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用數學生活特性,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進行體驗
在小學數學教材中,有許多與小學生生活、學習密切相關的現實問題案例。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體驗式教學活動時,應該利用數學學科內容中所呈現出來的生動趣味、真實典型的教學案例,設置出學生能夠進行有效感知、體驗的教學氛圍,引導學生分角色扮演和重現現實生活中的人和事,促使小學生在體驗感知中,增強學習情感,加深學習“感受”。如在“千克、克等重量單位的認識”教學活動中,小學生對千克、克等重量單位不能有深刻、明確的感知和認識,此時,教師采用情境教學法,設置出“購買水果”的生活情境,讓兩個學生分別扮演售貨員和顧客,通過教師事先準備好的蘋果、香蕉、西瓜等水果,讓“顧客”先通過手拎,估計水果的重量,然后借助于電子秤,向學生展示出所估計的水果重量,這樣,學生在真實的體驗過程中,對千克、克等重量單位就有了形象、深刻的感知,也為深入學習探知活動開展作好了鋪墊。
二、利用解題邏輯特性,讓學生通過研析思路進行體驗
學生探尋、分析問題的解答方法、解答策略活動,實際就是自我反思、深入體驗、不斷提升的過程。在研析問題解答思路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解題的規律性,讓學生進行感知、反思和分析等體驗活動,從而得到更為系統、更為合理、更為正確的解題方法和規律。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把研析解題思路、解答策略的過程,轉變為體驗解題活動、提升解題效能的過程,通過分析解題過程,探討解題方法,歸納解題策略等途徑,使學生能夠真切感知解題過程繁簡,體味解題策略正誤,促進解題效能提升。如在“某商店有一批布,第一天賣出2/9,第二天賣出第一天剩下的1/7,第三天補進第二天剩下的1/2。這時還有布698米,請問原來有布多少米?”問題解答活動中,教師先讓學生進行探析、解題活動,學生書寫解題過程。此時,教師展示某學生解題過程,并引導學生評析,要求學生體驗解題過程。學生結合所展示的解題過程,進行重新的“感知體驗”活動,指出:“該學生解題時,先設置出了幾個不同單位‘1’的量,通過作圖方法,分別找出幾個單位“1”之間存在的關系,為了求原來的布有多少米,就必須求出698米相當于原來布的幾分之幾,將所有的分率統一到原來剩布的單位‘1’上來。”學生辨析解題過程就成了體驗感知他人解題過程,有效提升了思維分析能力,促進了解題能力提升。
三、利用評析雙邊特性,讓學生通過多元評價進行體驗
教學活動中,教師對自身教學過程以及學生學習活動表現等方面進行測量評估時,需要評價分析教學手段。小學數學教師在評析方法應用時,應凸顯其雙邊互動特性,特別是評析學生學習活動及表現時,更應凸顯互動合作特性,將評價過程變為互動過程,變為體驗升華的過程,采用生生評析、小組評析、同桌評析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體驗、分析、評判等深度參與活動中,增強合作互助意識,養成良好反思精神,形成正確學習習慣。如在課堂小結環節,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總結歸納活動,將體驗式教學策略滲入其中,讓學生在體驗、反思自身在整節課中的實際情況和表現,闡述對該節課知識點的理解和認識,并提出自己在理解方面存在的“缺陷”,從而使學生在真切體驗中,總結歸納,加深學生對教師講授內容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此種體驗方法需要學生具有良好的反思能力、歸納能力和總結概括能力,教師在此過程中要強化指導、引導。總之,提升小學生課堂參與度的方法多種多樣,本人在此僅對體驗式教學策略提高學生參與度的運用做簡要論述,如有不足,還請予以指正。
作者:徐曉云 單位:江蘇省濱海縣濱海港鎮東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