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園大學生文明禮儀修養教育的問題表現
中國是傳承千年的禮儀之邦,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大學生是祖國的棟梁、社會的精英,是中華傳統禮儀精髓的繼承者。然而,校園大學生文明禮儀修養教育上卻存著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社會風氣、學校、家庭以及學生個人等方面。
1.社會道德失范
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一直在進行,然而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社會道德建設跟不上時代腳步,社會上一些不道德的行為依然存在,沒有為大學生的禮儀教育形成一個良好的文明氛圍。由于大學生的思想還不成熟,無法很好地辨別哪些行為是正確的、哪些行為是錯誤的,同時大學生處于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很容易被社會風氣影響,社會上的一些言行會被大學生模仿、遵從,影響文明禮儀修養的形成。
2.學校禮儀教育不足
大學學習不僅是學習專業知識,更主要是讓學生學會為人處世,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不學文明禮儀,就很難有立足之地。然而,在應試教育仍然占主導地位的情況下,文化知識被學校放到了第一位,而禮儀教育未被重視。許多大學重視學生的就業問題,只注重專業知識的傳授而未能向大學生強調禮儀的重要性,開設禮儀課程不過是完成學科的需要,并不能真正為大學生起到引導教育作用。
3.家庭引導不夠
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許多的家長只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忽視了禮儀教育。“養不教,父之過”,家長是孩子文明禮儀教育的啟蒙導師,對孩子的影響非常之大。現在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父母把孩子視作“掌上明珠”,盡可能滿足孩子的需求,溺愛孩子,造成孩子目中無人,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的思想。同時有些家長本身也沒有起到示范作用,做出一些不文明的行為使孩子效仿。
4.大學生認知不力
大學生沒有能從根本上重視中國的傳統文化、重視文明禮儀學習。歸根到底,大學生認知能力有限,沒有充分了解禮儀在現實中的重要性,沒有給自己的生活學習有個良好的規劃。他們過多追求現實性的、有明顯實效的專業知識的學習,只重視物質利益而忽視了文明禮儀的重要性。他們認為禮儀離現實生活很遙遠,是很古板的東西,沒有必要時時處處都講“禮”,因而減少了禮儀學習。殊不知,禮儀學習是通過點點滴滴的生活實踐積累起來,“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二、校園大學生禮儀修養教育工作的建議
良好的個人禮儀不僅需要學生自身的努力,也需要社會、學校、家庭共同的教育及推動,為此,應加強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1.社會方面,應加強對社會文明禮儀的宣傳
社會應加強對社會公德的宣傳,提升傳統文化的地位,使公民以講文明、懂禮儀為榮,進而為大學生禮儀修養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首先,在社會范圍內開展文明禮儀大學生的評比活動,征集文明禮儀大學生的先進事例,創造人人講公德、人人講禮儀的良好氛圍。其次,包裝和推廣先進文明大學生的典范,以多種多樣的形式對之加大宣傳,并且通過媒體或各種活動為載體弘揚文明禮儀大學生的精神價值,以及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傳統美德。最后,組織先進文明大學生典范的交流,帶動各大高校學生積極響應和參加文明禮儀大學生的活動,進而提升大學生的思想境界和學習熱情。
2.學校方面,應充分重視大學生禮儀教育
學校作為學生教育的第一責任者,承擔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學校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開展:首先,學校開設相關的禮儀課程,教授學生系統理論知識。把禮儀課作為大學生的公共課,與學生的學分掛鉤。它將使大學生從思想上認真對待禮儀,從而才能在行動上加以改善。其次,教師應注重自己的禮儀修養,以身作則為學生提供直觀的榜樣。教師的日常行為對學生有很大的影響,受到學生的關注和模仿。因此,教師應塑造良好的自身形象,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禮儀細節,對學生言傳身教。再次,學校在校園里加大對文明禮儀的宣傳,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學校可以通過樹立先進文明大學生典范,對此加以宣傳,并且在校園中張貼文明標語,組織相關比賽,開展文明講座。通過與外校進行文明禮儀比賽,加大文明交流,實現共同進步。
3.家庭方面,家長要率先垂范,對子女嚴格要求
《論語•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當家長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時,不用下命令,孩子也就會跟著行動起來;反之,如果家長自身不端正,而要求孩子端正,那么,縱然三令五申,孩子也不會服從的。所以,家長應注重自己的日常行為,遵守文明禮儀為孩子做出表率。而對于孩子的不文明行為,家長應及時發現,并予以糾正,不可因為溺愛而放任自由。
4.個人方面,大學生必須注重自身禮儀修養
作為大學生,首先,應端正文明禮儀學習態度,把握前進和改正的方向,放低近利性功利心態,用心去學習和感悟中華禮儀的博大精深;其次,應主動參與到創建文明禮儀的活動中,配合各項活動的開展,以身作則,樹立和爭創文明禮儀的榜樣;再次,應自覺維護文明禮儀的形象,克制自身的缺點,與各項不文明行為作斗爭,加以改正;最后,應樹立個人遠大的抱負和理想,將文明禮儀列入自身的生涯規劃中,為創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貢獻。
作者:楊勇 單位:九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