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辦高職院校貧困生心理特征分析
(一)生性敏感
貧困生因為經濟條件的差異,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覺地把自己封閉起來,認為自己和別人不同,達不到別人的生活水平,害怕其他同學瞧不起自己,從而不輕易的與同學交流,無法敞開心扉。民辦高職院校中,貧困生與其他同學的交流更加缺乏。另外,貧困生因為自尊心較強,性格相對敏感,當別人討論話題時,總情不自禁地與自己聯系起來,不自然的聯想大家是否在討論自己,將自己與大家討論的對象對號入座。貧困生由于家庭經濟困難,使他們不愿意主動參加集體活動和社團,因為這類活動需要繳納活動費用或者會員費,經濟上的負擔,讓他們覺得能省則省,這使他們與其他同學間缺少了共同愛好和交流的平臺,即使是在集體活動中,也容易出現被動順從行為,容易與人產生隔膜,交際圈子狹窄,人際關系不佳。而又因為人際關系不佳,缺少了更多鍛煉的機會,不利于自身的成長,造成惡性循環。
(二)極易焦慮
貧困生因家庭經濟條件不足,無法提供其足夠的生活費和學費,使得貧困生在學習和生活方面常有不穩定感,極易產生焦慮癥狀。一是為家庭經濟焦慮。由于家庭經濟條件不足,貧困生的上學費用要靠家長借債供給,擔心家中的欠債增多,造成家長生活無以為繼。二是為人際關系焦慮。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大學校園里的“拜金主義”、“攀比風”等不良風氣也常困擾著貧困生。貧困生因為經濟拮據的同時又缺乏自我調節能力,缺乏學習和生活的激情,不能主動融入集體活動和交流。三是為自身發展焦慮。面對目前社會就業壓力的緊迫性,心中常對自己的未來發展產生無窮無盡的憂慮,害怕畢業后還不起債、報答不了家長養育之恩、成不了家、生活不幸福、事業不順利,對未來沒有信心,平時情緒抑郁消沉,神情恍惚,多愁善感。
二、民辦高職院校貧困生心理特征成因
(一)家庭經濟環境的影響
人的成長受家庭環境和經濟條件的影響較大。當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仍不平衡,家庭經濟收入也存在著較大差異。生活于家庭收入好的學生,因為經濟條件優越,接觸外界事物比較多,視野寬、見識廣,接受能力強;生活于家庭收入不足的學生,因為受限于經濟條件,對高科技的產品、飛速發展的信息科技接觸較少,有些學生甚至沒有接觸過。兩者相比,貧困生因經濟困難過早承擔來自生活的壓力而顯得思想較為成熟;因為知識面的狹隘、生活條件的落后而產生自卑和過于敏感。
(二)學校資助不足的影響
研究表明,貧困生獲得學校資助越少,其心理健康問題越多;反之亦然。近年來,高等院校積極響應國家貧困大學生助學政策,部分民辦高職院也根據自身條件相應地組織實施“獎、貸、減、助、勤”等助學手段。貧困生助學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許多問題與不足。一方面,民辦高職院校受辦學經費和條件的限制,在“減、助、勤”方面力不從心。獲得減免學雜費和專門困難補助的貧困生比例很小,難以滿足日益擴大的貧困大學生的需要。另一方面,民辦高職院校受辦學成本約束,提供的勤工助學崗位少、穩定性差等問題也很突出,難以滿足日益擴大的貧困生需求。大多數貧困生為維持在校期間的最基本生活,甚至來年的學費不得不奔波于企業和學校之間,無法預測將來發展狀況,極易產生焦慮癥狀。
(三)學生個人認知的影響
市場經濟大潮沖擊下的社會文化不斷變化,一些人視金錢為唯一目標,人際關系變得勢利和冷漠。這種現象使貧困生感到,在現實生活中金錢具有重要作用,金錢決定人的地位,與身邊的同學相比較,有時候感覺自己就低人一等,處處被別人看不起,甚至受到排擠。另外,大部分貧困生不能正確認知金錢的作用,對“沒錢”的困窘表現得較為強烈,將金錢等物質條件看得過重。由此導致心理失衡,總認為自己經濟不寬裕、穿戴不時髦、被人看不起,因而很容易產生自卑和抑郁等敏感與焦慮癥狀。
三、民辦高職院校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健全貧困生資助體系
第一是民辦高職院校應當建立一套完善的幫扶體系,特別是要加大助學貸款力度,完善獎學金制度,為貧困生提供幫助。充分利用國家資助政策,大力發展以國家資助為主,學校和社會資助為輔,逐步完善的資助方式,設立勤工儉學崗位,鼓勵貧困生通過勤工儉學減輕經濟上的壓力。把資助的重心從無償變為有償,引導貧困學生通過“獎、貸、勤”來解決生活和學習費用問題,鼓勵和培養學生自強自立的品質和拼搏進取的性格,增加貧困學生的自信心,進一步完善“獎、貸、減、助、勤”的資助體系。此外,校企合作辦學是民辦高職院校的特色,豐富的企業資源是此類院校的強有力的后盾,在解決貧困生就業和兼職崗位的問題上相對容易。第二是完善心理資助,通過講座、團體輔導與個別輔導相結合、舉辦素質拓展、開展心理健康咨詢、心理健康知識競賽等活動,開闊貧困生視野,幫助貧困生克服自卑、焦慮的心理問題,使得他們健康成長。
(二)優化貧困生管理機制
一方面,在新生入學時即開展貧困生的心理健康調查,建立貧困生心理健康檔案。民辦高職院校貧困生是大學生中的弱勢群體,是高校中心理障礙的高發人群,高校的心理工作者應該主動干預,加強引導,做到有問題早發現、早預防,早處理。貧困生心理健康檔案另一方面也為心理干預的實施提供理論依據。另一方面,完善誠信檔案的建設,表彰先進,樹立榜樣。通過建立健全全校學生尤其是貧困生的誠信檔案,通過加強教育和引導,鼓勵貧困生通過自己的勞動賺取生活費,并動員他們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在幫助他人的實踐中找到自己的價值,并將他們的實踐經歷寫入誠信檔案中。同時,學校相關部門定期進行總結和表彰,對表現優秀,貢獻突出的貧困生頒獎,給予精神和物質上的獎勵,并提供宣傳欄、海報、橫幅等傳統媒體進行宣傳,計入誠信檔案,讓更多的貧困生看到與自己相似的同學通過努力獲得的成績,進而鼓勵貧困生這一群體開放思想,把精力投入到學習和工作中去,減少自卑的心態。
(三)創建團結互助校園文化
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政府部門、教育主管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幫助,更需要學校、老師和同學們的關心和幫助。部分貧困生表面上看起來很堅強,但實際上內心脆弱而自卑。健康、和諧的校園心理氛圍有利于增強人與人之間感情,化解貧困生的孤僻、自我封閉等不良心理;老師、同學們的關心、支持不會損害貧困生的自尊心,相反會使其感受到被尊重、被接納、被需要,從而產生正能量,有利于貧困生努力走出困境、積極奮發向上。首先加強班級、宿舍文化建設,倡導同學之間形成相互關懷、真誠接納、共同成長的理念,引導同學之間團結友愛、互相關心、互相幫助,使貧困生從心理上得到更多的理解和關懷;其次,利用第二課堂,開展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和技能比賽,營造寬容友善的校園氛圍,幫助貧困生融入集體,幫助貧困生產生歸屬感、安全感,有利于貧困生的健康成長。(四)構建心理健康疏導平臺貧困生因為多方面的原因,交際能力不佳,對此,學校應該建立專門的平臺和渠道,收集他們的意見,提高一個貧困相互學習,相互交流的機會,讓大家在相互學習、相互幫助中放開心扉,拋開包袱,有利于貧困生的健康成長,有利于資助工作的順利開展。一方面,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通過QQ、微博、微信、微群、博客、BBS等建立網上沙龍,加強與貧困生的思想交流和溝通,收集貧困生的訴求。貧困生迫于現實生活的壓力,需要有人去關心、理解和開導。目前,大部分的高校都設立了心理咨詢室,但是,由于羞澀、隱私、或者怕被看不起等原因,主動去咨詢的學生并不多。因此,互聯網的及時性、廣泛性、隱蔽性等特點,有利于吸引貧困生參與,更深入的了解和幫助有困難的學生。另一方面,通過講座、團體輔導、舉辦素質拓展、開展心理健康咨詢、心理健康知識競賽等活動,開闊貧困生視野,了解貧困生身心發展障礙和困擾的問題,幫助貧困生克服自卑、焦慮的心理問題,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我,找到自己身上的優點,重新樹立自信自強的意識,使得他們健康成長。
(五)加強貧困生綜合素質教育
首先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培養貧困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正視困難,從思想上脫貧;其次是加強貧困生的誠信、感恩教育,培育貧困生珍惜國家、社會和學校的資助,學會感恩,并以此為學習的動力;再次是加強貧困生的專業教育,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讓貧困生通過自己的努力,依靠所學的專業知識參加勞動,改善生活水平,進而從現實上脫貧。總之,隨著貧困生人數的日益增多,就業壓力的不斷增大,有效解決貧困生思想健康問題,有序開展學生資助工作,對高校的穩定、和諧、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培養新時代的有用人才,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發展。
作者:林春梅 單位:廣州工商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