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教育相關
1999年11月,國務院批準的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計劃》中,首次正式提出“開展社區教育實驗工作”,之后,社區教育工作發展迅速,社區教育事業得到了各級黨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普遍關注和認可。黨的十六大、十七大明確提出了“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重要方針,這是教育服務和諧社會建設的一項基礎性工作,而發展社區教育則成為建設學習型社會的主要方式之一。2010年7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正式頒布,其中明確提出要“廣泛開展城鄉社區教育,加快各類學習型組織建設,基本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同時要“構建靈活開放的終身教育體系。發展和規范教育培訓服務,統籌擴大繼續教育資源。
鼓勵學校、科研院所、企業等相關組織開展繼續教育。加強城鄉社區教育機構和網絡建設,開發社區教育資源”。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均在各自的教育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地提出要大力發展社區教育,探索符合各地實際的社區教育建設和運作模式。在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的背景下,我國社區教育在各方大力推動下快速發展。教育部于2009年8月公布了調整后的《全國社區教育實驗區名單》,共94個城區級行政單位獲得此稱號,基本集中在沿海及大中城市的城區,基于普遍性、代表性和成熟度的考慮,本文針對城市社區教育資源問題進行研討,農村社區教育情況未作進一步分析。社區教育資源建設是開展社區教育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經過對該問題的初步研究和分析,筆者發現社區教育資源建設嚴重滯后于社區教育發展的整體需求,成為制約社區教育發展的關鍵問題之一。如何更好地開發、整合、建設好社區教育資源,是亟待研究及解決的問題。
一、社區教育相關理念
“社區”(Community)是社會學中的一個較為通用范疇,最早由德國社會學家斐迪南•騰尼斯(Ftonnies)在1887年發表的《CommunityandSo-cies》一書中提出,20世紀30年代社會學家費孝通第一次將Community翻譯為“社區”。社區的概念目前國內外尚無統一的定義,但至少應該把握以下內容:社區不等同于社會組織或社團組織,它是一個具有特定地域要求的,具有相對完整和獨立意義的社會單位;社區不等同于社會,與社會相比,社區內部的社會關系更直接、更密切。所謂社區,其實強調的是人群、地域和相對直接、密切的社會關系。“社區教育”(CommunityEducation)一詞最早源于20世紀初美國的杜威(Deway,1915)的“學校是社會的基礎”思想。此概念在國際上正式和廣泛運用是在二次大戰結束之后,而后經曼雷(F.L.Manley)、莫托(C.C.Mott)實驗,使社區教育的內涵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完善,被世界各國普遍接受,成為現代國際教育的普遍趨勢。
美國社區教育協會認為:社區教育是一種教育哲學理念,它建立在社區學校的基礎之上,致力于為每一個社區成員(包括個人、學校、工商界、公眾和私人組織)創造機會,滿足每一個成員的多種需要。我國教育部的定義為:社區教育是在一定地域范圍內,充分利用各類教育資源,旨在提高社區全體成員整體素質和生活質量,促進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教育活動。可見,無論概念如何定義,社區教育均具有全民化、全面化、全程化、區域性等明顯特征,從而區別于其他教育形式。“社區教育資源”(CommunityEducationRe-source)是實施社區教育實踐所需要教育資源的統稱,是指一切可供社區教育活動利用,能夠提供發起、支持、承載、服務等功能的所有資源。
筆者認為,從其屬性范疇來劃分,基本可以分為兩類:客觀社區教育資源和主觀社區教育資源,既顯性的物質化教育資源和隱性的非物質化教育資源。客觀社區教育資源包括如社區內的各級各類學校、培訓機構、圖書館、醫院、宣傳欄等各類場所以及它們所能提供的各種學習資源和培訓教程,是實實在在教育受眾(社區居民)能夠看得見、摸得著、學得會的資源;主觀社區教育資源包括上級政策扶持、制度建設、社區意識、社區歸屬感、良好的社區氛圍、社區互助等,這取決于政府及社區對社區教育的重視程度和社區自身文化的建設程度。
二、城市社區教育資源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分析
盡管各社區教育實驗區在教育資源建設方面取得一定成績,積累了不少有益的經驗,但同時也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和困難,究其原因,初步總結如下:
(一)因政策、制度缺失及投入有限造成社區
教育資源建設力度不夠社區教育在我國是一種新興的教育方式,它本質上不同于傳統學歷教育,甚至與繼續教育、遠程教育也有諸多不同,雖然發展迅速,但是仍處于“探索階段”,遠未形成規模。因此,政府及相關部門配套的政策、法規、制度的制定對于扶持社區教育發展至關重要,而恰恰目前此類政策、法規、制度存在缺失。政策缺失導致對社區教育資源建設的資金投入嚴重不足。教育部頒布的《社區教育示范區評估標準(試行)》中明確規定:“保障社區教育經費的投入。區(縣、市)財政按常住人口每年人均不低于2元標準設立社區教育專項培訓經費,并落實到位。”但實際上全國范圍內能達到該標準要求的城區不多。制度及經費的制約是目前社區教育資源建設乏力的根本性原因。
(二)因資源整合意識滯后造成社區教育資源
建設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社區教育資源囊括的內容非常豐富,職業技能培訓、居民健康教育、學生課外輔導、繼續教育甚至學歷教育的資源都可以納入社區教育資源范疇,因此建設好教學資源不可能僅由某個機構或單位獨立完成。由于在進行社區教育活動中各單位對資源整合的意識淡薄甚至滯后,各自為政,資源信息未通有無,缺乏統籌規劃,造成資源建設出現無序性和無針對性。居民學員難以完整地對于某個領域或專業進行系統學習,即使找到了相關教學資源,也因其針對性不強或質量平平而喪失學習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