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學科教育
本文作者:張桂英 單位:簡陽市教師進修校
目前,國內關于大學英語教育(包含專業英語和非專業英語)的討論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參與討論者或從學科本身的角度切入,或從國外的英語教育入手,都提出了一些富有價值的建議,對推動我國的大學英語教育事業發展無疑起了巨大的作用。但是,我國的大學英語教育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有的問題還非常嚴重,而這些問題從以上兩個維度審視是很難發現并得到解決的。本文試從另一個新穎的角度———中文學科教育的角度來反思國內的大學英語教育,揭示其中存在的問題,并借鑒中文學科的經驗提出解決方案,以期能為中國英語學科建設添磚加瓦,并懇請同行指正。雖然中文學科與英語學科有著很大的不同:兩者是相互獨立的一級學科,對中國人而言,前者屬于母語的范疇,后者屬于外語的范疇;兩者在教學語言、教學重點、教學目的、教學方法等方面都存在著差異;但是二者又并非毫無共同點:最為重要的是,它們同屬語言文學學科,學科性質相同,這使得它們在教學內容、教學策略、培養目標等方面又應該是相似的———基于這些根本的共同點,我們就可以在二者間進行比較,并借鑒中文學科教育的成熟經驗,使之有選擇性地為英語學科教育所用。概而言之,兩門學科之間的比較與借鑒可在以下四個方面進行:
一、教材
眾所周知,中文學科教育既注重訓練學生的語言能力,又注意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而這一切都是通過從小學到大學一系列課程來實現的。英語學科教育無疑也具有相同的培養目標。但是,通過比較兩門學科的教材,我們不難發現:中文學科從小學開始一直到大學,其教材都是通過選錄大量的文學(性)篇目來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文學文化素養的。而英語學科走的卻是另一條路徑:其教材選錄的課文絕大多數都是非文學(性)篇章。當然,可以理解的是,英語是一門外語,學生的外語起點沒有母語高,因此,在起步階段,可以選用非文學(性)文章作為課文。但問題是,作為英語學習的高級階段———大學階段,無論是英語專業還是非英語專業的精讀課教材仍然采用非文學(性)篇章作為教材,這在公共英語教材中尤為突出:專科階段,本科階段,碩士研究生階段,博士研究生階段均采用非文學(性)篇目作為課文。而從這些教材的編者們那里得到的解釋是:要進一步加大培養學生語言技能的力度,增強學生的語言能力。對此,筆者大惑不解:難道我們要讓學生一輩子都僅僅停留在語言能力的訓練上嗎?除了語言方面的學習,難道我們就不能讓他們學習比語言更為重要的文學文化與人文精神嗎?難道以文學(性)作品作為課文就會妨礙學生語言能力的提高嗎?對于這些問題,似乎很少有人思考過。這從當前發表的有關英語教育的論文即可看出。長期以來,人們更多關注的是學生、教師和教法,偶爾論及教材,也大都是贊賞有加,溢美有余。似乎這些教材已是完美無瑕了。但據筆者的教學體驗和實際調查,這些教材一則難以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與學習興趣,二則難以開展有效的語言訓練,三則更難以讓學生獲得更高層次的文學文化知識與修養。而最終學生的反饋結果是:除了多認識了幾個單詞,其它便一無所獲了(而很多時候連單詞也難以記住)。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充滿了挫折感(盡管學了多年英語但語言能力沒有實質性提高)和厭惡感(課文枯燥乏味)。這樣的效果固然有教師、學生方面的原因,但很明顯教材也難辭其咎。難道教材就非要設計得內容枯燥、語言單調、氣氛沉悶、面目可憎?難道英語學習的惟一目的就是培養語言技能?難道培養語言技能的途徑就只有一條?而如果我們思考并借鑒一下中文學科教材比較成熟的做法,也許我們能找到一條走出困境的路徑:從大學開始,在大學英語專業教材及大學英語公共課教材中大量選用文學作品作為課文,引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并以此為契機,全面有效地訓練學生的各種語言技能,而與此同時,又可結合文學作品的特點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文學文化教育以及人文素質教育。這樣改革教材內容的效果是很明顯的,它可以達到一舉幾得的目的,真正完全符合英語教育的培養目標,有效地避免了以往的教材漠視學生的學習興趣,偏重語言,偏廢人文,從而嚴重偏離了英語學科人才培養目的的弊病。
二、課程設置
在課程設置上,大學英語專業和非英語專業的課程設置與中文學科相比都存在著一些問題。總的說來,中文學科的課程種類多,學科視野開闊;英語學科的課程種類少,學科視野狹窄。例如,中文學科不僅開設中國文學課,而且還開設外國文學課———其內容涵蓋除中國以外幾乎全世界所有地區的文學;歐美文學、亞非拉文學等等。也就是說,中文學科具有一種博大的胸懷,它不僅僅將目光聚焦在本民族文學上,而且還打破國家界限,放眼世界;況且,目前中文學科還開設了旨在打通中西、研究中外文學與文化關系的新學科———比較文學。而英語學科界的狀況是怎樣的呢?多年以來,我們主要開設了英國文學和美國文學(簡稱“英美文學”),有少數學校開設了澳大利亞文學、加拿大文學等課程,但這也僅限于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如果從中文學科處得到啟發,我們是否可以考慮打破單一的語言界限,增加法國文學、德國文學、俄蘇文學以及中國文學和其它亞非拉國家文學內容呢?在此基礎上,英語學科還可開設比較文學課程。當然,教材在敘述語言上仍然采用英語。這樣,英語系的學生不僅語言得到了進一步的訓練,而且其文學文化視野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拓展,這就可以比較有效地解決英語系學生視域狹隘的陳弊痼疾。另一方面,眾所周知,目前全國各個大學的中文系都開設了專門的中文普通話課,而且要求學生過級———目的是強化語言規范,消除語言障礙,促進交流。否則,人們各自所講的方言會嚴重地影響交流的質量,甚至會導致交流失敗。然而,大學英語(非專業)課程里卻至今沒有專門的一門類似中文普通話的英語語音課。大家都知道,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大學生進入大學時的英語語音普遍很差,并且與各自的方音夾雜在一起,亟需進一步規范。而且由于英語不是他們的母語,因此相對于漢語普通話而言,糾正起來就更加費時費力。所以,在大學英語課程中增設語音課是完全必要的。并且,只有矯正了學生的語音,使其發音趨于標準,才能真正提高其聽和說的水平。這些年來大學生聽說能力始終提高不大,無疑與未開設語音課有極大的關系。
三、教法
長期以來,英語學科的課文教學深受“語言中心論”的影響,教師幾乎將全部時間與精力放在對課文的詞匯、語法、語音點的講解上,將一篇篇課文分解得肢離破碎、七零八落,學生在學習時也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而且覺得枯燥乏味,久而久之便心生厭惡,其學習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在課文的分析講解上,筆者認為英語教師可向中文學科借鑒。中文學科認為,作為語言與文學教學,講解語言點無疑是應該的。但這些語言點畢竟是處于課文的語境之中,如果只講解語言點而不顧及其語境,學生對語言點的理解及記憶也必定不準確,不深刻;而對文章組成部分的理解最終是指向整個篇章的:其最終目的是要了解和把握文章的整體意義。同時,對于文學(性)篇章,還必須對它作審美式的閱讀和分析,這樣才能真正充分體現文學(性)作品的價值。那么,怎樣對文學作品實施美學分析呢?或者說怎樣去發現作品的美呢?首先,對于不同的文體,應根據其不同的特點分析其美學特征。如小說具有情節之美、人物塑造之美,詩歌具有情感抒發之美、音韻之美,戲劇具有矛盾沖突之美、動作之美等等。教師在具體講解時,應抓住它們各自的特性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分析,使學生切實體驗到文學的魅力。其次,一篇優秀的文章,尤其是文學作品,它在謀篇布局、行文結構等方面也往往具有其獨到成功之處,在分析的過程中我們就能發現其美并以之作為學習的榜樣。其三,優秀的篇章在語言的運用方面往往也是成功的范例,在其中我們能發現其語言之美:如使用多種多樣的修辭手法以使表達形象生動或達到特殊的效果,選詞獨特考究,句式變幻多姿,語言風格或俏皮幽默,或莊雅凝重,或簡潔明快,或幽曲多韻。其四,發掘美文中蘊蓄的深厚情感、深邃思想、深刻哲理也是對文章的一種有效的審美分析。對文學作品進行美學解讀的方法不勝枚舉,上面僅列出了比較典型的幾種。在對英語課文作審美分析時還可向中文學科具體借鑒。總之,改革英語課文教學,打破“語言中心”模式,引入審美賞析方法,會使英語教學之路越走越寬,教學的效果也會越來越佳,也必然會受到廣大師生的熱烈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