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識經濟對現有會計基本假設的影響
(一)對會計主體假設的影響
會計主體假設是對會計活動空間范圍與界限進行限定的一種基本假設,其目的在于為確定特定主體所擁有的經濟資源和進行經濟活動提供基礎,會計主體對會計對象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知識經濟下,對現行會計主體假設產生一定的影響。
1.知識經濟下,加劇了全球經濟一體化,資本頻繁流動,企業間出現不斷分化、重組、兼并,形成強弱聯合、強強聯合的現象,出現跨地區、跨行業的企業集團,也出現跨國界、多元化經營的跨國公司,會計主體在不斷整合中發生變化,呈現出多方位、多層次的特征。
2.知識經濟下,信息產業化的高速發展,加快了知識、信息的擴散和應用,傳統商品可以借助網絡信息平臺瞬間完成交易,因此,出現大量新型網絡組織,這些組織可以根據市場的變化和特定目的,迅速分合與重組,可以在短時間內快速膨脹,也可以瞬間迅速縮小,甚至傾刻間進入清算程序,導致會計主體的界限越來越難以分清和把握。
(二)對持續經營假設的影響
持續經營假設是指企業可以預見的未來不會破產清算,按照既定的目標持續不斷經營下去,直到實現企業主體計劃和完成受托責任。知識經濟下,企業間競爭將異常劇烈,商品價格和利率變動大,產品壽命周期短,經營風險大,隨時面臨解體可能,對現行的持續經營假設產生重大的影響。第一,知識經濟下,競爭愈演愈烈,企業稍有不慎就面臨破產和清算。據統計,美國高技術企業開發成功率只有10%~20%,某些高技術項目的成功率甚至在3%以下,而這些項目開發費用巨大,經營風險高,隨時面臨倒閉和清算的風險。第二,知識經濟下,經營實體為了共同的利益,可在極短時間內通過重組和兼并的方式迅速聚集資源、優化產業結構,轉移發展重心,達到實現共同經濟效益最大化的目的。第三,知識經濟下,出現大量互聯網經營組織,呈現出“短暫性”經營特點,或根據市場需求,適時介入,隨時退出,隨時轉換,甚至完成某項交易后即告解散。
(三)對會計分期假設的影響
會計分期假設是持續經營假設的邏輯延伸,將企業持續經營期人為地分割為若干期間,以便結算賬目、確定損益、編制報表、及時提供會計信息,會計期間分為年度和中期,年度通常是一年,稱為會計年度,中期是指短于一個完整會計年度的報告期間,如月份、季度、半年度等。知識經濟下,高科技通訊技術及計算機網絡的采用,信息產業化的發展,出現大量短期網絡虛擬公司、媒體公司和短期基金項目公司等,競爭日趨激烈,要求決策者迅速通過網絡等新型媒體平臺獲取有效的、及時的、全面的會計信息,并做出準確的經濟決策。而現行的會計分期假設不能滿足信息使用者隨時獲取會計信息的需要,有待完善現行會計分期的界限。
(四)對貨幣計量假設的影響
貨幣計量假設是指會計提供的信息主要以貨幣(即記賬本位幣)為計量尺度,會計是一個可運用貨幣對企業活動進行計量并把計量結果加以傳遞的過程。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貨幣計量的局限性突顯出來。第一,知識經濟下,財務報告的使用者更加重視信息的相關性,期望能獲取更多企業未來的非貨幣信息,實際上,存在很多難以用貨幣計量卻對使用決策有參考價值的信息,如人力資源、企業外部環境、地理環境等。因此,需要改進計量方式和手段,擴大財務報告的信息容量,增加非貨幣信息,為使用者提供完整、全面的會計信息。第二,知識經濟下,形成了一批以集供應商、生產商、消費者、銀行、電子商務平臺等為一體的網絡交易經濟體,并出現第三方電子交易媒介和新型電子貨幣,如:支付寶、財付寶等,使得貨幣的本質從有形形態演化為無形形態,從直接價值演化為間接價值,電子貨幣計量的存在,加速了資金的周轉速度,節約交易成本,提高經營效率,豐富了貨幣計量方式。
二、知識經濟下對會計基本假設的重構
知識經濟到來,經濟環境發生變化,并對傳統的會計假設產生一定的沖擊,在審視傳統會計理論與方法的基礎上,對會計基本假設進行重新思考和構述。
(一)“會計組織”或取代“會計主體”
知識經濟下,每一個企業都有“關聯企業”,按現行會計主體理論來區分,單一的實體所呈現的會計信息并不全面反映經濟活動狀況,只有將參與經濟活動組織的關聯信息反映出來,信息使用者才能獲取更全面的會計信息。因此,須建立起“會計組織”假設的理念。會計組織是對所有參與到供應、生產、銷售鏈條上所有企業的統稱,這些企業實現資源共享,統一對外反映經營成果,整體全面反映會計信息。每個會計組織都是以一個或者幾個核心單位為紐帶聯系在一起,每個核心單位都有單獨公布自己會計成果的能力,也具備與“鏈”上其他企業共同反映整個會計組織經營成果的能力。
(二)“持續經營”假設變為“風險經營”假設
知識經濟下,科學技術高速發展,新產品更新換代快,經濟環境變化大,企業經營風險高,企業間為了保存競爭力,可能出現快速兼并、收購、剝離、分離、股權重組等現象,因此,單個企業主體的經營壽命將會很短,會對現行持續經營假設產生沖擊,須建立起“風險經營假設”的理念。企業生存過程相當于風險經營的過程,從投資立項、建設實施、日常管理,都與風險相聯系,都受到風險控制的影響。而風險經營假設的核心就是正視風險,防范風險,出現風險失控時,立即轉入破產清算狀態,及時制止經營損失,因此,風險經營假設是持續經營假設思想和現有破產清算假設的綜合體現,是適應知識經濟環境下的會計基本假設理論。
(三)會計分期縮短,將形成個性化會計報告
1.會計分期縮短。知識經濟下,企業間競爭激烈,決策者需要迅速通過網絡平臺等媒體及時獲取每月、每旬、每周,甚至每日的實時信息,準確預測未來經營投資收益狀況,做出合理經濟判斷,因此縮短了會計分期時限。另外,隨著戰略管理會計的推行,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需求朝著多元化、層次化方向發展,不同管理主體對會計信息內容和獲取時間的要求都不一樣,那么,會計信息或以個性化會計報告的形式呈現。
2.形成個性化會計報告。個性化會計報告,是指發布總體財務報告時,也能根據不同使用者的個性化需求,運用信息技術,分門別類地給不同的信息使用者提供相應的會計信息,形成個性化的會計報表。經營主體根據不同信息使用者劃分不同的審閱權限,并給予其信息選擇的權利,保證會計信息能被安全的、有針對性的使用。
(四)以貨幣計量為主,貨幣與非貨幣計量并存
知識經濟下,是以貨幣計量為主,貨幣與非貨幣計量并存的會計假設。葛家澍先生認為“知識經濟時代來臨,知識資本、人力資源非常重要,一批高素質專家、技術人員和職工隊伍可能對企業財富、價值和盈利創造的貢獻最大。對這些資源的披露,就要按專家、工程師的職稱、專業水平以及他們的創造發明等特殊的標志為量度”。又比如一個企業的發展前景不僅要預測其盈利水平、未來現金凈流量,而且考量產品品牌、產品市場份額、經營風險管理、企業文化等,后幾種信息不能直接采用貨幣進行計量,而通過非貨幣形式進行反映。另外,互聯網交易體系下,仍需要一個“等價物”,把不同質的東西轉化為同質的東西,便于人們計量、衡量與比較,而電子貨幣是被用于網絡交易的新媒介,其特點交易快、成本低,是一種新型的虛擬貨幣,且可能成為未來企業記賬的計量貨幣之一,但又不能取代傳統貨幣計量方式。所以,知識經濟下既要堅持以貨幣計量為主,同時要補充非貨幣的計量。
三、總結
從工業經濟時代邁入知識經濟時代,必然使社會經濟環境發生變革,而會計發展依存于社會經濟環境,這要求對會計基本假設重新思考和構述,及時完善會計假設內容。知識經濟到來,也給會計學科和會計社會服務功能的創新發展帶來新的機遇,會計將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服務于社會經濟的發展。
作者:容?⒃ 黃忠 單位: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