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聲樂學習過程中的“想”
想也不是漫無目的的想,聲樂學習中的“想”主要針對兩個方面,首先是要想教師的教學語言,聲樂課的教學語言與平常的教學語言存在一定的差距,它擁有自身獨特的表達方式、表述習慣、語言內涵和使用規范,是一種既區別于專門用作演唱表現的歌唱語言,又區別于專門用作理論研究和學術探討的聲樂理論語言的特殊聲樂語言表達形式,由于看不見發聲器官,只能通過老師生動形象的語言讓我們找準各個發生部位應有的感覺。例如聲樂教育家沈湘在給學生上課時,經常提醒學生用“后半扇唱”,用意是先用“后半扇兒”的感覺想著后脖梗.在后頸的位置找咽壁,好象這里有個“歌唱家的嘴”,從頭“張嘴”想著。“貼著咽鼻吸著唱”,這時小舌頭輕微松弛地上抬,喉結下沉,拉開咽腔的空間距離,喉嚨在“吸氣”的感覺中“打開了”,從而找到讓聲音貼著后巖壁走的感覺.那這就需要我們去認真理解老師的所要表達的意思,在腦海中產生“內聽覺”和“內視覺”去感受產生在咽壁和咽腔通道里明亮、純凈、松弛、柔和的共鳴泛音音色。在學習過程中,每節課都有新的知識,但只有用心感受老師的用意,舉一反三的練習,才能將老師的知識變成自己的。其次,要想老師的聲音,練就美妙動聽的音色是我們學習聲樂最終的目標,但這美妙動聽的音色并不是簡單的演唱就能得來的,而是演唱者生理發聲機能與復雜心理活動的結合體,當我們聽到聲樂教師或者是其他演唱者的好的聲音的時候,不要急著去模仿演唱,而是要去思考,思考他的聲音好在哪里,從哪里來,怎么來,他聲音背后各個歌唱器官的協作運動是怎樣的,通過對他的發聲各個器官運動的思考,把它轉化到我們的學習過程中,反復的思考體會再練習,才能讓我們在聲樂學習的過程中盡量少走彎路或者不走彎路。
二、聲樂學習過程中的“練”
在經歷了“想”的過程之后,接下來就是練習了。聲樂藝術是一門技術性和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僅憑理論知識和文獻資料去學習是非常有局限性的,但美妙動人的歌聲的塑造并不是盲目的機械的重復獲得的,而是科學系統的方法加上練習者刻苦頑強的精神通過長期的訓練得來的。其目的就是為了將歌曲演唱中對聲音所需求的各種技巧在練聲過程中得到充分練習,從而為歌曲演唱更好的服務。每個人聲帶的先天情況不同,在后天練習中所產生的問題也就不同,所以練習的時候不要籠統的過次數、掐時間,而是要對癥下藥,哪個地方不足就強化哪個部分,對于優點鞏固加強,對于缺點各個擊破,才能使我們的練習更事半功倍。初學者在時間上不要貪多,以30到40分鐘一次為宜,等聲帶適應后逐次遞加至一到兩小時,時間不要求過長,堅持每天練習最重要。在沒有達到熟練的情況下,音量不要過大,小聲唱不失為一種很好的練習方式。在歌曲的選擇上一定要量力而行,不要貪大,聲樂是一個長期艱苦的練習過程,不同的學習階段適合的歌曲是不同的,在自己能力沒有到達的情況下選擇過大的歌曲,輕者影響演唱者的心態,產生氣餒的情緒,重則會導致聲帶撕裂,聲帶小結等不可挽回的損失。聲樂學習是一個艱苦長期的過程,“想”“練”是二個相互作用的環節,“練”是“聽”和“想”的實踐,反過來“聽”和“想”又為“練”提供了理論依據,使“練”更具時效性和準確性。做一個智慧的學習者,讓我們在聲樂學習的道路上走的更穩妥更久遠。
作者:康怡 單位:西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