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留守兒童論文
一、留守兒童面臨問題分析
(一)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令人心痛
由于長期與父母分離和缺乏溝通,得不到完整的家庭溫暖,生活上缺少必要的關愛,加上常受到周圍孩子的歧視、排擠和欺辱等,一些留守兒童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等個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礙。不少留守兒童情緒消極,失落自卑,行影孤單,甚至心理壓力過大,容易形成一定的人格障礙。
(二)農村留守兒童思想品德素質教育務須重視
在這里我們所提及的思想道德范圍較為廣泛,包括農村留守兒童的人生觀念、社會價值觀念、甚至包括部分法制觀念淡漠、道德失范現象增多。由于農村留守兒童缺乏父母教育引導以及陪伴,但是由于我國農村地區的自然環境以及社會經濟環境等原因,父母在此方面無法及時對子女形成有效指導。再者,由于留守兒童監護人的文化層次不高,無法對留守兒童的精神方面進行有效關懷與照顧,進而使得我國留守兒童處于畸形發展。再者由于我國部分地區學校管理以及資源整合問題的原因,導致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的思想品德教育問題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正是由于沒有認識到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我國部分地區學校重視課程教育方面而忽視品德的培養。
(三)監督弱化,學校教育獨立難支
監督問題對于農村留守兒童而言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監督責任具有廣泛性,包括我國教育機構以及當地政府等相關部門的積極配合。但是由于一些鄉村學校的教育質量較差,校風不好,加之新的“讀書無用論”思想的影響,大部分“留守兒童”到了中學,覺得升學無望而產生厭學情緒。雖然部分留守兒童按照規定完成了國家的九年義務教育要求,但由于缺少進一步學習深造,帶來的將是不適應社會迅猛發展的要求,影響全民族整體素質的提高。一方面,大部分監護人往往對“留守兒童”要求不嚴,或缺乏文化知識,無法對孩子的學習進行監督。父母在家的檢查作業、參加家長會等對孩子最基本的學習監督職責都無人擔當。另一方面,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位一體,應相互配合,協調一致。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特別是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傳媒網絡的普及,社會教育對人的影響顯得更加突出。此外打工父母的一些觀念和不良職業活動存在負面影響,由于監督力量的缺失與不足,使“留守兒童”幼小的心靈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緒包袱,承擔著很大精神壓力,嚴重影響他們的正常學習和健康成長。
二、淺析留守兒童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監護不力導致留守兒童出現許多問題
由于留守兒童父母無法在身邊進行關心以及輔導,且其他監護人文化水平不高,沒有能力為留守兒童進行教育以及生活照顧,這就使得形成留守兒童教育管理的盲區,導致留守兒童出現許多問題。
(二)缺乏親情撫慰,導致留守兒童出現心理偏差
由于不在父母身邊,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缺乏與父母之間深層次的感情溝通,缺失的情感容易導致留守兒童孤獨、性格孤僻,從而導致行為習慣較差,并且極易產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為失控。
(三)社會對留守兒童的關注不夠
我國尚未未形成行之有效的管理防控體系和機制。當前政府各部門以及社會對留守兒童的問題的研究仍是空白。如:學校尚未建立留守兒童檔案,相關部門對留守兒童引發的一系列問題也尚未進行政策性的思考等。農村社會教育薄弱,教育資源缺乏,教育觀念陳舊,不能有效地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關懷的不足。
三、對策分析
(一)完善我國教育制度,改善校園環境
首先,要加強對農村中寄宿學校的管理與建設工作,通過不斷優化留守兒童的校園基礎設施,為留守兒童提供住宿的便利條件。其次,要大力發揮出學校和教師的管理職能和教育功能,從多方面給予留守兒童關心,以滿足留守兒童的心理需求。并且針對留守兒童的特點,學校要更新教育理念,將健康教育、心理教育和行為規范教育納入到日常教學中,以此來彌補、疏導和改善留守兒童因缺失父母關愛對其人格健全發展產生的消極影響。
(二)進一步強化家長的監護責任
留守兒童家長及臨時監護人應切實承擔起監護孩子的責任和義務,進程務工人員應盡量與子女居住一起,若是由于客觀條件而無法與子女共同生活,則應盡量父母一方最好在家與孩子一起生活。兒童的健康成長要通過愛心教育以及家長的用心輔導。同時,對于長時間在外務工人員應更多的與子女保持聯系,使得留守兒童的親情不缺失。
(三)農村勞動力就地消化或就近轉移
要大力發展當地經濟,在國家政策指導下結合自身實際,優化農村的生產結構與模式,提高農民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并且可以通過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突破口,推進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另外,之所以進程務工人員數量劇增,根本原因為經濟因素的影響,所以要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加速推進農村工業化進程,既提高了農村經濟水平,又從源頭上破解了留守兒童難題,做到發展農村經濟與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和管理相互促進。
(四)加強農村留守兒童思想品德教育教育
首先,重視親情關懷,強化家庭教育。要在思想上使父母充分認識到思想品德教育在子女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改變重物質輕精神,重智育輕德育的傳統觀念。其次,要根據留守兒童的年齡和身心發展的特點,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教學和社會實踐活動,使留守兒童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思想品德方面也得到培養。最后,營造健康向上的的育人環境,形成全社會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的氛圍。發揮政府職能部門的作用,通過法律、政策和制度的不斷完善保障農民工和留守兒童的合法權益。此外,需要動員全社會都來關心幫助農村留守兒童,為提高他們的思想品德水平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不可否認,良好的外部環境可以使留守兒童免受不良風氣的影響,對他們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四、結語
總之,我國農民留守兒童問題并非是簡單的社會現象,而是涉及到留守兒童家庭、教育以及社會發展的重要問題。由于我國國情等多種因素,在目前各項教育尚未完善,學校教育還沒有條件深入到留守兒童學校生活之外的情況下,要充分協調和發動政府、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力量,為我國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以及創造良好環境,促進留守兒童問題的有效解決,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構和發展。
作者:張亮 陳士銀 單位:廣東海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