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實現教師角色的轉變
語文課程改革中,知識觀、學生觀以及評價觀的變革呼喚語文教師角色的轉變,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的角色更多的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學習的監督者和評判者,而新的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應當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組織者、平等對話的參與者。教師的主要職責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有效地組織學生對課程的學習活動,讓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動手,自求理解,自獲結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是以平等的態度參與對話,更多的發揮多重對話中的組織作用和啟發引導作用,讓學生能充分地發表意見。這一角色很像電視談話節目的主持人,主持人自己并不滔滔不絕地發表見解,而是千方百計地讓現場的來賓和觀眾暢所欲言,而且也不追求最終形成統一結論。當然教師的角色與主持人也有差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坦誠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參與對話討論,對于學生認識上的明顯偏差,也應該給與必要的評說與指導。
二、在新的學習方法上注入人文精神
新的初中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學習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語文課本里的文章都蘊含著豐富多彩的文化內容,無不富于人文精神,是人文素養長效的營養劑。在課堂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課外充分預習的基礎上,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于是小組合作,游戲活動,現場表演等教學形式在課堂上流行,然而形式是為教學內容服務的,不能為了趕潮流而追求形式。那么我門的教育應該尋求一種怎樣的方式?我們把目光轉向了??人文精神。什么是“以人為本”,教育的人文本質是什么?陶行知先生曾對此作出精辟而深刻的闡釋,他說教育是“以人教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因此,在初中語文課中,教者要通過多種方式讓學生與文本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實現心靈的溝通、思想的碰撞、情操的陶冶。
三、注重語文學習興趣的激發
常言道:“興趣是學習的情感動力,是求知欲的源泉。”學生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就會積極主動地去尋幽探勝。所以,作為新課改形勢下的初中語文,更應不失時機的點燃學生的興趣之火,變學生被動、消極的“要我學”為熱情生動的“我要學”,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于語文學科而言,一般學生對它的興趣不高,認為只是單純的記憶課本知識,沒有情趣,教師也只是講解課文內容,沒有新意,學習興趣極度低下。作為新課改下的教師,應擺脫傳統教學思想和方式,運用新穎教學策略吸引學生,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師可精心設計課堂導入。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教師在一節課的開頭就用別出心裁的方式引出課題,精心設計課堂導入,學生被深深的吸引,好奇心增強,有了探索知識的渴望,懷著一種高昂的激情去學習,學習效率提高。教師在講課時同時要注意教學語言。語言要幽默風趣,充滿激情,不斷提高自身語言素質。學生們聽著教師有趣的講解,對學習更加有興趣。
四、多媒體技術與語文教學結合
語文教學中單靠教師的說教,學生會聽得索然無味甚至根本不聽。多媒體能把文字、圖象、聲音、動畫和視頻信息等眾多信息集于一體。能在視覺、聽覺上產生一定的刺激,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從而形成學習動機。能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靜態的知識形象化,無序的內容系統化,使枯燥的理論不再枯燥,也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獲取、記憶。既激發了學生興趣,拓寬視野,又減輕了學生負擔,所有我們應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教學設備,提高教學效果。總之,教育是任重而道遠的,新課標剛剛啟動,作為青年教師首先應適應課改,不斷提高自身素養,敢于自己創造新的教學方法,真正做到教學相長,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激發學生封存的天資,放飛學生囚禁的情愫,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熱愛語文,會學語文,為學生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楊小琴 單位:四川省鄰水縣鄰水西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