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基礎教育論文
一、更加多元
教育的根本是以人為本,受教育群體的多元構成決定了首都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必須考量多元化的發展和供給模式。學校作為提供教育服務的最基本單位,其發展目標不能千校一面,學校的同質化勢必導致教育資源的同質化,那么接下來,同質化的教育資源與多元化的教育需求就會構成一對尖銳的矛盾。所以,未來的首都基礎教育面貌應該是更加多元,這需要課程改革探索多元的發展策略和路徑來支撐。特別是在教育資源開發方面,可以依托信息技術建設教育資源公共平臺,通過“高端資源定制開發、中端資源評優供給、低端資源上傳共享”的機制,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多元供給。
二、更加優質
優質應該是首都基礎教育的核心追求。優質的教育培養優質的孩子,支撐優質教育的是優質教育資源。優質教育資源最起碼應該有三方面來源:一是現有教育資源的盤活。課改以來,學校自行開發了很多課程資源,但是很多課程開發由于是教師的個人行為,導致了課程資源分散、質量不高、使用效益也不好。對于這部分資源,市、區縣兩級教育部門在認真甄選的基礎上,應該積極盤活和提高質量,如東城教委推行的“學院制”就帶了個好頭。二是新優質教育資源的開發。隨著生源群體差異性的凸顯,現有的教育資源不能完全適應所有學生的需求,所以還應該大力開發新的優質資源,如清華附小開發的“1+X”課程體系,較好地滿足了不同孩子的需求,朝陽區教委提出的“課程創生機制”,用意也在于此。三是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共享。成熟的優質資源不能“孤芳自賞”,應該建立機制讓其流動共享起來,才能帶動更多學校的發展。北京是國家的首都,首都的基礎教育改革深受社會廣泛關注,緊迫性、復雜性并存。處于“深水區”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都是綜合改革,是攻堅戰。最近北京市在中高考改革上的突破也體現了攻堅決心。這次改革實質上是一種“倒逼”,就是通過考試評價方式變革,徹底扭轉評價學生看分數、評價學校看升學率的傾向,使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減負增效”真正落實到位。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是黨中央交給全國教育工作者的光榮使命,相信通過我們的不懈努力,首都教育一定會在全國發揮更加重要的引領示范作用。
作者:線聯平 單位:北京市教育委員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