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初中數學論文
第一篇
一、優化教學過程,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是一種灌輸式的教學,學生處于被動接受地位,其認知活動被忽略。這一教學模式下讓學生備受壓抑,其積極性、主動性和創新思維被扼殺。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必須改變這種僵化的教學方法,以一種集傳授知識、發展能力、形成態度、掌握方法于一體的教學方法來取代這種直接向學生灌輸知識的落后教學方法,讓學生主動地、自覺地學習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充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要完成這一轉變,就必須優化教學過程。教學過程組織具有“雙重”的性質,既體現對數學知識的學習,又要在一定程度上體現探索、創新的過程。因為,學生學習數學實際上是一種再創造的過程,他們并不是簡單地記住教師所教的內容,而是用學到的知識來修正之前所有的觀念和看法。學生的這種再創造和再發現的學習方法,將增強他們的數學能力,解決他們以前未曾見過的問題。
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學生對某一問題有了疑問,才會產生強烈的渴望解除疑問的動機,才會在好奇心的驅動下去鉆研,提高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首先要教會學生如何提出問題。學生問問題是從模仿開始,所以教師不僅要告訴問“問題”的方法,也要做問問題的示范。慢慢培養學生從“敢問”到“善問”的習慣。例如,在講多邊形內角和公式的時候,先不急于提出結論,而是以三角形、四邊形內角和是多少等具體例子,誘導學生產生疑問,進而提出問題,引發思考,得出結論。
三、理論聯系實際,拓展創新思維的空間
數學應用于實際,才會變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氣,才能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的價值和意義。確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信心,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也是整個素質教育教學的需要。所以,數學教師要避免從概念到概念,從書本刮書本,變數學練習的“機械演練”為“生活應用”。引導學生用數學跟光去觀察、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通過在生活中用數學,增強學生對數學價值的體驗,強化應用數學的意識。例如,在講解一元二次方程等應用問題時,多聯系實際生活問題,講幾何時,注意從現實生活中發掘各幾何圖形的性質,加深同學們的記憶,引發創新思維。
四、加強學生之間的互動,利用小組學習發揮主動性
新課程改革強調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如果想讓學習真正成為學生個人的需要,就必須教會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的方法,為他們提供進行合作學習的條件和機會,促進學生在一個崇尚合作的群體下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動性,進行大膽思考,互相學習交流。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鼓勵學生主動提問,并對學生所提的問題進行精心設計和組織,并將好的問題留給全班同學討論,讓所有同學參與討論和學習中去,摒棄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同學,在課程學習中,老師還應積極引導學生進行互動,讓學生之間互相交流與學習,讓他們充分思考,充分表達,以激發創新。
五、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一個人的創造力不僅受到智力因素的影響,同時還受到興趣、動機、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制約,并且這些非智力因素在學生創新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更大。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不僅有利于學生的學習,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而且還可以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促使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應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在教學中應結合教學內容介紹數學在科學和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如介紹幾何圖形在建筑中的應用,日常生活中的彩票、抽簽等概率知識都與數學密不可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數學價值觀,培養對數學世界強烈的求知欲。同時讓學生看到數學的發現充滿智慧和創造。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介紹偉大的數學家成長經歷,讓學生意識到學習數學要有堅韌不拔的意志和追求真理、勇于挑戰的信念,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通過教學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自主探索、勇于創新、不斷糾錯的能力,培養不怕困難和挫折的頑強意志,形成獨立、冒險和挑戰的精神,這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前提。
六、總結
在新一輪的教學改革中,以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為主,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整個素質教育的需要。在課堂教學中,數學教師要進行創造性的工作:給學生一個空間,讓他們自己往前走;給學生一個條件,讓他們去鍛煉;給學生一個問題,讓他們自己找答案;給他們一個沖突,讓他們自己去討論;給他們一個權力,讓他們自己去選擇;給他們一個題目,讓他們自己去創造。從而讓每個學生能夠在其天賦所及的各個領域愉快地進行創新,讓學生的數學學習煥發生命力,充滿成長氣息。
作者:譚英 單位:重慶市南開中學
第二篇
一、進行探究性的學習
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只是進行單純的知識灌輸,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教師灌輸的知識,在創新的思維方面受到嚴重制約,沒有辦法培養創新的思維。因此,要使學生具備創新的思維,就需要將教學的模式進行轉變,進行探究性的學習。在進行數學的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探究,使學生掌握相應的方法對問題進行思考,在探究的過程中培養創新的思維。例如,在進行不規則圖形的教學時,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學生進行自主的探究,依據已經具備的知識對問題進行探究,對相關的知識以及方法進行總結。在進行自主的探究時,會使創新的思維得到鍛煉以及培養,同時對創新的思維進行不斷的發展。
二、創設創新的問題,使學生積極進行思考
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進行創新的動力就是相應的問題,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創設創新的問題,使學生積極的進行思考,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運用創新的思維,使學生能夠培養創新的思維。例如在進行分解因數的教學時,教師可以設置相應問題使學生積極的進行思考。有一群人上山采蘑菇,這些人分為三組,每個人的蘑菇在數量方面都是相同的,蘑菇的總數是215,每個人采的蘑菇是多少?這樣的問題運用正常的思維不能得出答案,但是運用分解因數能夠得出答案215=43×5,可以計算出每個人采的蘑菇是5個。通過這樣的問題,正常的思維被打破,使學生創新的思維得到培養。
三、重視發散的思維
在培養創新的思維過程中,發散的思維是非常重要的。在創新思維形成的過程中,既包括逆向的思維,也包括正向的思維,同時還包括分析的思維以及直覺的思維。如果僅僅運用某一種思維方式,不能形成創新的思維,因此,要對發散的思維高度重視。在初中數學的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發散的思維,在問題的思考方面進行積極的引導,使學生能夠對問題進行角度不同的思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將問題解決的方法有哪些,除了這些方法是否還存在其他的方法,使學生創新的思維得到鍛煉以及培養。
四、加強交流協作
在進行數學的教學時,不同的學生看待知識的角度是不同的,對同樣一個問題的看法是不同的。要培養創新的思維,就要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學生在進行思考時學會借鑒以及交流,將思維的方式進行不斷的完善,做到獨立的創新。在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依據不同的學習程度將學生進行分組,使學生能夠在小組內以及小組之間進行交流協作,進行相互的借鑒,使創新的思維不斷發展。
五、總結
總之,在進行初中數學的教學時,教師要培養學生創新的思維,就要將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在教學的過程中融入創新的思維,使學生創新的思維得到鍛煉以及培養,使學生具備創新的思維,促進學生全面的發展。
作者:曹秀枝 單位:河北省滄州市東光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