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課程設置的必要性
①《中國醫學史》課程在整個大學學習階段開課較早,課堂授課時中藥學內容又少,加之后續課程與臨床聯系又不夠緊密,學員臨床實踐少,隨著時間的推移,學員對中藥學發展歷史的把握更加模糊。
②《中國醫學史》教材的內容實際上是“以醫帶藥”,而中藥學專業人才的培養實際上是要求勝任藥學工作為目標,對藥學歷史的把握應該是“以藥帶醫”式的,因此,《中國藥學史》教材編寫和課程設置更為必要。
2教材內容
對于《中國藥學史》專著的編寫,盡管部分專家已有卓識,但關于本教材提綱、內容的詳細設計,筆者仍力有未逮。結合中藥學專業學生培養目標定位,試想以下幾個方面內容應不可或缺:
2.1本草學史應該得到很好的體現
中藥學史很大程度上就是本草學史,而本草學的核心問題就是解決中藥真偽優劣的問題,而“真、偽、優、劣”中,“真、偽”問題處于首要位置。中藥學真偽問題很多涉及用藥歷史的衍化,而歷史就記載在歷代本草文獻中,若舍去對中藥本草學史的把握,是沒有更好解決途徑的。中藥本草學文獻是中藥本草學史的載體,占據本草學史研究材料的核心位置,故在教材中對于本草學文獻及本草學家的介紹應該占據相當篇幅。
2.2中藥商品學史的內容應該有所體現
中藥學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包括適應栽培、生產、供應、保障、研制需求,供應、保障是培養目標的重要部分。對于中藥商品學歷史的把握顯得尤為重要。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中藥材栽培、生產、供應已經很大程度上有別于過去那種統購統銷、高度集中的模式,新的情況不斷出現。藥材產區迭有增減生滅,藥材市場代有興衰更替,摻假方式花樣層出不窮,中藥供應的極端功利化。再以國際視野來看,中藥面臨著農殘、重金屬超標,中藥幾乎被作為“毒中藥”看待,國際市場競爭力嚴重不足。對于這些難題困境,不掌握中國商品學史是不能理清優劣中藥供應這盤棋之迷局的。
2.3中藥炮制學史應該有所涉及
中藥炮制是中藥的不傳秘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現實情況是,一方面隨著國寶級的中藥炮制大師的相繼謝世,很多傳統中藥炮制技術面臨失傳。傳統中藥炮制方法的傳承青黃不接,已經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但在具體措施和做法上仍然乏力,歸根到底還是人才培養的問題,后繼乏人。另一方面,隨著新興科技手段的不斷涌現,未經深入研究,即以新興手段、方式取代傳統炮制方法,其結果是造成中醫臨床“方靈藥不靈”。在《中國藥學史》教材中,中藥炮制學史應該有所涉及,哪怕是梗概性地介紹,也可為有志于此道的學員發蒙解惑。據作者了解,如按上述要求來衡量,現在還少見適合作為教學之用的教材,有關部門應根據授課的特點、對象,重新組織編寫。
3授課考核方式
課程考核是教學的重要環節,對于評價教學效果,激勵學員,具有重要作用。在《中國藥學史》授課中,可結合課堂教學、參觀教學(博物館、中藥材產地、市場、車間)等進行,融合啟發式和興趣式教學。除上述教材編寫中的內容,應結合現代藥物學的進展,對新藥發現歷史有所介紹,即從中藥發現、應用的歷史,汲取中藥創新的智慧。對于課程的考核可以采取書面考試、創新設計、實踐評分等方式進行,參照一般課程統計分析即可,此為常規,不再贅述。
作者:辛海量 彭浩 蘇永華 張慧卿 楊延龍 單位:第二軍醫大學中醫系 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