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通識教育論文
一、建國后我國高校世界史通識教育的歷史與現狀
在新中國建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由于政治支配力量的高度突出,教育領域的運作邏輯深受政治領域運作邏輯與價值體系支配,教育片面為政治服務使我國高等教育中原有的傳統人文教育遭到極大沖擊。專業教育、工具主義與功利主義思想大行其道,基礎教育不斷被弱化,學生專業面日趨狹窄。而科學主義教育和狹隘的專業教育所體現出的負面效應不可避免會嚴重影響到我國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由于對人文知識知之不多或是片面理解,高校畢業生質量良莠不齊,不敷國家和社會的使用。更嚴重的是,這一結果還造成了文化上的雙層斷裂,即現代中國與傳統中國的斷裂,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緊張。中國的高等教育在各種新舊矛盾沖突中備嘗艱辛,負重前行。
直到20世紀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中國與世界的聯系日益緊密,國家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國教育界才開始重視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1998年我國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提出,要“通過大學生加強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教育,……提高全體大學生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文件明確指出歷史教育是大學生基本素質教育的必修內容和主要手段,從而成為推動我國歷史(包含世界歷史)通識教育的重要指南。此后,通識教育這一理念逐漸被我國教育界所接受,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還先后進行了通識教育試點改革。盡管如此,我國絕大多數高校迄今為止還沒有把提高學生的通識素質列入培養目標之中,有些缺乏師資、條件不足的學校甚至沒有開展通識教育。即使是那些已經進行了通識素質課改革的學校也往往只是熱衷于開設計算機、數學、外語、法律等實用性較強的課程而已,而對世界歷史等人文學科課程則少有涉及,或僅表現為每年舉辦一些人文社科講座以活躍校園文化,系統的世界歷史等人文通識教育實踐并不多見。
以上通識教育在操作上的功利化、簡單化、形式化做法顯然并不可取。與世界史通識教育在我國所處的困境形成反差的是,西方發達國家,美、日、法等國針對二戰后國民出現現代信仰危機以及歷史意識、道德水準下降的情況,規定中高等教育必須開設歷史(包括世界史)課程,強調培養學生的國際意識、現代意識,增強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已故美國史學大家、前美國歷史學會主席羅伯特•帕爾默所主編的大學通識教材《現代世界史》,自1950年第一版問世到2007年已出版到第十版,被稱為“教科書的黃金標本”,為全球逾千所高校所選用,成為近60多年來美國世界史教科書中生命力最長、讀者(學習者)最多、影響最大的一部著作。《紐約時報》甚至評論說,“美國幾代大學生都是通過他(帕爾默)的眼睛來看待世界歷史”的。不難看出,世界史通識教育的確在某種程度上塑造了二戰后一代又一代的西方社會精英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從而對戰后西方國家各方面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而我國的世界史通識教育在這方面卻表現得明顯滯后甚至缺位,已經給我國的高校人才培養和社會轉型帶來了較大的負面影響。具體而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學生因對本國以外的歷史文化不了解,對人類文明和世界發展的復雜性、多元性、多樣性知之甚少,難以同世界上的其他文明進行溝通,遑論與之共榮、共處和相互學習。
其次,因為視野狹隘,目光短淺,學生對本土文明在世界文明與歷史長河中所處的位置缺乏客觀而公允的評判與定位,容易受到當代各種社會思潮影響,或狂妄自大,或妄自菲薄,難以形成真正理性的愛國主義,更難以融入人類主流文明的創造活動,并與其他文明攜手建立未來世界的新價值和新秩序。再次,由于缺乏對外部世界的認知,學生的知識往往限于狹窄的專業領域,專業的特點內化于人的個性、情感和愛好等方面,使之把專業學習和工作當做了生活的全部內容,成為所謂的“單向度的人”。他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各類問題時容易因缺乏主體意識而無法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獨立作出判斷和分析。
最后,缺乏對人類歷史發展階段和所處時代的宏觀認知,容易造成思想上的混亂、迷茫。學生把教育僅僅視為是學習“何以為生”的知識,難以從中獲得人生的意義、生存的價值甚至幸福感,不能正確理解“為何而生”,無法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缺少時代使命意識、社會責任感。這樣,培養出來的人很難適應轉型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一句話,世界歷史在高校通識教育領域的缺位使學生既難以擁有廣博的全球視野,又無法形成理性、客觀、真切的本土關懷與獨立的主體意識,從而就難免淪為見識淺薄或僅擁有工具理性的“社會原子”。要改變上述現狀,我們必須要認識到世界史通識教育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并大力呼吁和推動高校通識教育的相關改革。
二、關于高校世界史通識教育的作用與必要性的分析
眾所周知,人是理性的動物,這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人類的大多數活動都具有目的性和功能性,教育即其中之一。那么,教育的目的和功能是什么?不同時代與不同國家、地區的人們給出了各自的回答。梁啟超先生認為,“教育是教人學做人———學做‘現代的’人”。英國學者斯賓塞提出,“從教育的生物學方面來看,可以把教育看作一個使有機體的結構臻于完善并使它適合生活事物的過程”,“教育即為未來人的完美生活作準備”。此外,我國臺灣地區的“教育法”對教育的目的也給出了定義,“教育之目的以培養人民健全人格、民主素養、法治觀念、人文涵養、強健體魄及思考、判斷與創造能力,并促進其對基本人權之尊重、生態環境之保護及對不同國家、族群、性別、宗教、文化之了解與關懷,使其成為具有國家意識與國際視野之現代化國民”。無獨有偶,我國大陸地區的教育法對教育的目的與功能也進行了說明,指出“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隨著全球化、一體化的深入發展,世界各國、各地區越來越重視培養具有全球眼光和現代意識并能服務于國家與社會的公民。而世界歷史通識教育對于培養學生的全球視野、愛國情懷、獨立思辨能力,提高人文素養,形成通貫達觀的人生態度等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與意義,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重要方式和必要手段。之所以這樣講,原因有四:
其一,學習世界歷史能夠增強學生對本民族的認同感,有助于培育其愛國主義情感。在現代世界,民族身份認同不僅源于對本土文明的深度認知,還源于將本國文明與世界其他文明作比較所得出的看法。因此,學生僅有中國史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將中國置于世界范疇之內,用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來詮釋、定位中華文明,從橫向的角度來審視和比較中華文明和外部文明之間的異同,從中領悟和理解中華文明特別是中國古典文明的特色及其在世界歷史中的突出地位。如此,便能使學生充分了解中華民族在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科學等領域曾創造出的輝煌文明成果及其對推動人類歷史發展所做出的杰出貢獻。而這自然也會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認同感,并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和致力于民族復興的歷史責任感。
其二,學習世界歷史能夠拓展學生的全球視野,使之接受多元文化的價值觀,并摒棄一元文化觀和狹隘的民族主義觀念。20世紀后半葉以來,人類進入了一個各民族相互依賴與日俱增的時期,國際化、信息化、多樣化成為世界發展的總趨勢。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政治、文化多樣化的時代,各國、各民族之間相互理解、信任變得越來越重要。多元文化觀念作為一種全新的價值觀念和方法,它承認文化的多元性,認同文明之間的平等和相互影響,為當今世界提供了一個在系統內的多觀念共濟、多向度思維、多方法實踐、多途徑選擇、多方面發展和多價值評價的方法體系。總之,國際交流與全球化的發展要求人們承認文化差異與機會均等,相互間以開放、包容、平等的方式打交道,而多元文化觀正反映了這一時代的呼聲。世界歷史通識教育無疑有助于學生建立多元文化觀。通過學習世界史,大學生能夠從中了解人類文明的多樣性,學會尊重、理解、欣賞其他民族所創造出的文化價值,認同世界不同團體都擁有的基本權利;能夠以開放的視野和世界主義的態度去看待、接納多樣化的世界,吸收消化人類共同創造的文明成果;能夠以人類一員的身份與其他文明、族群和平共處,關注人類的共同命運與前途,努力解決全球共同面臨的問題與困難。如此,便有望能最大程度地減少因抗拒、歧視異質文化而導致的種族或文明沖突。
其三,學習世界歷史有助于培養學生通達和獨立思辨的能力。一般認為,通過學習世界歷史,高校學生了解許多世界大事,既能擴大知識面、增長見識,又能培養從歷史長時段角度多方位、發散性、前瞻性地分析問題的能力。這也是世界歷史通識教育的應有之義。不僅如此,更為重要的是,世界史還可以讓學生了解人類文明產生、變遷的一般規律,了解現代文明、文化與古代文明、文化之間的繼承、沿革關系,深化對社會、人類、人性的認識。這樣也有助于他們從發展的、廣泛聯系的角度樹立歷史進步的觀念,并在此基礎上喚醒自身的主體意識,從而在內心提升境界,自覺地將普世性的人類文明社會規范、要求內化為自身成長與發展的需要。
其四,了解世界歷史有利于加強學生的人格修養,尤其是培養學生的獨立人格。人格是人整體精神面貌的重要體現,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傾向性。世界歷史通識教育對于培養學生的憂患意識、獨立意識以及自立、自強、堅韌不拔的意志力等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通過學習世界歷史,學生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國、各民族為創建文明而付出的艱辛努力,以及為人類社會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著名歷史人物,如華盛頓、馬克思、牛頓、戴高樂、羅斯福、甘地、愛因斯坦等人的事跡,并為其他文明及其杰出人物的貢獻和人格魅力所感染。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它的示范效應體現在塑造大學生獨立人格的精神內涵上,即不斷過濾人格品質中的那些依附性、保守性、被動性、狹隘性的消極元素,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建構獨立自主的生命意識。
三、關于高校世界史通識教育改革路徑的幾點思考
綜上所述,世界史通識教育是高等院校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內容,為推進相關的教育改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要轉變觀念,形成共識,確立世界史在高校素質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大學教育要吐故納新,與時俱進。具體而言,就是要時常反思舊有教育體制的得失并吸收新的、有生命力的教育理念,要改變過去過分重視專業教育忽視通識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不斷探索有利于提高學生素質的人才培養模式。只有在這一點上形成共識,高校教職員工才能意識到通識教育改革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并積極主動地投入到相關的教學科研實踐中去,糾正自身以往對世界歷史教育的認識誤區。如是,世界史通識教育改革方能有望取得實效。其次,可考慮借助高校公共素質課平臺設置世界史通識課程。由于世界史通識教學是面向全校所有專業學生開設的選修課程,因此在現有教育體制內利用公共課平臺是一個較為可行的做法。
關于世界通識教育的課程體系設置,可以借鑒國外著名大學的經驗,通過設置核心課程、主題課程和綜合課程涵蓋世界歷史的相關內容。核心課程可以包括古典文明、世界各國文化研究等課程,內容相對系統全面。主題課程則可以概論、導論形式開展,概括性地介紹世界史中的某些領域如國際關系史、冷戰史、西方政治史、現代化史、中西交流史等相關內容,教學中可以專題課的形式講授反映這些領域的精華或最新研究內容,從而使學生能夠通過較短時間的學習掌握課程的精髓。至于綜合課程,鑒于當下社會需要的人才知識結構正在由傳統的單一專業型轉向跨學科的復合型,因此高校通識教育也必須據此趨勢進行有針對性的課程調整,即嘗試打破專業壁壘,打通不同學科領域,使之相互滲透,彼此交融,培養學生的綜合創新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和獨立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就世界史通識教育而言,可以考慮與考古、文化人類學、比較政治學、經濟學、文化藝術等學科結合,開設若干跨學科研究的實驗或前沿研究課程。它既能開闊學生的視野,又能使學生受到通識知識教育,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在教育教學方式和手段上應注重靈活多樣。教育要“傳道、授業、解惑”,即不僅僅是傳授知識,還要塑造學生的人格、個性。因此,教學效果的優劣至關重要。所以,世界史通識課程的教學除了采取傳統的教師講授方式,還可采取討論、講座、播放教學視頻、參觀國外歷史文物在華展覽、閱讀世界學術名著等多樣化的方式。教師應避免單一的灌輸式和填鴨式的教學形式,而注重培養學生歸納、對比、演繹、總結等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利用多媒體和網絡可以獲得大量相關的電子歷史資料,有利于體現世界史知識的生動性、形象性,這也是有效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手段。
四、總結
綜上所述,通過世界史通識教育改革,能夠在大學生面前打開一扇窗,使之更好地認識過去、現在與未來中國與世界之間的關系,讓他們不但“美己之美,而且美人之美,美美互美”,最終實現理智與情感、認知與實踐、個體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作者:梁軍 單位: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