減少由于編寫者、出版者對于農民教育培訓的行業的規范、標準掌握的尺度不同,認識的水平不一,造成對教材質量的影響。有了農民教育培訓綱要或標準、教材分類目錄,相關管理部門和組織編寫部門就可以按培訓需求,分級、分批地實施教材編寫規劃;編者們就可以在綱要或標準的統一規范下結合農業生產實際完成教材內容的編寫。在強調教材必須統一規范的前提下,又可以根據行業、地域、經濟條件等不同,開發形式和內容多樣的農民教育培訓教材,實現規范化與多樣化的統一。
(四)借鑒先進經驗,建立多元化的教材評價機制
建立農民教育培訓教材質量評價機制,健全評價機構和組織,開展教材評價活動,是促進農民教育培訓教材質量提高,規范化、多樣化發展的必要途徑和方法。評價農民教育培訓教材評價的核心是教材的質量問題。過去一直是由一部分人或一個組織機構來評價,呈現為“一元化”的局面。評價時行政權力的作用大于學術權力,行政權力起主導作用,造成教材質量評價出現急功近利、泡沫化和以盈利為目的的學術作假、欺騙等不良現象。隨著農民教育的快速發展,應該借鑒國外先進的評價機制,逐步實行多元化的社會評價。如可委托高等院校、社會中介機構對農民教育培訓教材質量進行評價。在評價時要改變長期以來把專家評價作為唯一標準的做法,要多聽取高等院校教師、農業科技專家、農民及農民教育培訓部門的意見。除了教材編寫者、審稿專家、出版者、培訓教師的評價外,還應征求使用者、社會等多元的科學評價。通過多元化的評價,篩選高質量、高水平、農民樂于接受的培訓教材,打造精品、樹立品牌,促進中國農民教育培訓教材建設向更高水平邁進。
作者:高素玲 高展 單位:河南農業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