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小學語文論文
一、借助故事,鍛煉學生在語文素養方面的能力
1、聽故事,鍛煉學生的聽辨能力
只有聽的能力增強才能夠達到說的目的,學生在接收到足夠的信息后,會在大腦中予以整理和提煉,促使語言形成。語言表達的順暢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聽的能力決定的,在傳統的教育中就是沒有很好地將二者聯系在一起,學生的傾聽能力尚且不足就讓其予以講解,那么學生的表達能力也就因此受限。學生應先掌握聽課的技巧,才能夠提高學習的效率。語文教學中不僅重視寫、讀、說,其中“聽”也是同等關鍵的,聽故事,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聽辨能力,還能夠增強學生的概括總結能力,這樣長此以往學生便能夠一邊聽,一邊思考。
2、說故事,增強學生在口語表達方面的能力
語文訓練的目的就在于口語交際。而口語交際只有在相互對話、交流、合作中才能夠顯現出來,在互動中才可以提高口語表達以及傾聽能力。口語交際不僅在語文課程中能夠提高,在其他課程中、生活中都能夠提高,然而,在新的課程標準中卻將其重點突出,并要求進行專項訓練,這說明口語交際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要想提高口語交際的能力,不僅要加強這方面的學習,還應該為其創造與之相符的情境,這時故事是最佳的情境。為了實現口語交際的目的,學生可借助聽故事、說故事、演故事和評故事等表達出來。
3、讀故事,鍛煉學生在閱讀方面的能力
學生僅通過課內的知識是不能夠滿足其需要的,應適當的增加課外閱讀量。故事相較于其他文種而言,富有哲理、曲折、易懂、通俗,能夠勾起想象,具有較強的情節性,所以,將故事作為題材,更具有教育意義。學生在初讀故事的時候,要先讀通,將故事中涉及的新字、生字理順。然后再通讀全文,了解故事中的人物、情節、地點和時間,明白故事的起因、發展、結局。就一些關鍵的詞句而言,學生可能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難,那么這時就要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聯系實際,方可解決。閱讀能力不是一日兩日能夠形成的,這需要多次閱讀,反復積累,培養語感。
二、借助故事,表達在人文方面的追求
閱讀能讓人對人生產生不同的感悟,進而完善人格,培養正確的價值觀,這也是閱讀的一個目的。中國擁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其文化豐富燦爛異常,其中有很多的經典故事不僅能夠啟迪人生,更能夠教育后人,這也就形成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及道德觀。故事往往表達的是一種美好的愿望,或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些對于兒童的成長是非常關鍵的,是其精神支柱。一些判斷是非曲直的能力僅通過教師講解學生可能無法全部掌握的,也不能夠很好地運用于實踐,但是通過故事表達出來更能夠便于學生掌握及運用。學生也會從中學會孝敬父母、尊敬老師、團結友愛、助人為樂、愛集體、愛勞動等美德。
三、借助故事,促進教師向著專業化的方向發展
在整個教學中,教師就是一個研究者、組織者和引領者,借助故事,不斷豐富教學經驗,使教師向著專業化的方向發展。學生和教師一起說故事、讀故事,對教師而言,不僅能夠增加教師的知識,還能夠擴寬其視野,增強其在語言表達方面的能力。只有教師先進行閱讀才能夠帶動學生進行閱讀。然而,倘若將閱讀規定成是教師的一個新任務,那么出現形式主義或者是抵觸情緒都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若閱讀是內在需求,那么就會形成“閱讀是教師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的期望境界。教師是學生的指路人,要先察覺到故事在學生學習成長中的地位,才能夠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閱讀。
作者:鐘惠萍 單位:江西省南康市贊賢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