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通識教育論文
一、外語通識教育中的大學英語顯性課程
外語通識教育是以英語為媒介,在外語教學中借助語言,讓學生了解外國文化,拓寬其人文知識,以一種全新的視野看待不同文化的差異。通識教育中大學英語顯性課程的構建應在重視學生外語基礎知識的同時,將外語知識的學習和人文思想的培養相整合。目前,大多數高校將大學英語課程按三大模塊進行建構:基礎英語類課程、通識英語類課程和專門用途英語課程。其中,基礎階段的語言教學強調語言基礎只是的學習,開設大學英語課程;提高階段的語言教學分為兩類:一類是大學英語后續課程,多開設跨文化交際、文化概論和高級英語視聽說或口語課程;另外一類則開設專門用途英語,如商務英語、工程英語或其它專門用途的課程,將語言的學習、文化素質的培養和語言應用技能的培養結合起來。
二、通識教育視域下的大學英語隱性課程
知識與文化的并重是通識類大學英語課程設置的原則,根據隱性課程特征,我們可將通識教育視域下大學英語隱性課程的實踐性特色歸納為:在通識化大學英語教育中,以顯性課程為載體,輔之以隱性課程,通過潛移默化來促進學生英語學習和人文素質的提高。課程的優勢首先是有意識地開拓了語言學習的第二課堂,創造了有利于英語學習的環境,降低了語言學習的乏味程度,從而達到幫助學生提高語言學習的目的。其次,這一課程體系與以前大學英語課程的區別在于大大增加了人文類內容,使語言學習實現了從“工具性”向“人文性”的真正轉變,并將語言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和德育思想的隱性功能得以充分發揮和利用。這些因素在語言學習的情境中以內隱方式存在,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起到重要作用。通識教育視域下大學英語課程的建設應依據隱性課程的三個層次來設計,從而達到教學的目標。
1隱性課程的環境類型
隱性課程是隱蔽于顯性課程內外的教育因素,它通過學生的無意識心理活動產生作用,是一種有意識的教育活動,可以是預期的、事先設計好的潛移默化式的教育,它是顯性課程的有益補充和不可或缺的輔助手段。Spolsky(1989)認為:“不管語言學習者的背景是什么,包括他們的天資、語言習得機制、態度、以前的知識,以及過去接觸的語言和語言學習經歷,他們的學習結果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對所學語言的接觸量和內容。”眾所周知,語言環境在語言學習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隱性課程所承載的信息包含有三種不同層次的教育環境,而相應滲透在這三種不同層次教育環境中的隱性課程也分為三種不同層次的類型:物質-空間類、組織-制度類、文化-心理類。其中物質-空間類的隱性課程為其它兩個類型提供了活動的空間,并通過它所負載的信息進行滲透,最終影響到學生“文化心理層”某些特性的改變。
2通識教育視域下大學英語隱性課程的分類
1)非教學層面的物質性隱性課程
學生是在中國文化的環境中學習英語,缺乏語言學習自然習得的環境,隱性課程的物質因素是隱性精神因素所必需的物質載體,它們處于隱性課程的表層,會促使學生自覺地產生歸屬感、認同感。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感受到不同文化的差異,感受英語文化背景,并逐步增強綜合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首先,外語教學設施,以及教學場所的布置,如多媒體語音教室、外語多功能閱覽室、普通教室的設計、座位的擺放等都會給學生創造一種語言學習的良好氛圍。其次,英語教材所展現的社會文化知識、意識形態和教材選材是隱性內容的體現,教材所承載的隱性正、負載內容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積極與消極影響。電子輔助教材、英語音像材料也體現出文化的滲透和價值理念,尤其是大部分通識課程的教材是由開課教師依據學生具體情況而選定,更容易吸引學生。再次,構建虛擬英語環境、真實英語學習的校園英語環境,使學生在獲得語言學習的氛圍中,得到文化的滲透。借助現代化技術手段,建立調頻廣播、電臺、校園網絡、多媒體語言實驗室、數字網絡化語言實驗室等英語網絡資源和交流平臺。尤其是校園外語廣播電臺可以突破時空限制,成為學習外語技能和技巧的有效補充。最后,建設好“英語角”,開展各類英語綜合技能大賽,為學生提供“身臨其境”的英語交流機會,營造英語文化氛圍,推動第二課堂活動的有益開展。
2)制度性隱性課程
組織-制度類的隱性課程主要是指學校外語通識課程的設置、學業成績的評價制度和體系、考試制度等教育管理制度,它對學生起著導向、約束、激勵的作用,具有積極和消極兩種功能。如何發揮其積極功能,使這些制度顯得更加合理,促進英語教育目的與目標的實現,是英語隱性課程構建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一、外語通識課程的設置應兼顧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選修課程與必修課程相結合的原則。第二、學習者的評價體系應遵循過程性評價與終結式評價相結合的原則,考試制度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尤其要注重外語實踐課堂活動隱性課程的評價。第三、協調各方面從制度上確保外語隱性課程的實施和管理到位。
3)文化心理類的隱性課程
文化心理類的隱性課程主要是指外語教師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教學風格、教學方式,學生在外語學習中所形成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和行為方式;非教學層面的精神因素體現在良好的師生關系、校風、班風、宿舍文化中,它們對學生的“文化心理層”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可分為非制度性文化隱性課程和教師行為性隱性教育。非教學層面的精神性隱性教育會對學生外語學習產生內驅力、形成推動力,是隱性課程的深層結構,位于核心地位,作用于隱性課程的各個載體及行為主體,制約著隱性課程的其它要素。首先,非制度性文化的隱性課程有別于制度組織類,是精神范疇的英語隱性課程。可通過學校英語教育顯性課程中隱含的價值觀、態度、理念、文化觀來體現,還有顯性課程實施過程中所產生的無意識文化的影響起作用。具體指在英語教學活動中形成的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關系,以及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面引導。大至學校的外語學習氛圍,小至一個班級的英語學習環境、宿舍文化,都是隱性課程的折射。
學生通過這種隱性課程,可以主動選擇適合自己興趣和自身需要的各類隱性課程資源,積極投身到校園的隱性課程學習中。尤其是在人文素質類課程的學習中,做一個自覺的參與者,這是顯性課程無法替代的。隱性課程通過其負載的教育環境的信息滲透,使學生在無意識的狀態下改變自身的“文化心理層”的某些內容。其次,外語教師的行為性隱性教育對學生外語學習和人文素質起著直接影響,除了知識水平、教學方式外,教師的氣質、思維方式、個性特征、言談舉止及師生間關系等均會以內隱的方式對學生產生深刻的心理影響,在外語通識課教育中這是最能彰顯人文思想和德育培養的渠道。此外,外語教師對隱性課程應用的熟練程度則直接關系著隱性課程的開發和實施質量,并最終影響到教學的效果。所以,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培養開發隱性課程的意識,依據教材和具體課文內容,創設出隱性課程功能能夠實現的教學情境來開展教學。
三、結語
隱性課程是整個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和顯性課程各為獨立的體系,以不同方式、在不同層面、護衛補充的對學生進行教育。英語隱性課程滲透在學生英語學習和生活的各個層面,是物質與精神、有形與無形、動態與靜態的統一結合。對學生文化心理層面的非理性因素產生作用,同時給理性因素的發展提供動力和感性經驗。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具備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的人才,這與通識教育的目標是不謀而合的。因此,在培養學生學習語言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是符合外語教學的根本出發點,也是其最終發展方向。
作者:馬晶文 單位:蘭州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