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師要做到幾個方面的轉變
(一)教師從主導者變成參與者
傳統講課模式一成不變,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新課程改革后,課堂要交給學生,課堂是學生的天下,這個天下不是學生可以隨心所欲的,而是解放學生固有的學習方式,轉為研討會式的討論交流學習。教師和學生一起作實驗,一起證明,一起查資料得結論。教師對學生的答案給予指導和補充,給正確的探究以表揚。課前,教師備好導學案和探究課題,導學案的編寫重心放在學生參與和自由發揮上。課堂上,教師做好聆聽者,讓每一個學生都積極主動活潑自愿地參與導學案的學習,并且以小組的形式展開討論,每個學生都暢所欲言,教師對學生大膽的想法要給予鼓勵,重視學生的發言,欣賞學生。使學生逐漸形成高效的學習習慣,在學習中愉悅身心,提高能力。
(二)多樣的教學手段
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是課前備課、寫教案,課上滿堂灌,課下留作業、判作業,教師久之也成了機器,一年又一年,一輪又一輪,周而復始。新課程改革后,教學時間不僅能停留在課堂上,課下、課間都能讓學生學習,這完全取決于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他愛學,可能不睡覺也要把不懂的弄會。如何達到這樣呢?這就要求教師要建立自己的個性化教學,例如,課堂上,教師可用多種實驗手段,多用多媒體,可以簡化計算,改變組織形式等來激發學生興趣。近年來最常見的做法是分組探論,每組幾個學生,當教師把問題提出來后,留給學生時間自由討論,組內組外都可以探究互助學習,然后指派代表發言闡述,這樣做教師不累,學生主動性高,還糾正了學生上課走神的壞毛病,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三)全面評價學生
傳統的評價體系仍然是看分數,有利有弊。這樣雖然造就了一大批學習型研究型人才,但是未必適應社會的需要。有一調查顯示,歷年全國高考中的狀元在步入社會后成為社會精英的比例很低。反而是那些上學期間愛提問愛思索的挑戰傳統的學生更能夠成為社會骨干,這正是傳統教育的缺陷。課改后評價變為注重人文素養,學生自評、學生互評、考試考核相結合,學生課堂參與占據評價的一項,這樣把考核的主體從考試成績轉向學生綜合素質。
二、如何讓學生參與進來
(一)教師合理引導,學生是課堂的主力軍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課上講的題再多,如果學生不參與也達不到傳授的目的,只有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參與者才能得到“漁”。導學案、教學輔助資料、多媒體都是為學生學好而鋪設的,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以發展學生全面素質為目標,尊重每一個學生,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主動指導學生,參與學生活動。教師更要配合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及時對學生的自主探索予以幫助和鼓勵,啟發學生質問、設疑、反思、創造、汲取。
(二)把課堂還給學生
“教師為范”這一教育理論使很多教師以為只要自己在課堂上充分地講,把自己所學的知識無一不漏地講出來,學生就能學好,甚至有時講不完還要拖堂、補課,殊不知這是學生最反感的。信息時代互連網普及,學生動腦、動手意識很強,他們不想被動接受,面對教師的一言堂,一部分有特長的學生難以承受,失去學習興趣,甚至抵觸教師。新課改要教師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關心學生的方方面面,屏棄舊的觀念,對學生一視同仁,和學生共同討論,走到學生中間,變成學生參與探究和討論,使學生在學習上多元發展,把45分鐘從上課鈴聲響起就交給學生。這樣做,才能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多種手段調動學生積極性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倡導積極主動、勇于探索的學習方式,注重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體現數學的文化價值。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應想方沒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探索的積極性、主動性,最大程度地提高學習效率。興趣是成功的動力,是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中學生正值年少,求知欲望很強,他們有很強的好奇心和模仿力,教師可采用口頭表揚、課下暗示等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由被管束和灌輸、記筆記做作業這種淺層次的學習上升為自主學習研究,由興趣而發的學習,去搜集資料,不恥下問。這就是穩定的高效的學習模式,也能鍛煉他們的合作能力、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自由分組,合作學習,共同提升
人是群居動物,什么事都離不開合作,合作學習能使學生發現學習和思考中的不足,取他人之長,分析己短,共同提高。這樣分組合作學習增強了集體凝聚力和團隊精神,達到良性競爭。但是有的教師往往把好學生分一組,差生分一組,這會造成組內同學無人完成學案的題目和討論積極性不高的現象。教師不妨讓學生自由結合,只要為了學習好,在哪個組都可以,組內討論問題不聊天,組員彼此信任,組長和組員協作,互相幫助,互相約束,互相管理,共同提高。
作者:石冬菊 單位:河北省邢臺現代職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