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文體相關
北海非遺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北海擁有豐富的非遺資源,2010年11月被確立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從理論上看,應是非遺旅游與文化資源大市,但由于觀念滯后,開發利用非遺資源無論是保護利用、發展水平還是發展質量上,與漢合浦郡轄的其它地區及區外的發達地區相比存在著較大差距,其產生的社會經濟效益所占的文化產業比重低,仍存在著發展不平衡、投入不足、設施不完善、政策不配套、市場機制不健全、競爭力不強等問題,能夠在全國、全區叫得響的文化品牌屈指可數,產業集聚度、關聯度還不高,缺乏產業集群。比較突出的問題有:工作機制與經費保障機制尚未健全,機構及隊伍建設不能適應保護需要。一些部門沒有樹立新的文化發展觀和文化自覺意識,文化也是生產力的觀念沒有根本性轉變,雖然成立了非遺保護中心,但作用還不明顯,影響力不大;轄區各縣區至今仍然沒有引導和扶持非遺與產業有機結合的專門機構,遇到實際問題沒有權威部門協調解決,非遺企業或文化傳承人心存疑慮;對非遺企業及文化傳承人沒有出臺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宣傳力度不到位,保護利用氛圍不濃厚。一些部門的領導干部不關心非遺資源的保護利用,涉非遺相關活動舉辦較少,市民對本地非遺資源漠不關心、對于非遺活動的參與熱情不高,與非遺有關聯的知識和項目沒有列為地方性傳承項目而進入中小課堂。開發利用力度不高,地區間的差距明顯。非遺項目的開發利用仍停留在吃力的保護階段,許多非遺資源面臨后繼無人的境地,對非遺文化的利用率極低,猶如抱著享譽中外“珠還合浦”典故的金飯碗而討飯吃。據有關部門統計,福建省現有的200項省級非遺名錄中,近20%已探索出適合市場規律的經營模式并實現產業化生產,提供就業崗位近300萬個;“湖筆”的成功復興、“瀏陽煙花”產業集群;毗鄰北海的欽州利用馬援征交趾作為“三娘灣”的傳奇引源等;毗鄰北海的徐聞對海上絲路始發港地位的價值開發比北海早了十多年,并形成了申報歷史文化名城(雷州)的條件;浦北則在“漢合浦故城”所在地大做文章。創新能力、品牌意識不強,文化產業規模不大,未能形成競爭力。目前,北海非遺特色產業缺少單體規模大、帶動力強的領軍企業、旗艦企業,缺乏上規模效益高的知名企業。非遺特色產業鏈較短,內在關聯度不高,產業鏈不完整,上、下游相關配套產業比較薄弱,特色產業整體競爭力不強,企業之間缺乏產業協作。非遺資源開發利用與發達地區相比,在數量、規模、產品層次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如角雕等非遺特色產業企業的競爭力主要集中技藝競爭優勢上,技術創新的內在動力和能力嚴重不足、集約化程度低,產品缺乏競爭力;再如“珠還合浦”等傳說至今尚未發揮產業效應。目前北海非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程度還不高、活力還不強,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還不相適應,與日趨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現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及廣泛應用、與我國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的新形勢等還不相適應。因此,加大非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力度,使之成為北海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十分重要而迫切。
北海非遺資源開發利用的幾點建議
建立責任明確、運轉協調的保護工作機制,提升文化自覺。確定政府主導的地位,認真貫徹“搶救第一,保護為主,合理利用,繼承發展”為原則,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方針,對涉及非遺項目建設要在人力、財力及保護措施上建立長效保護機制。非遺主管部門要進一步提高對非遺保護利用重要性的認識,提升文化自覺,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十八大精神上來,增強市、縣(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工作執行能力,切實增強非遺工作的緊迫性和責任感。加大宣傳力度,營造非遺保護強烈氛圍,整合社會資源,構建非遺研究展示保護體系,強化陣地平臺建設。提高全社會對非遺的認知度和保護意識,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等各種媒體和傳播平臺,制作和展播北海非遺項目,組織巡回演出、展示、論壇、講座等活動,還可利用“文化遺產日”為切入點,以春節、元宵節、端午節、開海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為載體,大力開展各種非遺活動,激勵市民熱愛非遺、自覺傳承非遺;政府要出臺相關政策鼓,暢通投融資渠道,鼓勵社會資金進入民間非遺保護工程,設立非遺保護基金,嚴格把握基金的投放和使用,確保非遺資源保護利用的有機統一;勵市內外民營企業進入民保工程,對其身份認定,確定有實效的項目,適當減免相關稅費;進入開發利用的項目政府給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十二五期間要加強非遺重大文化設施項目建設,使其成為傳承、收藏、展示、銷售、研究、教育、交流基地和文化旅游中心;要建立和完善各區縣非遺博物館廳、傳習場所,承擔基本職能,完善基礎設施,推進文化生態區建設;政府有關部門與各區縣文化館、圖書館、文管所等形成大協作,充分依靠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進行基礎性、應用性研究,指導基層非遺工作。針對貝雕技藝、角雕技藝、咸水山歌等傳承人斷層的趨勢及瀕危的狀態,政府應在應制定相關政策為傳統技藝傳承人設立免費的技藝工作展示場所、制定相關的補助標準以解決他們的生活及后顧之憂。科學利用現代技術,遵循非遺項目自身規律,有的放矢。總之,北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凝聚了北海先民的智慧,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站在國家和民族的高度,充分認識和把握傳承規律,正確處理好保護利用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各種關系,增強全民保護意識,提高各級政府重視力度,為非遺保護傳承創造一個良好的文化生態環境。保護利用并汲取北海的非遺資源營養,對于進一步增強北海人民的文化歸屬感和自豪感,并成為凝聚人心、激發斗志、振奮精神、團結拼搏的精神紐帶,增強市民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促進文化生態環境保護,提升城市的文化軟實力,促進北海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作者:藍圖 單位:中共北海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