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財政稅收
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舉措,這是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和指導思想上的新發展,是我黨站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高度,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做出的戰略決策。同時,既是妥善應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關鍵時期可能遇到的各種風險和挑戰的正確選擇,也是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提高的具體體現。財政作為政府的綜合經濟部門,如何深刻領會黨的指示精神并充分發揮其職能作用,在落實科學發展觀中努力構建財政支出新格局,積極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是財政部門每個工作人員都應認真思考的問題。
一、立足于促進經濟發展,構建財政支出新格局
(一)把握公共財政實質,做大做好財政收入“蛋糕”社會主義公共財政的實質在于取之于民,并用之于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難以通過市場機制實現的物質、文化等公共需要。而要提供更多更優的公共產品和服務則必須有強大的財政作后盾,強大的財政須立足于持續健康發展的經濟之上。社會經濟不健康持續發展,焉能有越來越壯大的財政,焉能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產品和服務。因此,財政服務必須以維護社會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促進經濟發展為目的。要合理構建財政支出新格局,就要在充分把握公共財政實質的基礎上,明晰財政與經濟發展的辯證關系。從國內外財政的具體實踐上來看,國家財政始終是參與和調節經濟運行的重要手段。雖然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健全與完善,財政配置資源的作用發生了變化,但發展經濟、開辟財源的基本功能并沒有改變。
即使是在典型的西方市場經濟國家,其財政支出中依然包含著很大比重的經濟建設支出。據世界銀行調查:1980-1985年財政投資占社會投資的比重,在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竟然高達33%,只比發展中國家低10個百分點。而且隨著現代市場的發展,這個比重還在進一步提高。為什么?主要原因在于發展經濟不僅是提高經濟效益、擴大經濟規模之必要,而且是擴大就業機會、構建和諧社會之必需。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則更應如此。當前國內經濟正處于轉型之中,這不僅包括經濟的市場化,也包括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升級,由此也決定了政府在組織經濟運行、強化經濟投資、引導社會投資方向方面具有比西方發達國家更多的責任。例如:政府尚需要通過大量投資,打破能源、交通、農業等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的“瓶頸”制約和結構失衡,促進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梢?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公共財政的條件下,特別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財政支持經濟發展的職能既不能取消也不能削弱。各級財政必須既算財政賬也算經濟賬、政治賬,自覺把支持經濟建設、做大做好財政“蛋糕”作為公共財政的首要職能。
(二)促進經濟發展目標下,財政支出的主要方向在目前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財政支持經濟既不能蜻蜓點水,也無法面面俱到,必須有所為有所不為。因此,筆者認為,要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大前提下,合理構建財政支出格局,應著重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要突出扶持優勢產業的發展。發展,主要是發展優勢,扶持,則是以主要財力扶持確實具有優勢與潛力的產業和項目。這些年來,湖南省在做大規模工業上下了不少功夫,諸如卷煙、鋼鐵、造紙、工程機械、電子等都具有面向全國乃至全球的優勢,現在財政部門的主要任務就是幫助這些產業提高附加值、延長產業鏈、壯大產業集群。第二,要突出改善經濟發展環境。環境是經濟發展的第一優勢。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今天的環境就是明天的項目、后天的經濟效益。近幾年來,湖南省經濟發展環境雖然經過治理已經大有好轉,但軟、硬環境與先進兄弟省(市)比較,還是有些差距。如,經濟布局相對分散,工業園區尚未形成,水、電、路、氣、通訊等欠賬很多;“超國民待遇”和“非國民待遇”并存;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等現象還遠沒有絕跡。第三,要突出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努力通過財政資金、財政政策、財政管理和財政績效評價等手段,務使經濟發展建立在優化結構、改進質量和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實現集約式、內涵式和可持續的發展。長期以來,在傳統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下,國內生產建設和消費生活中的浪費現象仍比較嚴重,資源利用率相當低。據中科院測算,2003年我國消耗了全球31%的原煤、30%的鐵礦石、27%的鋼材、40%的水泥,創造出的GDP卻不足全球的4%。這種粗放式、浪費型的發展模式,致使國內煤、電、油、運等全面緊張,生產資料價格上揚,生產成本增大,不少企業的生產難以為繼。
在市場經濟條件和十一五規劃下,財政必須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切實創新支持經濟發展的方式,徹底改變向企業注入資本金、財政補助和周轉金等計劃經濟型的投入模式。除了對一些事關國計民生的基礎產業、核心產業和關鍵領域保持一定投資優勢外,要充分發揮財稅政策“四兩撥千金”的作用,更多地運用國債稅收貼息獎勵等綜合財政政策手段,為各類市場主體自我創新和平等競爭提供服務,從而優化發展環境。同時最大限度地吸收金融資本、國際資金向企業的投入,實現財政資金效益的最大化,增強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實現國民經濟持續、穩定、較快增長。
二、縮小享受財政支出的“剪刀差”,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作為一個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主流的大國,財政部門要更多地關注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尤其是在當前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進程中,長期以來存在的“剪刀差”問題的縮小和解決,勢必會進一步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為新農村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也會使我國的財政支出結構更為科學合理。
(一)什么是享受財政支出的“剪刀差”新中國成立的相當長時期里,國民經濟主要是靠農村支援城市、農業支持工業建立起來的。工農之間與城鄉之間在分配上的“剪刀差”一開始就存在,這些年來仍然在不斷擴大。從居民收入看,2000年湖南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為2•88∶1,2004年則進一步上升到了3•04∶1,長沙城市居民的平均收入是湘西自治州農民收入的6•88倍;如果以人均純收入865元為標準,湖南省還有315萬貧困人口;2004年湖南省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0•524,部分地方高達0•73;從社會事業發展看,2004年湖南省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只有8•5%,農村養老保險覆蓋率只有3•3%,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農民占了85•78%;從人與自然的關系看,湖南省80%的區域為酸雨區,湘江流域更是重災區,枯水期40%以上的水域是嚴重污染的4-5類水,雖湖南省擁有四水一湖,但在農村目前還有280余萬人飲水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