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體育教學設計能力
教學設計能力是一項綜合能力,是采用系統設計教學的原理來備課,要求教師具備多方面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體育教師在課前要對教學目標、方法、手段、內容、教學策略及教學評價等環節進行具體計劃,旨在獲得優化的教學效果,創設教與學的過程,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學習。在新課改前,中學體育教師在教學時執行的是全國統一教學大綱,各年級的教學內容已經確定,教師只能被動地執行。新一輪的《體育課程標準》只是從宏觀上對體育課程的各種目標有一定的規定并提出了教學建議,卻把具體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選擇權交給了學校和體育教師,并且改變了以往按運動項目作為教學內容的模式,構建了身體發展、運動參與、運動技能、心理健康、社會適應等五個方面的學習領域,關注促進學生的三維健康,發揮體育健身與育人的功能和價值。由于中學生年齡的不同,在身體發育、心智水平、運動興趣、運動能力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即使相同年齡段的學生由于性別、體育興趣、種族、地區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別也會有很大的不同。因此,體育教師應該根據本地、本校及學生的具體情況,具備對體育課程內容的選擇及創新能力、對學校體育課程資源的開發及利用能力,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的,拋棄過去以運動項目及以教師為中心進行教學。教師應該依據學習任務的需要,關注學生對體育活動的興趣愛好、體能狀態、技術掌握程度等個別差異,依據學生不同的認知水平以及原有的體育知識、能力,采取不同的學習理論,優選教學模式及教學管理,做到在學生、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運動負荷、教學策略等方面之間的恰當安排,使學生對新知識、新技能進行積極主動的建構,從而激發、促進、輔助學生內化過程的發生和進行,使每位學生通過體育課的學習,產生對體育的興趣,享受體育課程的樂趣,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使體能和運動技能得到不斷提高,確保滿足學生的體育需要,幫助學生養成體育活動的習慣,為終身體育打下良好的基礎。體育教學設計能力是體育教師滿足新課程需要應具備的一個問題解決的能力。
二、體育教學研究能力
體育教學研究能力是指體育教師具有從事與體育教學有關的研究、實驗等方面的能力。當前我國的課程設置實行的是三級課程管理制度,即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國家僅僅是從宏觀上規范了體育課程,具體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是由學校和體育教師制訂的。因此,要求體育教師能夠在掌握體育課程理念和價值的基礎上,具備了解和掌握體育學科發展動態的能力;具有理解課程標準及具體教學目標的能力;具有分析各級教學目標之間關系的能力及設計課程目標、各學段水平目標的能力;具有依據體育教學現有條件及學生身心發展水平選擇和創新教材的能力;具有根據學生的體育現狀和需求設定教學目標和具體教學方案的能力;具有挖掘和利用學校體育課程資源的能力;具有構建與學生身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的,符合本地、本校特點的校本體育課程的能力。在教學時教師要更新教學理念,打破傳統的體育教學程序和模式,創造新的教學方法。因此,體育教師要善于思考,具有探究意識和教學研究能力,能用科學的方法對體育教學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并提出解決方案。具有從更高的視角上審視和講解體育知識,傳授體育技術技能,確定體育練習方法和練習負荷的能力,從而提高教學水平。新課改使體育教師從課程實施的執行者變為課程的研究者和決策者。
三、學練法指導能力
學練法是體育教師指導學生運用學習和練習方法的簡稱。體育新課程從單一的生物體育觀到生物—心理—社會的三維體育觀的轉變,要求體育教師在教學時不僅要教會學生正確的運動動作技術,增進身體健康,還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幫助學生養成主動練習的習慣,能自主、科學、合理地進行體育練習。新課改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在教學時要通過趣味性的身體活動,在熱烈、民主的課堂氛圍下,為學生營造一個身心愉悅、奮力進取的練習環境。通過學生與同伴的配合使其感到團結、友愛、集體的力量和溫暖;通過與對手的競爭,培養學生敢于挑戰、勇于嘗試的精神;在戰勝對手時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當學生克服了某些困難時,培養他們克服困難的信心和抗挫能力。這些正是作為一名合格的現代社會成員必備的優良品質,也是與其他課程相比體育課特有的功能和作用。在教學中能否充分發揮體育這個功能也是體育教師應具有的能力。學練法的指導需要體育教師具有較高的綜合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能夠以運動技術形成規律和運動負荷規律為基礎,以學生學習的心理過程為依據,對學生學習動機、學習過程、學習內容、學習方法進行引導和指導,為學生自主學習創設有利環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提高練習質量,增強學生的體適能和運動能力。在學練法指導中,教師應該減少對學生的直接控制,取而代之的是運用誘導的方法,鼓勵學生運用學過的理論和實踐知識自我練習,學會根據自己的情況和興趣安排運動內容、運動負荷和制訂練習計劃,為今后終身體育打下理論和實踐的基礎,從而促進學生體育學習能力的發展。
四、體育教學反思能力
體育教學反思能力是體育教師以自身的體育教學活動為意識對象,對自己的教學理念、教學行為、教學決策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適時地進行自我審視、分析、評價、反饋、調節和控制的能力。體育教學反思主要包括反思教學行為是否達到了教學目標,是否實現了在身體發展、運動參與、運動技能、心理健康、社會適應五個領域促進了學生的發展;教學設計與課堂教學實際存在哪些差距;教學策略是否科學合理;教學理念是否體現了體育教材的本質;教學目標的確定是否準確、具體;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運用是否符合教學內容、教學任務的要求以及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身體發育水平;教學是否適應學生的個體差異,能否滿足學生的體育需要;學生的體育參與程度如何;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找得是否恰當;對體育教材的調整、挖掘是否考慮到學生的特點、學校的特點和現狀;教學過程和場地器材等安排是否合理;學生對自己體育學習情況的自我評價是否客觀合理等。常見的體育教學反思方法主要是通過寫反思日記和反思總結、教師互評、教師自我評價、學生反饋、課堂體育教學觀摩、觀看體育教學錄音錄像、閱讀相關書籍文獻、課后再次備課等方法。教學反思是一種手段,能促使教師發現并解決問題,從中得到提升與發展。體育教師通過教學反思尋找自身需要解決的問題,了解自身專業能力現狀,并依此采取有效措施達到對不適宜理念的更新、對不良教學行為的改變和教學策略的優化,不斷加強理性自主意識,進而能夠適應體育教學要求的變化和不同學生的體育需求,提高自己的體育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因此,反思意識和反思能力是體育教師職業成熟的重要標準之一。體育教師應該敢于挑戰自己,直面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反思超越自我,從這個意義上講,教學反思是教師自我否定的起點,也是自我發展和完善的起點。
五、體育教學評價能力
狹義上的教學評價是指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效果的評價,它是體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經常進行的工作。新課程改革對教師的教學評價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評價不僅要重視學生的體育成績,更應該了解學生的體育需要,評價還要結合每位學生的特點開發他們的潛能,幫助他們準確認識自己,樹立信心。教師對學生的適時評價應該能夠使學生及時了解自己所完成的體育動作情況,有利于學生改正錯誤動作,更好地掌握動作技術;同時,還能激發學生努力練習的意愿和行為,增加學生敢于面對困難和完成體育練習的信心,使體育教學達到既定目標,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新課程要求體育教師要具備運用多元評價方法的能力,將量性評價與質性評價相結合,過程評價與終結評價相結合,學生的個人評價、學生間的相互評價與教師的評價結合。學生參與體育課堂評價是對自我發展的一種內在性評價,有效地發揮評價的反饋、診斷和改進作用,形成學生的參與意識,還能提高學生客觀地認識自我和他人的能力,體現了教學評議民主化,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更好地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適時評價不但能夠起到甄別學生成績的作用,更能起到促進學生個體在體育技能、體能、心理等多方面的發展,張揚學生個性的功能。
六、設疑(提問)能力
在體育課堂上,體育教師能夠巧妙地提出問題,對于激發學生思維、發展學生智力、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傳統的觀點認為體育課主要是身體活動,只要讓學生模仿教師的各種身體練習的動作,并且通過這種練習來掌握動作技術,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就行。所以,許多體育教師不關注學生的理解和思考,對課堂設疑(提問)更不重視。事實上,體育教師從教學設計開始,就應該有計劃地制訂具有一定目的性、啟發性、針對性和難易適度的設疑(提問),在實際操作中要把握好提問的時機、提問的方式等。只有這樣,體育教師的設疑(提問)才能激發學生思考和參與熱情。
七、收集處理體育教學反饋信息能力
體育教學時,要求教師不斷地去獲取教學活動系統各要素變化情況的有關信息,審視和檢查教學活動的效果,并據此及時調節教學活動的各個方面和環節。教學前,教師要普遍了解學生的年齡情況、認知水平和他們的體育需求,明晰學生以往的體育基礎知識、身體機能水平和運動技術基礎。教學時還要及時獲悉教師所傳授給學生的體育知識與技能、安排的運動負荷和場地、器材等是否適合學生已有的體育基礎、身體機能和身體狀況。只有隨時收集相關信息,隨時掌握學生的具體狀況,才能做到及時、靈活地調整體育教學方法,有針對性地合理安排學生的身體練習負荷,因人而異地提出不同的技術動作要求,使練習場地和器材適合每位學生。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以期達到最佳教學效果。因此,教師能否針對課堂上的瞬息變化適時反饋和因勢利導,體現了教師的教學機智,也是體育教師的一種重要的課堂教學能力。新課程改革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對新課改所強調的教師的體育教學能力的探討,有助于更好地適應教師的角色轉變,完成體育教學任務。本文的專家咨詢結果顯示,在具備傳統體育教學能力的基礎上,中學體育教師還應著重擁有體育教學設計能力、體育教學研究能力、學練法指導能力、體育教學反思能力、體育教學評價能力、設疑(提問)能力和收集處理體育教學反饋信息等能力。這些能力的進一步提高和改善,既是新課改對體育教師的要求,也是中學體育教師不斷完善自己、進一步提高教學水平的神圣職責所在。
作者:張明偉 單位:大連大學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