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中學英語論文
第一篇
一、詞匯的文化內涵
在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方面,文化內涵以及文化歷史的學習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詞匯的來源以及指示意義。中英文相同詞匯指示意義一致,詞匯背后的意義也是相似的。在中英兩種文化中,fox和狐貍在內涵上很相似:我們常說“像狐貍一樣狡猾”而英語中也有ascunningasafox;英語的”rose”和漢語的玫瑰都象征愛情,著名詩句”myloveisaredredrose”也是這種用法。又如,“goose”(天鵝)在中西方文化中常代表優美高貴的人或物;而black(黑色)代表不好的事物:blacklist”(黑名單),““blackmark”(污點),“blackmarket”(黑市)。然而,有時候相同詞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生活習慣之下有不同的意義以及文化背景。比如,在英漢兩種語言中,有些詞匯的指稱事物一致,但文化內涵卻大相徑庭,在漢語中,龍是用來象征吉祥和權威的詞,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對我們有著特殊的意義,但是在英文當中”dragon”是邪惡的代名詞,他是黑暗勢力和災難的代名詞。
又如狗這個詞匯,英漢對它的理解差別也很大,在漢語中,“狗”往往為貶義詞,如:落水狗、癩皮狗、狗仗人勢、狗急跳墻、狗眼看人低等,均屬貶義詞、但在英語中,“dog”卻可表示褒義詞,如:Loveme,lovemydog...Youluckydog.Myolddog.Everydoghashisday.Asfaithfulasadog.形象地表達了狗是人類的好朋友。當然,也并不是說只要是在英語詞匯中有文化內涵的,在中文里面會有相應的不同來源,有些詞匯的文化內涵是這個詞匯在這種語言里面特有的。R.Lado在LinguisticsAcrossCultures(1957)《跨文化語言學》一書中指出:“我們把生活經驗變成語言,并給語言加上意義,是受了文化的約束和影響的,而各種語言則由于文化的不同而互為區別。
有的語義存在于一種語言中,但在另一種語言中卻不存在。”例如英語中很多詞匯源于希臘羅馬神話以及《圣經》,這類詞匯就有了特有的涵義。《圣經》中的GardenofEden(伊甸園)來指代漢語的“世外桃園”,如果沒讀圣經就不會理解為美好的地方。以asstrongasahorse來表示“氣壯如牛”,馬和牛的選擇是和原始的勞動工具息息相關的。漢語中的“雨后春筍”、“揮金如土”在英語中應用“springuplikemushrooms(蘑菇)”,“spendmoneylikewater(水)”、基于以上詞匯的特征,教師在教學設計當中要恰當的涵蓋詞匯及其自身的涵義,避免跨文化當中產生的誤解。
二、跨文化交際的禮貌原則
在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方面,禮貌原則就顯得尤為重要。老外們時常議論,很多中國人表達英語的時候聽起來很沒有禮貌,即使他們的語法沒有錯誤。當然,在老外眼中,交際當中語法并不是那么重要。那么,這些”沒禮貌”體現在哪里呢?比如,中國人在餐廳會說:”我要一個漢堡。”翻譯成英語Iwanttohaveahamburger.他們會覺得這樣很沒禮貌。老外的表達通常是CouldIhaveahamburger,please?再比如,當我們要拒絕別人的邀請時,我們會說不好意思,我去不了,我有別的安排。翻譯出來就是Sorry,Ican’t.Ihaveanotherappointment.這樣回答的話,別人就不會再邀請你第二次了。老外的拒絕方式是這樣的That’sagoodidea!I’dliketojoininbutIhaveanotherappointmenttoday.
三、提升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教學策略
英語教學的目標就是英語學習者實現跨文化交際,這就對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要求。首先,作為新時代的英語教師,我們應該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無論是傳統的中國文化,還是西方的圣經文化。只有自身對詞匯的文化內涵理解深刻,對跨文化交際有獨到的見解和修養,才會帶領學生更好地學習,更有興趣的學習。其次,就是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指導學生要有跨文化的意識。對于學生的指導簡單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第一,詞匯教學時,遇到有文化內涵的單詞,要進行情境教學,把詞匯放入語境當中來學習。比如情態動詞的運用就很大程度上涉及到禮貌原則。在講到could/should/can/might/may等詞匯時,交際練習以及詞匯在西方國家的運用習慣就要給學生交代清楚。
第二,利用專題講座或活動,使學生系統地了解各國文化差異。專題的實施方式可以是教師講座關于中英文數字的含義,或者是中英文動物的象征意義;也可以是學生進行的課外小組研究專題,小組立題,研究課題,課上匯報課題。課題的選擇可以是教師事先安排好的專題類內容,讓學生選感興趣的去研究。這些方式都是學生比較喜歡而且易于接受的和實踐的,只有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去學習了才能真正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主觀能動性,這樣學生就會輕松高效地掌握并運用知識。在有些學校開展的英語俱樂部,或者是英語興趣選修課,就是很好的開展這一活動的形式。
第三,用對比的方法來發現跨文化的秘密,適時地向學生介紹文化背景知識。如在教圣誕節時,中西方節日的話題就可以展開討論,包括節日的起源和發展,這就涉及到文化習俗和歷史淵源,接著就從文化的角度理解這些不同之處,特別是對“圣誕老人,圣誕樹,圣誕襪子”的歷史淵源的理解;在提到圣誕禮物這一話題時,教師要適時地給出中西方在接受和拒絕禮物時所使用的語言及方式,這當然就又涉及到禮貌原則。總之,背景知識的增加,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而且還能加深對所學詞匯的了解。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英語詞匯教學當中教師必須注重文化的傳播,不要只注重于知識點語法的講解,文化背景下詞匯的使用也是相當重要的。學生跨文化能力的培養不僅有利于對知識的理解,也能夠拓寬學生的視野,逐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達到教學的最終效果。
作者:楊媛媛 單位:山西省大同市同煤一中
第二篇
一、教師要擅于激發和培養學生學詞、記詞的濃厚興趣
眾所周知,基礎教育是一個整體,各學科之間都存在著一定的聯系,初中英語教學也不例外。在記性詞匯教學時,廣大英語教師可將知識延伸到其他學科,或大膽借鑒其他學科的內容來拓展學生的知識,使課堂教學生動、風趣,進一步激發學生對詞匯的認知興趣。這樣學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詞匯的含義并對其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二、創設情景,利用語境教單詞
所謂語境(context)指的是上下文,即詞、短語、語句或章篇及其前后關系。呂叔湘先生曾說過:“詞語要嵌在上下文里才有生命。”可見,如果沒有一定的語境,任何詞匯也將變得沒有意義。如在詞匯教學中,教師可以給學生出示一組復合幻燈片:第一幅圖地上有一袋大米,第二幅圖盒子里有一杯桔汁。這時教師再對學生講解Therebe句型,并出示例句:There'sabagofriceonthefloor.There'saglassoforangeinthebox.這樣的情景教學可以使學生對Therebe句型有一個更加深刻的印象,有利于詞匯教學的順利開展。又如,在教學去餐館就餐的對話時,教師可事先準備牛奶、桔汁、梨汁、香蕉、面包等,上課時把它們陳列在講臺上變成餐館的柜臺,然后與學生一起進行角色扮演:教師扮演營業員,某位學生扮演顧客。顧客要喝飲料時說:“CouldIhavesomebottlesoforange(milk,pear)?”營業員就拿出該件商品回答:“OK.Howmanywouldyoulike?”顧客答:“Three.”營業員再拿出顧客想要的東西說:“Hereyouare.”顧客說:“Thankyou.”表演完一遍以后,教師再用已經學過的其他單詞套用這一句型,并安排其他學生兩人一組輪流到講臺上進行表演,在這樣的表演過程中,逐步鞏固了這一句型。
三、教給學生具體的詞匯記憶法
(一)聯系法
在英語詞匯中,只要大家細心觀察就會發現有很多詞匯之間存在著各種密切的聯系,并在構詞上就有很多相似之處。1.en——有“使動”的意思,如rich——富有,enrich——使……富有。例如,Musiccanenrichourlife(音樂能豐富我們的生活)。2.在一個詞前加im,有和該詞意相反的意思,如possible——可能,impossible——不可能。
(二)植入語境
語境的植入可以使孤立的單詞更富理解性,從而增強學生記憶的長期性。如短語comeacross(無意中發現、偶遇),教師就可以指導學生將它植入“NeverhaveIcomeacrosssuchadifficultproblem.”中來記憶。
(三)實物法
在進行詞匯教學時,教師完全可以利用實物介紹新詞匯。如whatisthis?Itisanapple(用手指著蘋果).這樣的演示同樣可以加深學生的記憶。
(四)“內視”法
在詞匯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充分利用睡覺之前的時間進行詞匯記憶。具體而言,學生可在睡覺前將當天所學的單詞像放電影一樣在頭腦中理順一遍,如果能夠記得清,就說明已經記住了。
(五)“滾雪球”法
在教學表示顏色的形容詞時,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找它的“兄弟姐妹”,如red、green、blue、yellow、orange、black、brown等,讓學生進行擴展記憶。
(六)“三脫離”法
“三脫離”指:1.單詞拼寫與讀音脫離;2.口拼與手寫脫離;3.注意與識記重點脫離。有些學生只是口頭將單詞中字母逐個拼讀出來,既不動手寫,又不注意讀音與字母組合的關系,最終無法將各單詞牢固記憶,而“三脫離”法卻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七)“家族”法
“家族”法是指將多個詞匯聯系在一起形成一個龐大的“家族群體”,進而從群體中找出各自的“親戚”,形成一個系統的結構。如hope和wish、know和understand就屬于“表親”。又如,由fruit可聯想到apple、orange、banana、peach等,在這一結構體系中,food就是這個家族中的“長者”,而其所屬單詞就是它的“子女”,學生通過聯想記住這些分支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結語
總之,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詞匯教學至關重要。作為英語教師,我們必須重視詞匯教學,并深入研究其中的教學規律,以及學生學習英語詞匯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根據不同的情況,采用不同的詞匯教學方法。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對英語詞匯學習感興趣,進一步學好、學透英語詞匯,為他們以后的英語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作者:祝利彩 單位: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堯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