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撫州市經濟基本情況
1.目標任務進展順利。2012年,各縣(區)圍繞全年目標任務,精心算好時間賬和任務賬,進一步創新舉措,強化責任,加大力度,促進項目建設和主要經濟任務加快推進。在國際金融危機和國內經濟下行的雙重壓力下,全市縣(區)主要經濟指標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縣(區)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82.1億元,增長33.4%,完成任務的109.3%。
2.工業發展趨勢良好。各縣(區)在縣域經濟發展大會戰中堅持把壯大工業經濟作為主攻方向,著力加快園區建設,強力開展招商引資,奮力推進項目實施,工業基礎得到明顯提升。一是園區綜合承載力明顯增強。各地緊緊抓住全省園區調規擴區機遇,進一步完善規劃,加大投入,提高園區綜合承載力。二是工業項目進一步增量提質。2012年,全市新引進并開工5000萬元以上項目516個,增長29.4%,完成任務的142%(增幅前3位的分別是東鄉、南城、臨川),其中億元以上項目279個,增長35.4%。三是主導產業初步形成。各縣(區)立足產業基礎,著力培育主導產業,加強上下游產業配套,促進產業集群發展,初步形成了一批特色產業園區。
3.服務產業不斷擴大。2012年5月,省政府召開了高規格的加快推進全省服務業發展工作會議,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全省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同時,市政府把大力發展服務業作為提升經濟綜合實力的重要途徑,成立了撫州市服務業發展領導小組,草擬了關于加快推進全市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制定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服務業統計工作的實施意見》(撫府辦發〔2012〕39號),并首次把服務業發展納入對縣域經濟的考核,為促進加快撫州服務業發展增添了動力。2012年全市經濟發展中雖然還存在一些問題,但對撫州而言,既要面對國際經濟下行、國家宏觀調控力度加大的影響,又要面臨自身經濟基礎薄弱、結構層次不高的壓力。因此,成績來之不易,更要倍加珍惜。全市上下應堅定信心,切實以“三大戰役”突破年活動為契機,真抓實干,確保全市經濟平穩健康增長,為建設幸福撫州打下堅實基礎。
二、當前撫州農村金融資源配置情況
1.農村金融體系情況。撫州市位于江西省東部,現轄十縣一區,總人口近400萬,其中中心城區人口120萬。全市共有國有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股份制銀行和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等10家金融機構,主要涉農機構包括農村信用社、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郵政儲蓄銀行和村鎮銀行等,農村信用社目前仍是金融支農的“主力軍”。
2.農村信用社基本情況。撫州農村信用社目前下轄11家具有法人資格的縣級聯社及1家農村合作銀行,共有網點288個,從業人員2662名,網點覆蓋全市所有城區及鄉鎮。截至2012年底,全市農信社各項存款余額達267.40億元,占全市各金融機構的27.54%;各項貸款余額達142.84億元,占全市各金融機構的37.59%,其中涉農貸款127.43億元,占貸款總額的90.71%。
三、農村金融配置中存在的矛盾
作為落實國家支農政策和地方政府發展戰略最重要的金融手段,近年來,農信社在追求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同時,主動緊跟服務實體經濟的部署要求,傾力支持“三農”領域、中小微企業及經濟薄弱環節“,金融生力軍”的作用日益凸顯。但受機制、體制、環境障礙等各方面因素影響,支持“三農”和縣域經濟主力軍所發揮的作用還是相對有限。
1.資金供給與資金需求不對等。近年來,由于國有商業銀行“抓大放小”的信貸政策,信貸審批權逐步上收,集中在省、市分行,縣及縣級以下基層機構基本成為了上級行的儲蓄所。以支農為主的農業銀行,其貸款發放只限于支持城鎮個體工商戶和企事業單位,發放的基本是大額抵押擔保貸款,發放支農貸款額度有限;農業發展銀行受政策影響,只發放糧食等收購貸款;郵儲銀行只發放一些小額的農村和城鎮個體工商戶及中小企業擔保貸款;而作為支農主力軍的農村信用社受自身體制、機制及資金規模限制等原因,信貸投放能力有限,“一農支三農”很難滿足農村發展需求。
2.支農義務與政策扶持不對等。農村金融機構貸款發放范圍主要是廣大農村,發放對象大部分屬于弱勢群體的農民,貸款風險難以控制。長期以來,農村金融機構承擔著涉農資金政策性投入任務,但沒有相應的彌補途徑。如小額農貸在發放過程中,執行利率較低,但卻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經營成本高,導致農村金融機構出現“惜貸、懼貸”現象。
3.金融資源配置環境與規避信貸風險不對等。城市的征信體系已開始建立,理性消費群體初步形成,信用環境相對較好。但農村地區尚未建立征信體系,逃廢債現象嚴重,執法環境較差,信用環境建設落后。此外,擔保機制不健全,尚未建立起與企業融資、消費信貸相適應的貸款擔保機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信貸資金的有效投入。
4.農村金融產品與金融需求不對等。隨著城鄉一體化水平的提高,對金融服務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但就農村金融而言,目前農村金融機構開展的業務品種主要是傳統的存、貸、匯“老三樣”服務,服務現代農業發展的功能比較薄弱,難以滿足多元化的金融服務需求。
四、對策及建議
1.深化農村金融改革,不斷拓展農貸資金來源。針對當前涉農金融機構逐漸減少,且一些機構在支農上不作為,農貸資金來源單一的現狀,應加快推進農村金融改革,規范涉農金融行為,構建一個以農村信用社、農業發展銀行、農業銀行為主,其他金融機構為輔的農村金融體系,并根據各自的行業特性,按照農村經濟發展需求資金性質,自覺承擔起農貸投放責任,切實做到各負其責、各司其職,健全完善農村金融服務主體。
2.加強誠信建設,努力建設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以地方政府為主導,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共同打造地方信用品牌,建設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地方政府要帶頭改善金融生態環境,將信用體系建設納入對各級政府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加大對惡意逃廢債行為的打擊力度,規范社會信用,降低金融機構的經營成本和風險。金融機構應繼續健全內控制度與程序,完善防范風險機制。
3.創新多樣化的金融方式和手段,探索金融支持有效途徑。一是要提高農村金融的科技化、電子化、信息化水平,加強農村金融的硬件配置;二是增加業務品種,大力發展農戶、企業聯保以及企業、合作社、農戶間多種組合形式的多元聯保貸款以及訂單、股權、倉單、提單、收費權或收益權等權利質押貸款,拓展代收水電費、電話費、保險費等中間業務,滿足農村地區多樣化的金融服務需求;三是努力創新金融支農衍生產品。推出農業保險、農業信貸保險、農產品期貨、期權等金融支農衍生產品,有效分散規避各類農業生產風險和農業信貸風險。
4.建立農貸收益和風險補償機制。一是要繼續深化利率市場改革,推行農村金融市場利率市場化,以實現農村金融風險與收益的對等。二是發揮財政資金的撬動作用,采取農業貸款實行財政貼息政策。三是對涉農貸款業務給予稅收優惠,激勵農村資金回流。
作者:鄒淑華 單位:撫州農村商業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