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基礎教育論文
一、芬蘭基礎教育階段技術課程的歷史發展
1.1970年芬蘭基礎教育技術課程框架
1970年頒布的課程框架中,“技術”作為一個概念并沒有在文件出現,“技能”則在課程框架中有所涉及。該課程框架對工藝課程在各個年級階段的教學方法、教學材料、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活動、學習方法、課程評價等給出了指導。從課程的學習領域看,有技術性的工藝學習和紡織的工藝學習。之前的技術課程的學習,存在著明顯的性別差異,而這次的課程框架中規定技術性的工藝學校和紡織工藝學習不再根據性別劃分,男生和女生有平等的教育機會。從課程實施看,在1~3年級技術教育需要在這兩大學習領域進行,到4~7年級時則可以選擇一個領域。從1970年的工藝課程框架中可以發現當時的技術教育已經開始向現代技術教育發展,雖然“技術”這一概念還未能普及,但“技能”、“技術性”的學習已經是工藝課程的重要主題。同時,我們在1970年的工藝課程中已經可以看到芬蘭的技術課程形成了以技術性的工藝課程和紡織工藝課程為基礎的課程結構。
2.1985年芬蘭基礎教育技術課程框架
1985年芬蘭頒布了新的課程標準,也是以“工藝”課程命名。在1985年的課程框架中,技術課程更關注于教育中的性別公平。在技術課程發展過程中,技術的學習曾一度偏向男生,而女生則偏向紡織技術性的,在1970年的課程框架中,明確提到了教育的性別公平,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性別的不同,教育機會的不公平仍普遍存在。1985年的課程框架規定在1~3年級,技術性的活動和紡織活動都要學習,但在1、2年級更多地傾向于紡織工藝的學習,4~6年級,部分學習是需要兩個學習領域都要進行,部分學習則是選擇其一。在7年級的時候,學生們對于這兩個學習領域的學習需要投入相同的精力。兩大學習領域不同年級階段的學習比1970年的框架又有了新的發展,尤其是7年級單獨提出了學習要求,這是基礎教育階段的技術教育與學生日后的技術教育或者職業發展相銜接的體現。在該工藝課程框架中,“技術”一詞首次出現,在技術性的學習領域中已經開始出現了現代的技術學習。雖然“技術”一詞被明確提出了,但課程框架并沒有對“技術”進行定義。從1985年的技術課程中可以看到,經過了15年的積累,芬蘭基礎教育階段的技術課程已經日趨成熟,對各個年級階段學習要求有了更清晰的思考和認識,“技術”一詞的引入意味著芬蘭的技術課程從傳統的工藝課程向現代技術課程邁進。
3.1994年芬蘭基礎教育技術課程框架
1994年的技術課程框架中,首次明確在課程中指出技術學習的重要性,框架認為隨著社會技術的發展,所有的公民都需要具備技術應用的能力,因此學生需要學會理解和應用技術。技術性的活動和紡織活動仍然是工藝課程的兩大學習領域,技術仍沒有成為學習領域的明確名稱。在1994年的技術課程框架中,跨學科學習在技術學習中被明確提出,雖然在1985年的框架中,技術的學習在化學學習中有所體現,但技術學習跨學科的理念并沒有得到生根發芽。從1970年以來的技術課程改革中不難發現技術教育在芬蘭一直以“工藝”課程命名,課程基本結構也一直分為技術性的課程和紡織課程,并持續地關注技術教育中的性別公平。同時,框架越來越認識到社會、人文、經濟等因素與技術之間的相互關系,不斷地向現代技術教育發展。
二、2004年技術課程框架分析
2004年課程框架是芬蘭現行的技術課程框架,該課程依舊以“工藝”命名。本文將從課程原理、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與內容以及課程實施來分析該課程框架,從而更深入地探析芬蘭技術課程的特色。
1.課程原理
芬蘭課程框架的第二章———“基礎教育的價值”中明確提出:基礎教育能夠促進學生的責任意識、公民意識的喚醒和提高,使得學生懂得尊重個體的權利和自由。工藝課程作為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組成部分,也是遵循公民素質教育的原理。
2.課程目標
工藝課程框架的第一段指出工藝課程的目標是能夠提高學生自尊,讓他們技術活動中獲得樂趣,能夠對課程活動產生責任心。在能力方面要提高學生使用材料的能力,能夠理解材料和活動產品的質量,對于自己的選擇、想法、提供的產品以及服務能夠以一種嚴肅的、審視性的態度面對。
3.課程結構與內容
2004年的課程框架仍然沿襲了工藝課程的傳統學習領域:技術活動和紡織活動。既能夠看到芬蘭技術教育中傳統的紡織技術教育,同樣該課程也根據現在技術教育的發展,與時俱進地把設計納入到技術課程中。
4.課程實施
工藝課程在基礎教育階段是必修課程,針對各個年級、階段的不同,框架制定了不同的學習重點。對1~4年級,所有的課程內容都是需要學習的,學習內容更側重于知識性的學習。在5~9年級,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在技術和紡織活動有所側重,總體上偏向技術性的學習。
三、芬蘭基礎教育階段技術課程的特點
1.傳統與現代的統一
芬蘭的技術教育從手工訓練慢慢發展而來,技術課程的歷史也有140多年了,在現代的芬蘭技術課程中,仍能從課程名稱“工藝”以及課程內容———紡織技術中看到歷史的影子。隨著技術教育的發展,技術教育的理念與教育內容不斷更新,芬蘭的技術課程緊跟時代步伐,把公民教育、設計等元素納入到技術教育中。繼承傳統技術教育中的合理理念與內容,吸收現代技術教育的先進思想與教育內容是芬蘭技術教育的一大特色。傳統與現代的碰撞,在芬蘭的技術課程中擦出了和諧的火花,為芬蘭基礎教育階段的技術教育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注重教育的性別公平
技術課程中,由于操作、實踐占課程學習的比例較多,在其發展過程曾一度使得男生在技術課程中得到更多的教育機會。因此,芬蘭從1970年的技術教育改革開始就一直關注技術教育中的性別公平,一直致力于為所有的學生提供相同的技術教育機會。從1970年到2004年的教育框架中都規定低年級學生要接受課程兩大學習領域的教育,這正是芬蘭在教育公平上的努力。
四、總結與啟示
在芬蘭,工藝課程作為技術教育的載體,從1866以來經過了140多年的發展,通過4次重大的課程改革,使得現在的工藝課程,既繼承了芬蘭合理的技術教育理念與內容,同時也根據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吸收了新的技術教育思想和內容,比如技術素養、設計等。在教育公平上也一直不斷努力,推動女生在技術教育中有更多的教育機會和表現機會。對于我國基礎教育階段技術教育的改革、技術課程的發展而言,我們可以借鑒芬蘭技術課程的改革,繼承我國傳統的技術教育合理內容,比如勞技。同時,與時俱進地關注公民素質,公民技術素養的培養,關注技術活動中設計能力的培養,把這些元素更好地納入到技術課程中,從而推動我國基礎教育階段技術教育的不斷發展。
作者:陳贏男 柏毅 單位:東南大學學習科學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