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目前校園道德教育的失敗,其根本原因并不是教育體制的失敗,也不是教育方式的失敗,而是中國高層意識形態的學術專家的失職。社會轉型時期的浮躁吞噬了青少年道德成長所需要的那種心平氣和。我們常常沒有時間去等待、玩味、感受、理解,我們成天忙于評估、追求外顯效果,天天都在急于求成、要求開花結果,這恰恰違反了道德教育的內在規律。此外,我們的德育,對學生的各種交往關系較少關注,大部分中小學校缺少真正的游戲、戲劇、團隊活動。只有在這些活動中,兒童和青少年才可以產生規則感、角色承擔意識。
現在的許多學校教育正陷入“一點也沒有用”的怪圈,“重理論,輕實踐;重智育,輕德育,更輕體育……而實踐證明,惟有先重德育、體育,再重智育的教師,才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孝敬父母,尊敬師長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現如今卻變得如此脆弱不堪一擊,這是為什么?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的改善,越來越多的家長把孩子捧為“小太陽“”小公主”“,過度”的愛使大部分孩子變得驕奢任性,缺少理解心、孝敬心和責任心,他們不知父母工作之艱辛,不知父母的養育之恩,有時父母行為稍不合孩子之意,就遭到孩子的斥責,甚至是漫罵。一些孩子還認為父母為自己服務是應該的,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也是順理成章的。孩子的這些言行,使我們驚呼:現在該是猛醒的時候了!德育的根本內涵在于開啟人的心靈。現在有些父母子女之間、師生之間缺乏愛心,有些父母不懂怎么去愛兒女,有些老師也不懂如何愛學生。老師不知道怎么做老師,學生不知道怎么做學生。
絕大部分的老師懂教學,并不懂教育,教學的根本是傳授知識,教育的根本是培養人,而培養人的根本是愛!而真正懂得“真愛”的老師到底有多少?現在的老師都是以教授知識為主,引導孩子心靈成長和精神愉悅的老師太少了,只教知識不引導心靈的老師是不會讓一個孩子從心底感恩的。我認為德育要高度關注學生的態度、情感、信念、自尊及其情緒,包括關注學生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教師應對學生施以愛的教育,實際上就是情感教育、心志教育。而“愛”是一個亙古就被人們認識的論題。誰都希望得到愛。現在的學生究竟得到了多少“愛心”?家長打罵凌辱,美其名曰“為了孩子好”;教師體罰或變相體罰也有個堂皇的解釋“:為了教育,是手段不是目的。”而有的教師或家長表現為寵愛、偏愛、溺愛,失去了理智的愛,豈不知學生需要的是真誠與理智合為一體的愛心。師愛是無私的,教師應把自己的愛灑向所有的學生,人格上尊重學生、感情上關心學生、工作中信任學生。大量實驗表明,在學生的智力活動中,挫折、害怕、緊張、煩惱等不健康的心理,會使學生思路閉塞,記憶力下降,不健康的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則往往給學生心理上造成壓力和挫折,使其產生焦慮、煩惱、嫉妒、灰心等不健康情緒,只有讓學生沉浸在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心理氣氛和融洽的人際交往之中,才能使學生的自愛、自尊、自信得到尊重、理解和促進,從而以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深厚情感調動學生的創造才能,最終轉化為學生的自強、自立。愛心是所有教育中最基本、最根本、最不能缺少的首要因素。愛心是人類最偉大的情感,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一個將來對社會有用的人才要從小培養,他必須具備的前提條件是要具有愛心。
因此,通過二十多年的教育教學,我認為培養孩子的愛心要從小做起。教師的不當指責恰恰有可能“逼”學生走上不正確的道路,教師對學生如果無愛,缺乏感情,這種教育是難以想象的,我們的老師都有子女,或者即將有子女,你對你的孩子肯定是滿懷希望、滿懷愛心的,每個學生家長也是對孩子這樣期待著。而且,愛不是姑息遷就、沒有尺度,而是寬嚴適度、嚴愛統一、嚴中注愛、愛中深嚴。春雨潤無聲,愛在不言中。讓我們注入一潭愛的活水吧!
作者:陳錦新 單位: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烏江鎮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