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安全教育論文
一、運動安全教育的實現途徑
(一)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特點及辯證關系
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是按照教育形式劃分的。隱性教育是指在宏觀主導下通過隱目的、無計劃、間接、內隱的社會活動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的教育過程。隱性教育有其局限性:由于不能對教育過程進行直接的指導和調控,教學效果具有不確定性,并且很難對教學效果進行有效的評估。顯性教育的特點為:目標的明確化與外顯化、主體的主次化與固定化、形式的公開化與強制化、內容的整體化與系統化和行為的快捷化與直接化。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都是實現教育目標的有效途徑,兩者為同時存在,彼此滲透,相互影響,相互轉換,彼此支持,互為補充的辯證關系。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將隱性教育與顯性教育等同起來和割裂開來都是不正確的,兩者之間不能相互取代,也不能片面地夸大其中一種作用。
(二)顯性運動安全教育的實施途徑
1.課堂教育
課堂教育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最直接、最有效、最系統的方法。在課堂上對大學生進行運動安全教育涵蓋以下幾個方面:
(1)以體育課堂為載體的運動技能傳授老子《子路》篇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可見教師的“典范作用”不容忽視,教師正確的技術動作講解是杜絕學生運動損傷的最基本要素。這就要求每一位教師努力提高自己的專項業務水平,深刻了解自己所講授運動專項的特點、規律、禁忌、力學原理及正確的技術動作方法,并且能夠在教學過程中一以貫之,以自己良好的運動行為影響學生,不僅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能,更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鍛煉習慣。
(2)以體育理論課為載體的運動安全常識的講授目前,多數高校的體育教學計劃中均撥出了一定的教學時數進行理論的講授,這是實施運動安全教育的一個很好的平臺。利用理論課時間,講授運動鍛煉常識、運動損傷的預防、損傷的自救與互救、運動損傷的心理、生理康復等等知識,培養學生運動安全意識,使學生從理性認識上對這些知識有一個基本的認識。
(3)以體育實踐課為載體的運動損傷自救與互救的實踐操作結合體育專項,在實踐課堂上以情景模擬的方式進行運動損傷的自救與互救實踐操作,對于預防大學生運動損傷、提高大學生應急能力、損傷的處理能力,有著深遠的意義。
(4)教師科學的教學組織管理
有很多運動安全問題是由于教師的管理不當而引起的,教師應合理安排教學內容、適當安排難易程度、科學分配各部分時間、安排好練習密度、負荷強度,拉開學生練習間距防止碰傷、刮傷,杜絕打鬧等危險行為的發生。
2.專題講座與報告會學校可組織運動安全專題講座或報告會,如:溺水急救、外傷包扎法、心肺復蘇術等等,可以與學生近距離地交流與互動,提高學生的防范意識和處理危險的能力。
3.充分利用大眾傳媒,建立運動安全網站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成為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建立運動安全網站,將科學鍛煉方法、鍛煉常識、救生知識等以生動、形象、直觀的方式呈現出來,成為學生課堂之外學習的有益補充。設置教師博客、交流論壇等板塊,學生可以就自己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運動安全、運動損傷問題在線提問,切實發揮網絡的開放性與交互性功能。
(三)隱性運動安全教育的實施途徑
1.大力發展學校的軟硬件配套設施目前,我國高校大都采取體育必修選項課制,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學習項目,高校陸續開發了許多課程資源,但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負面影響:師資水平、硬件設施不配套,教師素質良莠不齊,有的教師缺乏必要的責任心,導致運動損傷事故的頻發。為減少類似事件的發生,必須大力發展體育運動配套設施,與此同時提高教師整體水平和責任心,軟件硬件共同發展。
2.制定切實可行的風險管理制度引入風險管理制度,使教師明確自身的教學能力、教學作風、管理方式等可能產生的教學風險,也使學生了解自身的技術水平、運動能力、心理狀況等等因素影響而可能產生的運動風險,通過對運動安全風險的識別、評估和應對的應用,提高學生在進行體育教學、課余體育活動、體育競賽時的運動安全性,減小教師教學安全事故的發生。
3.以校園文化為載體進行運動安全隱性教育校園文化反映了學校的歷史傳統、精神風貌和學校的個性特征與自由意志,它是學校成員共同的目標追求、價值體系、道德情感和行為模式的集中體現,要培養學生的運動安全意識,首先要在學校范圍內形成一個珍愛生命、健康第一的文化氛圍,如安全標語、科學鍛煉宣傳畫、入學教育、運動急救小畫冊、體育館的警示標語等等,以校園文化為傳播載體,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影響和塑造學生的認知情感和行為習慣。
4.建立配套的醫務監督保障體系建立健全學校醫務監督保障體系,與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相掛鉤,建立學生健康檔案,定期體檢,學生對自己身體狀況有所了解、明白禁忌,有特異性體質或特定疾病的學生,做到及早發現,科學選擇鍛煉項目、制定鍛煉計劃,從根源上杜絕意外傷害事故甚至猝死事件的發生。
5.教師科學鍛煉理念的日常滲透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科學鍛煉理念的滲透,會在潛意識里給予學生積極的影響。例如:教師每堂課認真帶領學生做準備活動和放松活動并時刻強調準備活動及放松活動的重要性,學生也會在自己獨立運動時做適當的準備活動和放松運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反復強調遵守體育道德,如:公平競爭、不驕不躁、尊重對手、尊重裁判、語言純凈等等,學生也會自覺地遵守體育道德與規范,減少體育暴力事件的發生。
6.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相關的社會活動與社區、老年人大學、中小學等聯合舉辦運動損傷急救處理、心肺復蘇術等主題的社會活動,讓學生親身參與到社會實踐中去,一方面加深了學生對于該方面知識的了解與掌握,另一方面,能夠起到高校的帶頭示范作用,服務社會、服務公眾,做到了運動安全知識的輻射與傳播。
二、顯性與隱性相結合的安全教育模式構建
構建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的大學生運動安全教育模式,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漸進的過程,需要以學校管理層為主導、體育教師為主體,醫療、教務等教輔人員協助而精心設計的一個由理論到實踐、由課內到課外、從校園到社會的龐大體系,以直接傳授、有意引導、心理暗示、實踐操作、技能內化、物質保障等等一系列手段喚起受教育者的心理反應。
三、結論與建議
構建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需要學校、教師、學生及教輔人員共同努力,發揮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優勢與合力,使之互為補充、互相協調、互相配合、和諧發展,從而使學生真正做到珍愛生命、健康第一、規避損傷、科學健身,真正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作者:馬冬秋 甄子會 單位:黑龍江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