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地理教學論文
一、解決問題
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太差,無法將教師講述的知識在大腦中形成空間立體圖形。如果讓學生能“親眼”看到,情況一定會大有改善。但怎樣才能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積極參與想象,創設“情境”呢?筆者開始查閱資料。在《高中地理教學優化設計》中找到一個很好的活動安排:“教師自扮地球,讓前排一位學生扮作太陽,再讓最后一排的一位學生扮作遙遠的一顆恒星。讓學生理解恒星日和太陽日的區別。”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筆者用粉筆在地上補畫了公轉軌道,自己在“公轉軌道”上自西向東一邊“自轉”一邊講解。特別在“自轉”一周后,叫學生觀察筆者與“太陽”的位置,然后很夸張地轉了個角度,使自己正面對準“太陽”。學生看后,對上課講述的內容才恍然大悟——地球上某個點是先正對某一恒星,然后才正對太陽,多轉了一定角度,導致太陽日比恒星日多了3分56秒。
二、課后隨想
基本解決這個問題后,筆者認識到,對于一些空間想象能力的問題,如果能把學生領進“微型”的情境中,讓學生“身臨其境”,把抽象事物變為具體圖形,學生肯定比較容易接受。在接下去的一、二兩章內容教學中,遇到一些學生難以理解的空間問題時,筆者也試著用類似的方法去解決,效果相對都比較好。比如,在講述國際日期變更線時,為了區分180°經線面對自己時兩側的東經和西經的位置,筆者讓學生自己動手,在一張長方形的白紙上簡單標上經度,再卷成圓柱體,自行觀察,將平面的“地圖”直接變成了立體的“地球”。
在講述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時,課本上有一活動,但白天用燈光演示,效果不明顯。筆者把膠帶紙的一頭貼在地球儀赤道上,另一頭讓學生水平拿住不動(用膠帶紙當太陽的直射光線),地球儀轉動,膠帶紙隨之移一圈,回到起點。膠帶紙的軌跡就是太陽直射點一年中在地球表面的移動路徑。具體操作中,現象是比較明顯的,但膠帶紙一定要拉平,否則效果會異常;而且膠帶有一定寬度,代表直射點的移動軌跡時還需作一定的解釋。黃赤交角平面圖看似簡單,但理解成兩個面(黃道面和赤道面)形成的交角,就我們學生的能力來說有較大的困難。筆者用兩塊硬紙板(長方形紙板代表黃道面,圓形紙板代表赤道面)斜交成23.5°,這樣學生就能看到立體的、“真實”的黃赤交角。
講三圈環流也是比較“痛苦”的一件事情,學生的頭腦中無法將垂直和平面相結合的立體環流建立起模型。筆者就利用放水果的立體格子稍做修改來演示“近地面、垂直方向、高空”的立體環流,立體空間感就立刻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了。除了自己設計情境,有時候也讓學生自己進行簡單的設計,比如讓學生用細鉛絲制作氣旋、反氣旋水平、垂直方向的輻散、輻合、上升、下沉氣流狀況等。這么做將黑板、書本中的平面變成了立體模型。但筆者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最終建立自己的立體想象空間,能把平面的、抽象的事物在大腦中形成具體影像。
三、總結反思
針對新課程改革的發展需要,教師教學不僅需要“黑板+粉筆”的模式,需要多媒體輔助教學,更需要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結合學生實際大膽創新,建立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和風格。通過一些簡單的情境創設或者自制模型輔助,讓學生“身臨其境”,使原本比較抽象的知識變為立體的、形象的感性認識,使地理教學中空間想象能力這一瓶頸問題得以疏通,突破教學難點,同時也極大地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成績。
“身臨其境”教學,對于教師來說,一是自己能力的一種體現,能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二是新的教學理念的一種體現,要求賦予學生更多自主活動、實踐活動、親身體驗的機會,達到新課改的教學目標。地理學科一直被認為是“文科中的理科”,而空間想象能力一直是很多文科生的“軟肋”。“身臨其境”教學對學生空間想象能力的提升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久而久之,學生逐漸從看教師創“境”向大腦自己創“境”過渡,空間想象能力自然得到加強。
作為教師,應針對不同內容,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并不是所有的地理問題都可以用創“境”去解決。“身臨其境”教學不過是解決地理空間想象能力培養這一瓶頸問題的多種教學方法中的一種方法而已。
作者:顧文琴 單位:浙江省余姚市職成教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