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道德與法律教育課程的流于形式與觀念轉變
對于大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一定要得到重視,達到知與行的統一。態度的不重視源于觀念的不重視。因此要改變教育觀念,將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結合起來。教育應該是一個完整的過程,法律教育與道德教育的有機結合,是對大學生行為規范的完整的教育,是促進人與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的基礎。二者結合可以優勢互補,實現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的目標。當然,二者的結合并不是簡單地疊加,而是正如二者的關系一樣,相互滲透,相互作用。
即將道德教育法律化和法律教育道德化,這樣才能符合育人目標,是社會進步的必然要求。簡單來說,這種結合的是德與法并重的教育,是促使大學生精神道德和法律意識平衡發展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體現國家、社會對學生在思想政治上的要求;另一方面,要把握學生的興奮點,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來選擇教育的內容,尋找學生關心的問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針對性和吸引力。因此,在課程安排上,除了專門的課程外,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應該融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可以通過校園文化潛移默化的對大學生進行影響,在實踐活動中實現道德與法律教育的目標。
二、高校道德和法律教育的分離與有機結合
對大學生進行的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出現了分離的現象,出現截然相反的兩種傾向。一方面,由于受到我國一些傳統思想,例如儒家重德輕法思想的影響,致使長期以來我們沒有把法律作為調控社會主要手段。反映到高校的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上,就出現了主張道德教育而輕視法律教育的傾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片面主張對大學生進行道德教育,致使法律教育的育人功能被削弱。另一方面,受到西方法律思想的影響,過分注重法律教育,而忽視道德教育。例如某些學校為方便管理,制定嚴苛的規章制度。
雖然這是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基礎和前提,但如果在高校學生管理中單純依靠這種管理的懲罰效力,極易激化矛盾,造成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學生之間的隔閡與對立。任何一種方式都不是萬能的,法律教育和道德教育亦是如此,只依靠其中一方面對當代大學生進行教育都不能達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程是對大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的的課程,它在闡述道德和法律規范的同時,將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有機的融合在一起。增強社會主義法制觀念和提高社會主義道德覺悟,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因此,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不僅僅局限于有限的課堂之上,可以擴大范圍,將此門課程加以實踐,融入到學生的生活中去,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全面提高。
三、對高校道德和法律教育的社會沖擊與正確引導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大學生可以通過多種途徑接觸到各種信息。其中一些不良的社會現象就對高校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產生沖擊。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發生一些不良現象通過新聞報道出現在大學生的生活中,影響其價值判斷,沖擊著高校的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例如社會中存在的一些凌駕于法律之上的權錢交易,熱心助人反被誣賴的道德滑坡現象等,對于一些處于迷惘階段的大學生造成道德意識和法律認識的誤解。轟動一時的藥家鑫案件就是一個例子,他認為交通事故中撞人不如撞死,擔心受害人會進行糾纏而將其殺死。這不僅僅是對于生命的褻瀆,也是道德評判標準和法律意識的失衡。大量不良信息沖擊著大學生的思想,造成對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的沖擊,影響了大學生的認識和行為。
因此高校需要增強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的作用,這通過教與學兩個方面發揮效果。教與學是雙主體的教育活動,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實際上是教育者和學生之間交流思想和感情的過程。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者,教師一定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樣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從根本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因此,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的主體既包括高校也包括高校學生。對高校來說,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師的思想道德及法律素質,建設一支專業性強素質過硬的教學隊伍。
教師不僅要關心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的思想和行為動態,也要注意言傳身教對于學生的教育作用。對于大學生來說,既要自覺學習國家的各項法律法規,積極做到知法守法,同時,也要努力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質,將法律精神和道德精神融合到日常行為中,達到知與行相統一。
作者:劉艷蕊 陳欣 單位:河北科技大學研究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