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素質教育論文
素質教育是比較抽象的理論概念,雖然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解釋,也更沒有一個適用于每一所學校的成功模式。但是,學校要成功實施素質教育,前提就是要樹立科學的教育觀,正確的教師觀和樸素的學生觀,必須賦予教育一種具體的、可操作性強的思想或行為載體,利用這種載體來充分的實施積極影響。而“學校特色化、教師風格化、學生個性化”的命題則正好恰好符合素質教育這樣的一個要求,它應該成為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出發點和有力的抓手。學校特色化,就是指學校在實施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落實國家和地方課程方案的過程中,在嚴格按照教育規律辦教育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學校的各種優勢,培養出大批的合格的優秀的畢業生,從而形成了自己的鮮明的教育特色。這種優勢或特色表現在先進的辦學理念上、學校的科學管理上、培養人才的結構上,以及對社會的貢獻等方面。比如,陶行知的創造教育思想在它創辦的“曉莊學校”、“育才中學”中鮮明的表現出來,它的學校特色就是“創造”新人生、新人才、新社會。所謂的新,完全是應該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一些思想和觀念。他的教學做合一的學說,就是他自己所說的“一切人都是我的先生,我的學友,我的學生”。
教學做合一是他辦學的特色。再比如,早期的南開大學,培養的學生基本上都是經濟、商務、實業家方面的人才,這和我們現在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是一樣的。在當時就是具有著明確的辦學特色。而在其管理上,德、智、體并重,尤其是高度重視體育教育,形成了南開學生的體魄健全的良好精神風貌。上海的闡北八中,以“成功教育”為主導思想,促進了大批學生成為優秀的學生。江蘇省泰安縣農村的洋思中學是在教學方法上采取了先學后教、堂堂清、周周清等,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成績;杜朗口中學是大膽的砸掉講臺,讓學生充分自主學習、交流,乃至提高、升華,這就是辦學特色。魏書生的自主管理、自主教育是他所辦學校的特色。
我認為所謂的學校特色,并不是單單注重特色,忽略其它教育元素、無限的任其發展,而是以特色為龍頭,結合自己學校的特點并挖掘出獨特的優勢,全面的實施國家的教育方針,落實黨的教育目標,是以突破一點從而帶動了整個學校教育的發展。他是一種揚長補短的行為。長處要無限的去發揚,短處要想盡辦法去彌補,不能出現畸形。千萬不要以為,特色教育就是單打一的行為。它是一種創新,是一種在先進的教育理念指導下成功的教育革新。在這些成功的特色教育學校中,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產品或稱之為效果的,那就是高升學率。這是整個社會都極為關注的因素。這個因素強了,就被認為是一個好學校,于是乎,這個學校的生源也就不成問題了。但這高升學率卻被這些學校僅僅稱之為“芝麻”而已。被他們稱之為“西瓜”的,則是學生的快樂而充實的成長歷程、幸福的人生,是學生的可持續健康發展。他們沒有為了撿一粒“芝麻”而丟了“西瓜”,而是在辛勤培育西瓜的過程中,時刻也沒有忘記還有更加珍貴的重要的一粒“芝麻”。高升學率,僅僅是他們素質教育大樹上綻開的一枝花朵而已,真正使這朵花盛開的原因則是他們為學生們提供了充足的水分、陽光、肥沃的土壤、適宜的培育方法。有了這些才使他們的根系發達、枝繁葉茂,才能開出絢麗的花朵。這正證明了:真正的素質教育不但不會使升學率下降,反而會促進升學率的提高。升學教育只是素質教育中一個重要的方面,但不能代表全部的教育內容。因為素質教育中就包含了學生應有的能力及素質的培養。試問:一個連上考場都手發麻、心發慌、六神無主的考生,可能考出好成績嗎?真正的素質教育下走出來的考生,他會把考場當作他展示才華和自信的最好舞臺,在這里,他摩拳擦掌,信心百倍,躍躍欲試。試想,這樣的學生會考不出好分數來嗎?應試是每一個現代社會的學生必備的素質之一。這些特色化學校的成功,就在于他們能因地制宜,找到了一條學校向前發展的科學道路,具有著鮮明的時代特色,符合社會、家長、學生的廣泛需求。
所以說,學校是培養各種人才的基地,是人才成長的搖籃。學校的特色不是出奇制勝,不是一俊遮百丑的高升學率,更不是不顧及大多數學生的利益,帶領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高升學率談不上是特色,有幾個特長生或特長班也不是特色,重點班更不是特色。個別班級優秀、個別學生優秀也不能稱為特色。真正的特色是學校內部面對全體教師和全體學生的教育。“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才是春色滿園。再說教師的風格化,我以為,只有成為專家型的教師才能形成自己的風格。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較為突出的穩定的教學個性,才堪稱為教學風格。一瓶不滿半瓶晃蕩、墨守成規的教書匠沒有資格談論風格。這些專家型的教師用自己的豐富的教育教學實踐,日漸成熟的教育理論,并在其思想指導下,才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學特色,形成了風格甚至是創造了一個流派。魏書生的教學風格是教會學生學會學習,教會學生自我教育,教會學生自我管理,老師不在學生照樣能自學,成績還特別優秀;孫維剛的風格是三年初中學完三年高中的數學課程,三年高中學完大學的課程,采取“一題多解,多題歸一,多解歸一”的立體式教學法,以其大刀闊斧的改革氣度成功的演繹了教育的神話。他所帶的班級55%考上清華北大,90%以上考入重點大學。錢夢龍以其深厚的精湛的中國傳統古代文化底蘊鑄就了他出神入化的教學藝術。余映潮的板塊式語文教學,全新的闡釋了語文可以像欣賞一件美術作品、美麗的自然風光一樣讓人賞心悅目,美不勝收。這是他們的教育教學風格。
不具備淵博的知識,沒有深厚的、成熟的教育理論作為基礎的教師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而實施素質教育,教師是關鍵。在一個學校中如果各門學科的教師都具有了能稱得上是“風格”的教學水平,就形成了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濃厚的學術氛圍。它符合當前新課程標準所倡導并要求所有的教師都成為專家型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師風格化,是新課程標準環境下教師隊伍建設發展的方向和目標,也是一名教師在教育講壇上取得的最高成就和達到的最理想境界。學校特色化和教師風格化,都是應該建立在科學的學生觀的基礎之上的。教育的改革與展,首先要解決的是培養什么樣的人、為什么培養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就是無的放矢,一切風格和特色都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科學的學生觀是素質教育最重要的核心內容,也是最有現實意義的關鍵所在。確立什么樣的學生觀,就會有什么樣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管理目標和模式,它影響著教師的發展方向,也決定著學校教育的辦學特色。
中國的傳統教育中最著名的原則就是“因材施教”。也就是說,要按著學生的天然品質和特點去實現學生的發展,這是一種最樸素的教育思想。樸素的思想往往是最直接的,也是最具科學性的。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其實就是諳合了因材施教這一教育思想。我認為學生個性化,在心理學方面講,一是指學生的發展要符合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充分發展學生優秀的有潛力的智能,對學生不做刻板劃一的培養,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學生,促使其良好的智能得到淋漓盡致的發展,使好的方面更好、更加優秀,使學生呈現出鮮明的個性。有的人認為,學生有個性,比如說數學特別好,其它科目不好,于是,就用“偏科”來評價學生,表達的是一種否定的態度。結果,造成了最后就連偏好的科目也都沒有優勢了。有的專家則認為,學生偏科,偏的還很不夠,假如偏的奇、偏的獨樹一幟,才叫偏得有水平,科學的講這叫有特色,一些奇才就在這樣的人當中產生的。因為他們對這個方向特別喜愛,能激發他的潛能。孔子在幾千年前都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啊!二是要符合蘇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諧發展的理論。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不是畸形發展,不是只顧一點,不及其余,只要某一方面會制約學生的發展,成為短板的地步,就必須想辦法彌補,最大限度的保證其正常發展,但決不勉強其平均發展。平均發展是最差的教育目標和結果。即便是每門功課都非常優秀的學生,卻可能是最值得擔憂的學生。因其缺乏個性、缺乏特色,表現不出他有更巨大的潛能,多少年以后,也就是最常見所謂的成績優秀者,卻往往沒有在某一領域取得成功,甚至在各方面都比不上當初成績和他有很遠差距的同學。這樣的學生可能是刻苦認學,也可能是智力超常,但是在學習上存在著不知為什么學,不知道怎樣學的死讀書本的現象,結果限制了學生的發展,該開發的潛力沒有開發出來。這絕不是科學發展觀所提倡的。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一個班級中如果每個學生都有一門課程或一門以上課程的知識水平超過甚至遠遠超過大綱所規定的標準,那么,在這個集體中就不會有也不可能有某門功課不及格或學不會的現象。無限發展學生的優勢,與全面發展并不矛盾。例如,有的學生在數學方面好,有的在物理化學方面優秀,有的學生音樂、美術才能出類拔萃,這是極好的事情。某一方面的才能優秀會使學生產生巨大的自信心,能充分認識到自己的潛能。心理科學研究表明,每一種智能的存在與發展都不是孤立的、片面的、單一的,這種優秀的智能一方面是因為有其它方面的智能為它提供著幫助,一方面這種優秀智能也會促進其它方面智能的發展。這就可以促進人的全面和諧發展,而不是全面平均發展或是片面的發展,它符合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思想的要求,符合科學發展觀,尤其科學的育人觀。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堅定的以發展學生優秀潛能、優勢、特長,促進其個性化成長是教育工作的中心點;在此基礎上有一支風格化的專家型教師隊伍則是其保證,是必要條件;然后再以先進的教育思想為指導,結合獨特的辦學模式,如“賞識教育”、“挫折教育”、“快樂教育”、“自主教育”“成功教育”等,就形成了學校的辦學特色。
綜上所述,實現了“學校特色化、教師風格化,學生個性化”,就基本上體現了素質教育的要求,理想的教育局面必將會出現。但這將是一個很艱巨的、漫長的而又緊迫的偉大工作。
作者:苗世紅 孟祥榮 單位:內蒙古呼倫貝爾牙克石市第二中小學 內蒙古呼倫貝爾牙克石市第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