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1資料與方法
1.1方法
1.1.1糖尿病教育方面
對社區糖尿病病人舉行每周一次的糖尿病學習,讓患者深刻了解:(1)認識患糖尿病的類型及并發癥;(2)正確掌握飲食治療和調整食譜的基本技能;(3)認識糖尿病控制不良的嚴重后果及控制的重要性;(4)能自行觀察病情,自我監測血糖、尿糖,并初步調整飲食和藥物;(5)能自己注射胰島素并初步調整用量;(6)能識別、預防和及時處理低血糖;(7)能主動與醫務人員配合,病情變化能及時復診,并按要求定時復查。每周患者在一起學習,能互相談心,溝通治療糖尿病的經驗和體會,以減輕心理負擔,放松心情。
1.1.2在飲食方面
社區管理指導和監督病人采用合理飲食、營養,根據每個人的需要制定飲食方案。首先強調對總熱量的限制,以維持理想體重或標準體重為原則[標準體重(kg)=身高(cm)-105]。(1)制定每日總熱量,成人臥床休息狀態每日每千克理想體重給予熱量105~126kJ,輕體力勞動126~146kJ,中度體力勞動146~167KJ,重體力勞動167KJ以上;(2)營養素的熱量分配,糖類攝入量通常與總熱量的50%~60%,提倡使用粗制米,面和一定的雜糧,脂肪的攝入量要嚴格限制在總熱量的20%~30%內。其中飽和脂肪酸<10%,單不飽和脂肪酸應盡量達到10%~15%,其余由多不飽和脂肪酸補充,每日蛋白質的攝入量應占總熱量的5%~20%(每日每千克理想體重0.8~1.2g),其中動物蛋白占1/3;(3)制定食譜,根據各種食物的產熱量確定食譜,根據生活習慣、病情和藥物治療的需要可按每日三餐分配為1/5、2/5、2/5或1/3、1/3、1/3。
1.1.3運動方面
社區管理組織糖尿病病人進行有效的運動治療,運動前后細檢查有無糖尿病并發癥。制定運動方案,一般采用最大耗氧量60%(VO2Max60%)的中等強度,用運動中的脈率估算,即VO2Max60%脈率=170-年齡=運動中的脈率,鍛煉結合個人的生活習慣和愛好納入日常生活。運動應在餐后進行,以防出現低血糖。運動強度遵循個體化和從輕到重循序漸進的原則,重視運動中和運動后的感覺,以運動后感覺舒適為宜。適宜運動量為慢跑、上樓梯、坡道自行車、排球、乒乓球練習、登山等,每日30min。病情稍重的行輕度運動,每天步行70米/min,下樓梯,體操,平道自行車,每日30~60min。有人證明鍛煉3~4周出現效果,終止10日效果即消失。因此,鍛煉應持之以恒,鍛煉定期查尿糖、血糖。
1.1.4藥物治療方面
社區管理指導病人有針對性地選擇用藥。對應用胰島素治療的患者應利用外源性胰島素制劑在病人體內盡可能地摸擬出符合正常生理狀態下胰島素分泌模式,使糖尿病病人的血糖盡可能在接近于正常血糖的范圍波動,并避免低血糖。
1.1.5血糖監測方面
社區管理予以監督患者正確檢測空腹血糖,以指導飲食、運動、用藥等治療。
1.2評價結果
經過上述社區管理的指導、監督、管理,3個月后測得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觀察組控制在一般水平內的人數明顯高于對照組,兩者比較有顯著差異性,具有統計學意義,說明社區管理對糖尿病綜合治療依從性的影響明顯。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醫學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x±s標準差表示,兩組比較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本研究通過社區管理來指導、監督糖尿病患者綜合治療,其依從性影響明顯,觀察組空腹血糖監測控制效果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u=7.6783,P<0.05)。如空腹血糖水平經常未超過8.3mmol/l(150mg/dl)則很少發生神經及血管并發癥。3個月后糖化血紅蛋白測定,觀察組控制效果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u=8.3291,P<0.05)。
3討論
糖尿病經過多年的治療探索,效果仍不理想,慢性并發癥的發生與發展仍較快。究其原因是血糖控制不佳,患者對糖尿病認識不足,對終身治療依從性差。糖化血紅蛋白反映過去2~3個月血糖控制的平均水平,我國將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的控制標準定為6.5%以下,8%~9%需加強血糖控制,多注意飲食結構及運動,并在醫生指導下調整治療方案,超過9%是慢性并發癥發生發展的危險因素,本研究通過社區管理糖尿病綜合治療,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尚可,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糖尿病需進行終身性治療,并以抓好糖尿病教育為前提。
首先要抓好糖尿病的預防保健,提高從事糖尿病專業人員的技術水平。飲食治療是所有糖尿病病人的基礎治療,指導病人采用合理飲食和營養,既是對病人的基本措施,也是對病人及親友教育的主要內容。許多研究表明,社區的醫療衛生服務及社區管理對糖尿病綜合治療在醫院保健工作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醫生指導下長期堅持體力鍛煉,對控制血糖有明顯的效果,對提高患者對糖尿病治療的依從性,社區管理顯得尤為重要。在社區開展糖尿病宣傳教育,提高患者自我監護和治療能力,提高全社會對糖尿病的認識,組織和開展三級預防:一級預防減少糖尿病的發生率,二級預防早期發現和有效治療糖尿病,三級預防或延緩并發癥的發生或惡化,以降低傷殘死亡率。
開展社區管理的社區糖尿病綜合治療,找到適合自身治療糖尿病的方法,加強用藥監督,充分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提高治療依從性,從而提高治療效果,減少及延緩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與發展。
作者:蔣豐慧 李雪云 蔣建紅 黃臘貴 單位:廣東醫學院東莞校區門診部 廣西全州縣人民醫院 廣西全州縣鎮醫院
第二篇
1資料與方法
1.1方法
1.1.1分級管理:一級管理:空腹血糖正常的患者,每3個月隨訪1次;二級管理:空腹血糖<7.0mmol/L,病情穩定的患者,每1個月隨訪1次;三級管理:空腹血糖>7.0mmol/L的患者,每兩周隨訪1次。
1.1.2隨訪內容:隨訪內容具體包括癥狀、體征、生活方式、心理狀態、實驗室檢查和藥物使用情況等。根據隨訪內容進行效果評估,并提供個性化健康處方。
1.2檢測項目:日常檢測項目:血壓、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尿微量白蛋白,每半年檢查1次血實驗室常規、心電圖等。
2結果
2.1各組代謝指標比較:試驗組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尿微量蛋白、收縮壓、舒張壓等指標平均水平較對照組明顯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體重指數管理前后變化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血糖控制理想率比較:試驗組管理70例,血糖控制理想的有19例,控制理想率27.14%;對照組管理67例,血糖控制理想的有10例,控制理想率14.92%,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建國以來統計數據表示,自改革開放后,我國糖尿病患者呈逐年遞增的趨勢,在2010年已超過9200萬患者,我國擁有世界最多的糖尿病患者。由于糖尿病并發癥多,致死致殘率高,給患者本人、家庭和國家都造成了極大的社會和心理負擔。因此,如何有效防控糖尿病,成為我國目前最亟待解決的問題。為結果這一重大問題,國家嘗試建立糖尿病社區,以全科醫生為主體的防治模式。由于糖尿病與生活習慣息息相關,在糖尿病社區管理中,醫生應注意和提示患者更改日常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教育社區患者時,既要加強患者對糖尿病的認知,又要提示患者本人和家屬改變生活習慣,這樣才能達到防止的最終目的。以社區中心全科醫生為主體的糖尿病管理體系,既可以發揮全科醫生的全面初篩的作用,又可以調整患者的心態,使患者更積極地參與糖尿病的自我防控,使患者從被動治療轉變為主動治療,對有效控制糖尿病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經全科醫生管理后,患者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尿微量蛋白和血壓等指標得到很好地控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空腹血糖值也得到了降低,能夠有效減少并發癥的產生。本研究表示,全科醫生在以糖尿病患者為主體的社區中,能夠充分發揮主動防控作用,長期有效地控制糖尿病。
作者:李東遠 單位:廣西桂林市第二人民醫院疊彩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第三篇
1方法
1.1飲食指導
囑咐患者少食多餐,按時進食,飲食應適量,禁止暴飲暴食。少食淀粉類、高糖分瓜果類食物,杜絕甜品、糖糕等含糖量高的食物,提倡高纖維飲食,多食粗糧及粗糧制品,使用優質蛋白,適量運動,合理控制體重,過于肥胖者,應減輕體重。遵循醫囑,按規律服藥。
1.2健康教育
對糖尿病患者進行如何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及如何正確的監測血糖等健康教育,通過傳單、報紙、錄像等材料向患者及家屬積極宣傳糖尿病防治知識,鼓勵所有社區內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屬參加社區內舉辦的糖尿病健康教育講座,認真掌握糖尿病防治的相關知識。
1.3運動指導
循序漸進,多做有氧運動,如慢跑、騎自行車、散步、打太極拳等,不做劇烈運動。適量鍛煉,減輕體重,定期檢查血糖等。
1.4用藥指導
根據醫師指導用藥,不得更改用藥劑量和種類。社區內組織專業人員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降糖藥的相關用法和注意事項,囑咐家屬提醒患者按時服藥。定期檢查和記錄血糖水平,聯系咨詢或及時就醫。
1.5心理指導
及時耐心開導患者,例舉成功案例,使其減少消極因素。幫助患者建立抗戰病魔的信心,積極面對疾病,囑咐家屬細心、耐心觀察患者的情緒變化,及時調節,必要時就醫診治。消除患者不良心理,防止代謝紊亂,并配合治療,幫助病情好轉。
1.6觀察指標
治療前后兩組的總膽固醇、三酰甘油、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
1.7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干預組治療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總膽固醇和三酰甘油明顯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表1兩組治療前后相關指標的比較(x±s)與治療前比較,*P<0.05
3討論
據統計,隨著社會迅速發展,糖尿病已成為繼心腦血管疾病和腫瘤后,嚴重影響人們健康的慢性疾病。如果不及時治療可引起功能缺陷及衰竭,導致眼、腎、神經、心臟和血管等組織病變。調查顯示,我國年齡>20歲的人中,糖尿病患病率為9.7%,可看出我國現約有9240萬成年人患有糖尿病。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和老齡化進程的加速,糖尿病正呈現出低齡化趨勢,已嚴重危害人們的健康,給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所以對糖尿病患者進行管理和監督尤其重要。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實行社區干預后,餐后2h血糖、空腹血糖、總膽固醇、糖化血紅蛋白及三酰甘油均明顯低于干預前,提示社區干預對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危險因素有顯著控制作用。實行飲食指導、健康教育、運動、用藥指導及心理指導等社區干預措施,對糖尿病患者的并發癥有積極的預防作用,還可有效緩解糖尿病的進展。
4結論
綜上所述,構建成本-效益最大化的糖尿病社區管理路徑,對特殊人群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和監督管理等社區管理措施,可有效提高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早期篩查率、早期診治率、規范隨訪率,降低傷殘率及病死率。
作者:黃永平 單位:深圳市羅湖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