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教育研究
隨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學的有效性問題日益引起了人們的重視。
有效教學論認為:有效教學的課堂是情意的(興趣性)、序進的(符合認知結構的、最進發(fā)展區(qū))、活動的(師生活動、心動的、身動的)、隨時反饋(及時檢測評價的)。
那么作為小學美術學科又該如何開展有效的課堂教學呢?
一、課前精心準備多種有效的教學資源
美術課不同于其他學科,美術作為一種材料的藝術,美術學習具有操作性的特點。同時,綜合性學習作為世界教育發(fā)展的一個新特點,也是美術課程的重要特征之一,綜合利用身邊的不同材料并結合相關信息,更有利于打破學科界限,有利于學生在美術各學習領域之間,美術與其它學科、現(xiàn)實社會等方面進行綜合活動,發(fā)展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探究發(fā)現(xiàn)能力、審美能力等。可以說精心的課前材料準備是美術課進行有效教學基礎,沒有了材料也就沒有了美術。
準備材料的內容包括與本科相關的多學科知識,還包括各種實物材料,這是學生建構、整合知識,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關鍵,其中教師準備的資料要更廣泛。
比如在《千變萬化的帽子》一課中,教師首先要了解帽子發(fā)展的歷史、分類等相關知識;準備的材料還要有典型性,以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教師示范的帽子做工要精致、材料運用巧妙,既隱含了帽子的分類知識,又展示了各種不同帽子制作的方法,便于學生觀察。
二、精確設計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整堂課的核心和靈魂。有效教學有別于其他教學理念的最大不同就是判斷教學是否有效,就是看學生有無進步和發(fā)展。因此我們制定的目標應該是學習目標,是學生能完成的,是學生“跳起來摘桃子,又能摘到桃子”的目標,其次我們的目標是可測量、可評價、具體而明確的,而且還要表明影響學生產生學習結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圍,為評價提供參照的依據。比如我在《漂亮的花邊》一課的目標是:1、能夠回憶起日常生活中見到的一些花邊。2、能用自己的話描述“什么是花邊”。3、用繪畫、剪紙等方法在10-15分鐘之內設計、制作1-3條花邊。這樣的教學目標就確保了教師和學生都能明白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學習的方向,從而保證了教學的有效性。最后我們制定的目標還應該是分層的。教學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班級教學中學生間獲得同樣知識所需的時間存在較大差異,要在同一時空中按劃一目標發(fā)展,部分學生學習時間的浪費十分明顯。在實踐中,如能按照“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確定與各層次學生的實際可能性相協(xié)調的分層遞進教學目標,實施分層遞進教學,對提高教學有效性具有重要意義。
三、重視學生的生活實踐和興趣調動
學習要建立在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經驗是進行有效學習的基礎。
藝術來自于生活。
有效地美術課堂教學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踐。引入大美術概念,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領悟美術的獨特價值,符合建構主義理論。例如:在《節(jié)日的禮花》一課中,首先我通過視頻和學生一塊兒回憶了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的煙火表演,看著五彩斑斕、造型各異的禮花,學生興趣馬上被調動了起來,極大地勾起了學生的回憶,然后我再讓學生四人小組回憶一下自己都燃放或看過什么造型、顏色的煙花,接著我又讓學生自己動手在電腦里開展燃放煙花的游戲,最后我再讓學生進行交流、分析煙花的造型及色彩特點,把握煙花的創(chuàng)作方法,這樣,一幅幅造型獨特、色彩鮮明的作品紛紛展現(xiàn)出來,由于本課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興趣,結合了學生的生活經驗,整節(jié)課在歡快的氣氛中輕松完成。
四、運用靈活多樣的方法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新課程下的美術教學更多的是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在課堂中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才是美術教學的根本目的,大量的研究表明,建構主義理論下的探索性的、自主的、研究性的學習對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很有效果。
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努力提供多種教育資源,充分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等手段,讓學習者有可能利用各種學習方式,通過多種感知途徑,在集體與個別學習中,在思辯、操作、爭論、探究的過程中,實現(xiàn)有效的學習。例如在《會動的小紙人》一課中,探究紙彈簧的制作方法是本課成功的關鍵。教學中,我首先出示成品的紙彈簧,并分發(fā)給每一個小組,要求學生分成小組來把紙彈簧拆開,然后按照原來的痕跡折好,讓學生在過程中分析、探究出做紙彈簧的秘密,并且用自己的語言總結出制作紙彈簧的方法。
這種研究性學習大大提高了學生探索意識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五、開展多樣的發(fā)展性教學評價
好的評價是開展有效教學的保證。多元智能理論指出,每個人都具有優(yōu)勢智能和弱勢智能。所以學生在美術學習的不同領域表現(xiàn)也會不同。評價教學質量的根本標準,應是學習者能否在課堂教學中進行積極有效的學習。因此,評價應是圍繞目標的、全程的、多元化評價。
評價不是課堂教學中一個獨立的環(huán)節(jié),應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參與到評價當中,采用自評、互評等形式明白自己的不足和別人的長處,在相互評價中學習、交流、激發(fā)、升華;其次,評價應注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對學生美術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掌握美術知識、技能的情況,更要重視對學生美術學習能力、學習態(tài)度、情感與價值觀等方面的評價,比如:我在《有趣的鞋》一課中,分別設立了最佳表現(xiàn)獎、最佳工藝獎,最佳材料獎、最佳創(chuàng)意獎、最佳合作獎等,多方面肯定學生,尊重學生,發(fā)展學生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