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本主義情意教學充要條件
(一)情意教學者要善于營造情意氣氛
情意教學關注學習者情感體驗。由于個體意識行為具有個體傾向性,因此,即使是相同的教育行為,個體經驗場不一,再加上其所感知和選擇的不確定,最終習得的結果自然不同。當學習習得不是單純的記憶和思維的學習認知,而是與人的實踐活動相關的內化的學習過程時,人的認知與情感、行為與個性就會產生整合的效應,從而改變整個個體。情意教學要求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學習材料與個人生活、人生目的的相關性,教師信任和尊重學生是前提,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教育過程。羅杰斯認為積極的人際關系是促進經驗學習的關鍵、要求,要有“移情理解”的能力。奧肖洛認為把情意學習程序歸納為六個步驟:S1.設計并編訂能引起學習者體驗真實經驗的教材。S2.提供實現新思考、行動和情感的完整經驗。S3.協助學習者理解經驗的意義。S4.促使學習者把學習的體驗同自己的價值、目的、行為以及與他人的關系,產生一定的聯系。S5.進生實際練習運用鞏固新思考、行動和情感。S6.學習者內化學習收獲,并改變行為。
(二)情意教學學習者是自我管理學習者
要指出的是,人本主義情意教學過分強調個體的需要,個體的表現,個體的自由,過分強調個體的價值,卻忽視了社會環境對個體后天發展的重要作用,忽視了系統的學校教育對個體在后天發展過程中的決定性影響。因而選擇情意教學時,針對的教學對象必須是自我管理學習者,具備自我系統尋找客觀知識的能力。以整合教育為例,整合認知與情意,既重視客觀知識,但也不忽視主觀經驗和知識(如:直覺、冥想)。
二、高職商務英語人本主義情意教學實踐
多年來,我國高職教教育出現理論與實踐經驗嚴重脫節的重要原因在于課程設置。課程設置仍然是照搬過去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普通高等教育課程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內容框架,教材也未見“脫胎換骨”的更新。高等職業教育辦學的基本指導思想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的發展道路。高職學生已形成較為成熟、完整的自我概念,完全具備了自我學習,自我修正的能力。“職業性”是高職學習的目標,培養相應的職業素質比職業技能更重要。職業素養包括職業認同感、責任感、協作能力、職業忠誠感等等。需要強調的是,教師最好事先需事先設計多個進程方案作為備用方案,學習討論只有過程沒有結果,更不可能出現唯一的標準答案,只有滿足特定條件下最優選項。學習成果的表現形式更像一個假設條件命題。而這似乎更符合整個大自然的發展規律。總之,學習是學生推動的,教師不是萬能者,只是先行者,學生習得自信、成功、關注、團結互助,真誠、關懷、思考、自省、自我糾錯、自我認識、合作、自我表達、歸納總結等情感體驗。人本主義情意教學也不是萬能的,其成功實現的條件苛刻,還需要不斷地研究才行。
作者:姜繼紅 羅小芳 單位:浙江長征職業技術學院 吉林大學珠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