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由于聾啞青少年存在聽
力和語言障礙,針對聾啞青少年開展心理咨詢缺乏有效的方法。如何針對聾啞青少年開展心理咨詢,解決心理困惑、緩解心理壓力、提升心理素質成為心理學研究者和特殊教育工作者關注的問題。2012年底,我們在鎮江市特殊教育中心,對高中一、二年級16名聾啞青少年采用團體咨詢的形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聾啞青少年心理與行為發展特點
聾啞青少年存在聽力和語言上的生理殘疾,由于無法順利的與其他青少年或家人溝通與交流,再加上社會不關注他們的成長,個別人對他們存在歧視與偏見。與普通青少年相比,聾啞青少年內心更加脆弱,更容易受到傷害,因此,聾啞青少年也比正常青少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深入了解聾啞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有效開展聾啞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工作,為提高聾啞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幫助。關于聾啞青少年心理與行為發展方面的特點,國內有很多學者進行認真的調查研究。孫崇勇和張鴻雁在2011年采用艾森克人格問卷(EPQ)與癥狀自評量表SCL-90對隨機抽取的吉林、廣東省3所聾啞學校158名學生進行調查,結果顯示:聾啞青少年精神質傾向較高,他們可能內心孤獨,較少關心他人,難以適應外部環境,感覺遲鈍,且與他人不友好,喜歡尋釁攬擾,愛冒險。在內外向上,男生偏內向,趨向于人格內向,好靜、離群,對一般人缺乏熱情,不喜歡刺激的生活方式。在神經質上,聾啞青少年傾向于情緒反應緩慢且較輕微,即使激起了情緒,也很容易恢復平靜,他們通常是穩重的,性情溫和,善于自我控制。其他研究人員還發現聾啞青少年由于嚴重的聽覺生理缺陷,無法與外界正常交流,導致其認知水平發展滯后。聾啞青少年無法了解聲音強弱所代表的事物、情感的變化,不善于感知事、物、情的本質,抽象思維能力較差,學習語言非常困難,不能保持知覺與語言的統一,注意力不集中,不善于完成口頭指令。感知和思維無法統一起來,感知活動缺少思維和語言的積極參與。因此,他們很難利用間接經驗,主要借助于個體直接經驗,感性知識貧乏、膚淺、零亂;容易受到當前情境的約束,表現出思維的僵持、固著狀態,缺少靈活思維。聾啞青少年的心理與行為發展有其特殊性,對聾啞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提出更高的要求。越來越多的特殊教育專業教師和心理咨詢研究者開始關注特教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三、團體咨詢的特點和優勢
團體咨詢作為一種受眾面廣、咨詢效果佳的心理成長幫助方式,已經在各級教育機構和企業員工幫助計劃中廣泛運用。團體咨詢與個體心理咨詢相比存在以下優勢:首先團體咨詢效率高。不管是學校還是企業,都是一個人群聚集的組織,而且出現的心理困惑具有一定的共性,對于特殊教育學校的聾啞青少年來說普遍存在人際交往障礙、情緒化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團體咨詢可以大大提高咨詢的效率,一次團體咨詢至少可以緩解或解決10-20人的心理困惑。第二,團體咨詢效果好。團體咨詢是以需求為導向制定咨詢計劃的,即對團體成員進行調查分析的基礎上,確定主要問題,分析問題影響因素,接著運用多種咨詢方法有機組合,連續運用,發揮協同效應,一起來解決團體成員所遇到的問題。能真正使成員改變的原因是團體“場”的氛圍,也就是所說的團體動力學。聾啞青少年在團體咨詢過程中,與其他成員進行情感交流,在團體氛圍中充分袒露自己,可以審視自己的思想、反觀自己行為,深入了解自己,最終在大家的幫助下改變錯誤認知與行為。第三,獲得歸屬感。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會認為自己的某些體驗是獨一無二的,而當團體成員在一起交流自己的擔憂、痛苦、膽怯等情緒時,常常會感覺到團體中的其他成員也有自己相似的狀況,成員之間會彼此接納和認同,從而得到歸屬的滿足。聾啞青少年這一特殊群體,由于各種問題的存在,平時與外界交流相對較少,在團體咨詢情境中,可以沖破所有界線,與身邊的朋友更深入的了解與交流,獲得歸屬感。第四,以體驗性活動為主。團體咨詢是通過游戲、心理劇、角色扮演、活動、討論與分享等形式,促使成員在互動與交往中通過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探討自我、接納自我、調整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學習新的態度與行為方式,以發展良好適應的助人過程。從團體咨詢的定義可以看出在咨詢過程中,通過各種各樣團體體驗性活動,成員可以親身經歷某些事件,更好的認識自我。由于聾啞青少年接受事物的認知上的獨特性,傳統的口耳相傳式的教育不起作用,而體驗性活動和游戲能更好的讓其學到心理學知識。
四、團體咨詢在聾啞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應用研究
團體咨詢在我國發展比較晚,20世紀90年代才開始引進國內,最早將團體咨詢應用于高校學生群體中,在高校中取得較好咨詢效果后,團體咨詢逐漸推廣到社會其他群體中使用,但是將團體咨詢用于身心發展存在障礙的群體中卻少見。郝振軍于2005年最早研究團體心理輔導在聾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運用,從理論上設計了如何進行聾生群體團體咨詢,并提出聾生團體輔導的形式、內容、原則、方法等。宋彩玲于2008年對淄博科技職業學院在校一、二年級身有殘疾的學生設計并實施了團體心理輔導,在團體輔導前后用自尊量表和癥狀自評量表進行評定,運用統計學方法分析結果得出殘疾學生總體心理健康水平有相應提高。2009年崔靜靜等人運用團體咨詢對6名心理健康水平有待加強的中老年殘疾人進行干預,得出團體咨詢可以改善殘疾人的心理健康狀況,促進他們的自我接納,增強他們的生活信心。對于聾啞青少年群體的團體咨詢的實踐研究更加缺乏,如何針對聾啞青少年這一特殊群體設計團體咨詢的研究更是鳳毛麟角,對殘疾人團體咨詢進行探索將是時事所趨,因此作者以志愿者服務的心態,以幫助聾啞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長為目的,來到特殊教育中心,針對聾啞青少年群體進行團體咨詢的嘗試。作為一種科學的心理咨詢方式,團體咨詢在開始之前首先是對參加團體咨詢的成員進行調查,確定主要解決的問題,明確咨詢目標。接下來是對主要問題進行分析、研究,確定主要影響因素,并根據這些主要影響因素分別制定相應的咨詢模塊。然后,再確定團體咨詢目標以及成員的特征,確立團體咨詢的基調。最后根據不同咨詢模塊的具體目標,選擇咨詢方法,組合成咨詢模塊。不同的咨詢模塊最終形成團體咨詢的總計劃,進而實現團體咨詢總目標。為進行本次特殊的團體咨詢,作者與特殊教育中心的教師共同商議,首先做的事情是確定本次參加團體咨詢的學生,最終選定的學生是高中一、二年級共16名聾啞青少年。青少年時期是每個人成長的關鍵時期,身心發展迅速而又不平衡,社會中的自我意識開始出現,聾啞青少年學生由于存在交流障礙,導致其認知發展水平滯后,因此選擇年齡較大的青少年進行初次嘗試,以期望達到最佳咨詢效果。由于群體的特殊性,本次團體咨詢主要是鼓勵支持為基調,幫助聾啞青少年更健康快樂的成長。具體團體咨詢實施計劃如下:
(一)團體咨詢主題確定
聾啞青少年的精神質、神經質與心身癥狀呈正相關,即聾啞青少年的情緒越不穩定、性格越內向,越表現為抑郁,情感、心境越苦悶,人際交往越敏感、不自在,與人交往有更大的自卑感,這與其他相關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可見,情緒是影響聾啞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同時經過前期對特殊教育中心老師和學生的調查了解,情緒問題是困擾聾啞青少年心理的主要問題之一,因此我們把“情緒管理”作為本次聾啞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題。
(二)團體咨詢成員
特殊教育中心高中一、二年級16名聾啞青少年,6名女生,10名男生,年齡在16-19歲之間不等,智力正常,無肢體殘疾,能參加團體活動。
(三)團體咨詢計劃設計
根據本次團體成員的特殊性,設計活動時要考慮他們的接受能力和執行能力,以及聽力缺陷等特殊狀況,以音樂療法和影視療法等都不能起作用,無法在本團體咨詢中使用。因此,需要根據聾啞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特點,選擇團體活動、游戲和圖片等易與聾啞青少年溝通交流的技術設計團體咨詢計劃,開展團體咨詢實踐。此外,依據影響情緒控制的有關因素和聾啞青少年群體的心理特點,分別設計不同的咨詢模塊,這些咨詢模塊主要包括自我認知模塊、情緒表演模塊、情緒宣泄模塊、情緒管理模塊,此外還包括破冰模塊和結束模塊。每一個咨詢模塊由不同的方法和活動組成,這些方法和活動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層面、渠道實現咨詢模塊的目標。
(四)團體咨詢效果評價
團體咨詢結束后,經過問卷調查和與學生交流,對團體咨詢效果進行評估。調查結果顯示:本次團體咨詢深受聾啞青少年的喜歡。視覺圖片和體驗性活動,讓聾啞學生學會了不良情緒的識別,體驗了不同情緒對生活的影響,懂得了情緒管理的很多技巧。此外,通過在咨詢過程中的觀察發現,聾啞青少年注意力集中,活動中積極思考與表現。因此可以驗證團體咨詢在聾啞青少年群體心理健康教育中使用是有效果的,是一種有效的咨詢方法。
五、總結
團體咨詢是聾啞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種有效的形式。團體咨詢既可以作為心理健康教育課形式,也可以針對聾啞青少年出現的心理問題進行治療。然而,由于聾啞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性,針對聾啞青少年開展不同主題的團體咨詢還有許多工作和研究要做,例如,怎樣用團體咨詢幫助聾啞青少年克服自卑感、提高自信心,怎樣用團體咨詢幫助聾啞青少年更好地適應社會等,還需要做深入研究。
作者:萬超 劉偉 單位:江蘇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