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積極投身新課改,改變傳統授課模式,讓語文課堂充滿時代活力
以教學新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前蘇聯作家西蒙諾夫的《蠟燭》為例,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采用分析法來分析這篇戰地通訊中的人物形象——一位南斯拉夫母親。通過分析課文中的情節,逐步引導學生理解這位南斯拉夫母親將珍藏了45年的兩支結婚花燭,點在一位蘇聯紅軍士兵的墳頭,表現了反法西斯陣營的軍民用血肉凝結成的情誼。教師的分析完全代替了學生的閱讀實踐,教師模式化的解讀代替了學生的體驗與思考。而無論是“高效課堂”還是“十字教學法”,都強調學習小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要求學生先閱讀全文,朗讀令自己感動的片段,然后說說對這位南斯拉夫母親的理解。這樣,在課堂中就強調了閱讀的個性化行為,尊重了學生的閱讀感受。這與新課標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要求是相一致的。可以說,任何一次課程改革都有值得借鑒之處。因此,作為新時代的一名教師,更應積極投身新課改,緊跟時代的步伐,努力改變傳統的授課模式,讓語文課堂充滿時代活力。
二、努力聯系新生活,鼓勵學生創新思維,讓語文課堂閃爍生活光彩
“問渠哪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摒棄“功利語文”的教學思想,把語文教學置于社會生活的大背景中,把語文教學與生活聯系起來,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資源,擴大語文學習的空間,同時在課堂中鼓勵學生的創新思維,讓語文課堂閃爍生活光彩。傳統的課堂環境過于強調學生學習的功能,而忽視營造溫馨的生活化的樂學環境,使學生在寬松的人際環境中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認知能力,是改變傳統課堂模式的又一有效途徑。例如在教學《看云識天氣》一文時,傳統的教學課堂中,如果有學生透過窗戶去看天上的云,老師往往會指責學生不認真聽課。新課改理念不但鼓勵學生在課堂中看云,更可以安排適當的時間讓學生到教室外去觀察天上的云。這要比老師在課堂上“深入”的分析要好得多。再如教學朱自清《春》這篇散文,語言的優美足以讓人陶醉,要是能開展一下語文聯系生活的實踐活動,走進大自然去觀察春天,觀察春風,觀察春綠,感受春雨。最后再領略課文所描述情景的美妙,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那么學生就能從內心深處感受春天而獲益非淺了。因此,在教學內容允許的情況下,讓語文教學做到課內課外相聯系,書本生活緊結合,或許可以獲得超預期的效果。新課標有這樣的描述,“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這里講的語文實踐,當然也包括緊貼新生活的語文實踐活動。做一次緊密聯系生活的調查報告,準備一次最新話題的辯論賽,都能賦予語文課堂新鮮的生命活力??墒?,并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貼近學生的生活。此時我們可以在教學時借助情境的創設再現課文所描繪的生活畫面。比如把課文編排成課本劇,讓學生在充滿熱情的表演中通過優化學習過程更加深入理解課文的內容。如教學《陳太丘與友期》、《傷仲永》等,都可以編成簡單的課本劇,讓學生在課堂中扮演不同的角色,通過生活化的情境表演,學生不僅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而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興趣盎然,想象力和創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鍛煉。
三、結語
值得一提的是,要讓語文課堂與新生活緊密聯系,凸顯一個“活”字,離不開創新思維。教師要有創新思維,學生也需要創新思維。創新思維來源于創新意識,而好奇心則是創新意識的驅動力。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是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關鍵,在課堂上建立平等和諧友愛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在上課中伴有輕松感,快樂感和成功感,允許學生隨時舉手提出問題,允許學生和老師爭論問題等等,則是保護學生好奇心的基礎條件。
作者:陳長極 單位:福建省大田縣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