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美術
一、小處入手、大做文章
要進行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術課堂教學改革,就要“小立課程、大做文章”。
我們應在課堂教學中傳授給學生自主獲得知識的手段與方法,教給學生美術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與技法要盡可能地精簡,而要給學生在時間和精力上留有空間,讓學生自主的體驗美術活動,從而生成教學的實質。
同時要讓問題進入課堂教學過程中,改變當前美術課堂教學中常見的“見書不見人,人圍著書轉”的局面。
在課堂教學中以問題為主線,通過情境的創設,激活學生在美術活動中觀察、感受、記憶、想象等審美元素的體驗。
教師有時要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在平時教學中我也讓學生養成了收集資料與所需材料的習慣,這樣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愿望,從而進入最佳學習狀態。
二、以學定教、生成精彩
雖然說美術是發展學生思維,提高學生審美能力,激發創新意識的途徑,但教師不能把自己的意識強加給學生,美術教育的真諦是要透過美術教育獲得全面協調發展的人,而非偏重智育的不平衡的人。不要給學生過多的干預,而要讓他們盡可能自主學習,他們創新的天性就會迸發出來。我認為教學應遵循一個原則,就是“教少學多”。這樣的課堂教學才真正把“教”轉化為“導”轉化為“學”了。有時教師可能大多在課前進行教學設計時,過多地注重自己的理解,我們是否可以從學生的角度去分析呢?讓學生通過自己對課的理解進行探究性的學習。這讓學生在美術的欣賞與表現中完成自我尋找、自我研究、自我發現、自我創造的過程。這樣為學生的創造天性提供了聯想與想象。教師真正成為“導師”,成為學生構建知識的引路人。這時我們教師應更多地了解與傾聽,讓學生真正做課堂的主人并主宰自己的學習。
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我們更要追求和強化以學定教,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發揮的最佳途徑,使他們不再感到美術作業是無味的,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同時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潛力,提高每個學生的美術素養及綜合能力,為他們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三、淡化形式、注重實質
我們應發現每一個孩子的天賦和他們獨有的表現力、欣賞力和觀察力。通過美術作業的多元化、靈活性設計,讓學生都能體驗成功,使他們不再感到美術作業是枯燥無味的,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同時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潛力,提高每個學生的美術素養及綜合能力,為他們的終身學習能力奠定基礎。
美術教學活動的實質是以探究為核心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在引導學生進行藝術創作時,要重視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有力培養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在啟發引導的方法上引領學生參與美術的探究與學習。學生獲得的知識,有許多是在他們自己探索之下獲得的,我們要看到學生對待學習的積極性,引導他們懂得“值得做的事,做得差一點也沒關系”。
學生應體驗學習的過程,課堂不僅要看學生的學習結果,還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行為。
巧妙的設計作品的展示交流環節,可以更好地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張揚學生個性特點。
四、探究學習、激發潛能
美術教學活動應以探究為核心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在引導學生進行藝術創作時,要重視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有力地培養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激發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在啟發引導的方法上引領學生參與美術的探究與學習。真正為學生的發展提供平臺。
只有放手讓學生討論、合作、探究,以學生為主體,激發學生主動的全程參與。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在美術課堂上,師生之間通過討論交流、提出建議、表達看法或共同創作表現,這是讓學生體會如何自主學習知識的主要方法。
五、評價發展、創新思維
新課程標準中講到美術活動表現評價主要是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以鼓勵的方式合理地評價學生的體驗探究能力,將為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發揮、想象能力的培養埋下可喜的種子。
在美術課上,我常采取以下形式,學生自評、小組評優、同學點評、師生合作、共同評價等方法。每一個學生之間都存在差異,每一個學生有不拘一格的理解或多種表現形式和不同的感受。杜絕以“像不像”為評價標準禁錮學生想象力和創新能力的現象,在作業評價中不能用一個尺子去衡量。
為了讓學生嘗到成功的喜悅,我們可以應用“放大鏡”找優點,差中尋優、沙里淘金,發現他們點滴的進步,不放過畫得好的一條線條、一塊顏色、有創意的材料與構思;一次巧妙的回答、一次對問題的質疑、一次有個性的想法。
一節課中,評價具有重要的地位,它貫穿于課堂的每個環節。我們要重視在課中的評價與激勵,不要只是在課堂即將結束之時。美術教學評價既要通過美術作業評價學生美術學習的結果,更要通過學生在美術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對其在美術學習能力、學習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予以評價,突出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這是美術教師在課堂評價方面應努力的一個方向。
綜上所述,創造性不能“教”出來,而是通過培養,由學生自己產生出來的。學生的探索構建成為教學活動的主要方式,把每個學生看成是一位創造者、是一個藝術天才。作為教師應轉變理念敢于創新。生本教育下的美術課堂才是學生所需、所要、所求的,這是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充盈生命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