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個人理解,要培養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堅強的意志,較強的探究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等,需要兒時父母長輩的教育,在學校老師的言傳身教,課堂教學的潛移默化,以及平時對其紀律的約束,參加社會實踐的經歷。在中學階段,學生的個性已初步形成,我們要借助語文這個教學載體,進一步滲透,幫助學生形成健全、健康的人格。
一、培養學生懷有一顆感恩的心
學生懷有一顆感恩的心,對父母、家庭的付出將不再熟視無睹,對老師的教誨不再感到理所當然,以及對整個社會、國家的發展將不再漠不關心,對一切事情能夠進行換位思考,把自己融合在這個大家庭中,何嘗不是一種收獲、一種享受。在一些感人至深的名篇中,讓學生從中感受到父母、親人深深的愛。如: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胡適先生的《我的母親》,在學習這篇文章時,我要求學生默讀課文,自主合作探究:作者對母親(后母)懷著怎樣的感情?你是如何體會到的?“每天天剛亮時,我母親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從不知道她醒來坐了多久了。”“聽說眼翳可以用舌頭舔去,有一天夜里她把我叫醒,她真的用舌頭舔我的眼病。”學生讀到這里,我及時請學生進行討論,現在,想一想自己的母親有什么事最讓你難忘呢?我們對母親表達過愛嗎,我們如何表達感激之情呢?學生們積極發言,發表了自己的一些看法,說出了埋藏在自己心底的往事。是的,母親是平凡的,她每天所做的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就是這微不足道的點滴中滲透了無私的愛,我們應該用行動報答自己的父母。語文的作文寫作也是教育學生感恩很好的手段,在平時的寫作訓練中,我有意訓練學生寫《感恩父母》、《親情頌》、《友誼萬歲》等文題。讓學生有意識地描寫父母的無私,同學的情誼,老師的關愛,懂得他人給予自己的一份愛心,懂得關愛自己身邊的人,進而引導學生尊重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切好人,感恩這個社會賦予我們的一切。讓學生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對父母的“嘮叨”、付出,不再厭煩,不再熟視無睹;對老師的教誨不再當耳邊風;對朋友的關心不再“理所當然”。
二、培養學生持之以恒的學習態度
在介紹唐朝詩人李白的時候,我穿插了一個小故事:李白,小時候,很貪玩,不愛學習。他的父親為了讓他成才,就把他送到學堂去讀書,可是,那些經史、諸子百家的書學起來很困難,他更加不愿意學了,有時候還偷偷跑出去玩。一天,李白沒有上學,跑到一條小河邊去玩。忽然看見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婆婆蹲在小河邊的一塊磨石上旁,一下一下地磨一根鐵棍。李白好奇地問道:“老婆婆,您在干什么?”“我在磨針。”老婆婆一邊磨一邊回答。“磨針!用這么粗的鐵棍磨成細細的繡花針。這什么時候能磨成啊!”李白脫口而出。老婆婆抬起頭,停下手,親切地對李白說:“孩子,鐵棒雖粗,可擋不住我天天磨,滴水能穿石,難道鐵棒就不能磨成針嗎。”李白聽了老婆婆的話,很受感動。心想:“是呀,做事只要有恒心,不怕困難,天天堅持做,什么事都能做好。讀書不也是一樣嗎?”李白轉身跑回學堂。從此以后,他刻苦讀書,終于成為一名著名的詩人。有人還說:只要工夫深,鐵杵磨成針。我穿插這樣一個故事,主要是想告訴學生“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這個道理,在學習的道路上,會經歷無數的曲折、困難,我們要培養持之以恒的學習態度,擊破萬重浪,勇往直前。
三、培養學生具有堅韌不拔的意志
在學習、生活中常常會遇到一些困難,怎樣面對這些困難,克服這些困難,往往需要學生具有堅韌不拔的意志,百折不撓的精神。我在教學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笛福的《荒島余生》時,要求學生從這些問題入手:①魯濱孫在海上遇難,被拋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上,身陷絕境,魯濱孫找到了哪些活下去的理由?(在海難中,同船的11個人中,死了10個,就他一人活著,這是上帝對他的特別關照;特別是從擱淺的船上獲得了維持生活的大量必需品,這是上帝對他的格外恩賜。)②魯濱孫為什么要頑強地活下去?他是否值得這樣活著?(他說服自己頑強地活著,并打定主意在島上獨自生活一輩子,這需要巨大的勇氣。從這里可以看出魯濱孫十分珍惜生命,熱愛生活。他活著,也許并非為了什么,而僅僅因為自己是一條生命,既然是生命就應該善待它。況且他活得積極,活得主動,活出了人的尊嚴。)③魯濱孫在孤島上時間對他有什么用處?他為什么要計算時間?(魯濱孫記錄時間,是為了清楚地了解自己是怎么活著的,可能活多長時間。記錄時間,也表明了魯濱孫對生存下去充滿信心。)整節課,學生情緒激動,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還把自己從課外讀本知道的情節告訴大家。面對人生困境,魯濱孫的所作所為,顯示了一個硬漢子的堅毅性格和英雄本色。我們從中又學到了什么?“堅忍不拔,意志品質極為堅強,生存信念十分執著,務實肯干,勤于創造,珍惜生命,熱愛生活,活得積極,活得主動。活得像個人,活出人的尊嚴。”“我們要做一個永不向困難低頭的強者,一旦在挫折的磨礪中插上永不言輸,永不止步的翅膀,執著頑強地去追求、去奮斗、就能實現人生的飛越,迎接成功的輝煌。”說得多棒,我也深深受到感染,產生了無限的遐想……學習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的《愚公移山》,這是一則融知識性、趣味性、思辨性、教育性于一體的寓言故事。在教學過程中,借助于詞典和課本的注解,逐字逐句讀懂課文,通過愚公移山的成功,學習愚公的精神品質,說明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不懈奮斗的道理。讓學生明確愚公精神的實質就是排除千難萬險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決心和毅力,激發學生勇敢面對困難,挑戰自我。讓我們從愚公手里接過精神火把,點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求我們的夢想。諸如此類的文章,可以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意志,在學習中不斷完善自我。
四、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我經常教育學生,“無論什么事,都要用積極樂觀的方式對待,保持開闊的心境;既然已發生,我們就要從容對待,戰勝困難。”這是我的兩句口頭禪。我在上課的時候,時常要求學生面帶笑容,開心地上完每一節課,在生活上,以積極的態度,笑看人生。朱自清先生的《春》帶給了我們無限的生命力,我帶領學生在《春》的世界遨游:地上是一片片嫩綠的草地,田野上是一棵棵盛開的桃樹、杏樹、梨樹;在如火如荼的花園中,飛舞著成群的蝴蝶、蜜蜂;在晴朗溫馨的空中,吹拂著和暖的楊柳風;在彌漫著土香、草香、花香的氣息中,各種鳥兒動聽的樂曲伴奏著,還有牧童嘹亮、悠揚的笛聲;在細密、綿綿的春雨中,撐著傘的行人正慢慢行走,地里的農民正辛勤勞作……在一幅幅詩化的春景中,作者卸下一切重負,想在草地上“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要動用自己的視覺、嗅覺、聽覺和豐富的想象,享受大自然的美好與愛撫;愿像雨中勞動者一樣,為更美的春天貢獻自己的力量。美好自然帶給人是生命的活力和激情,因此,春天的人們“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兒去”,因為“一年之計在于春”,每個人都要在欣欣向榮的春天里,勤奮勞作,播種“希望”。讓學生感受作者對美的追求,對光明的向往,感受作者熱愛生活、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在教學過程中,我還穿插中國發生的大事、時事對學生進行教育,更讓學生能夠親身體會,與所學內容結合一起,有效地達到感情升華。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級強震猝然襲來,大地顫抖,山河移位,滿目瘡痍,生離死別……西南處,國有殤。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范圍最大的一次地震”。觸目驚心的字眼,每一位中國人的心在滴血,但整個中華民族不會被困難壓倒,萬眾一心投入到抗災、救災的行動中去,也涌現了無數感人的事跡,這是一個活生生的教材。地震中15歲的英雄:“我把她藏在我的肚子下面。”“我使勁掐他,我們還一起唱《團結就是力量》。”甯加馳說。甯加馳,都江堰聚源中學初三(2)班的學生,15歲。12日汶川大地震中,甯加馳被掩埋在坍塌的教學樓廢墟里,埋在他身邊的還有一男一女兩位同學……地震后,甯加馳被掩埋,雙膝跪在地上,左手被死死地壓著,頭也不知道被什么東西緊緊壓住,無法呼吸。出于求生的本能,甯加馳不停地扭動脖子,左臉擦破一塊皮以后,他終于將頭側了過來,鼻子可以自由呼吸空氣了。還來不及平靜一下,一個驚恐的聲音從甯加馳右邊傳來。“甯加馳,救救我。”說話的是甯加馳的同學曾婧。“那你到我肚皮底下來嘛。”想不出更好的辦法,甯加馳伸出能活動的右手,幫助曾婧一點一點移動過來,躺在自己蜷起的膝蓋和肚子之間的空隙里。剛被掩埋時,甯加馳的頭靠在一個男同學的屁股上,這個男同學就是祝祥。其身體的上半部分被壓住,動彈不得,但是還能和甯加馳說話。為了麻醉身體的疼痛和心里的恐懼,甯加馳和祝祥開始有一句沒一句地聊起來。聊著聊著,祝祥逐漸迷糊起來,聲音越來越低,最后竟毫無聲息了。甯加馳趕緊掐了祝祥一把,祝祥有點反應了。最后,三人逃脫了死神的魔掌,成功獲救。
正是心中有著要生存的信念,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伴隨著他們戰勝困難,獲得重生。全班學生無不受震撼,也紛紛發表感言,表示要好好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積極向上。在學習生活上,我時常要求學生養成好的生活習慣,好的學習習慣,好的習慣終身受益。具有健康、健全的人格,在以后的人生中能夠擊破萬重浪,排除萬難勇往直前。我們應堅信,只要自己能夠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則在學習的領域也有取得成功的一席之地。理論家蔚偉說過:人格是人的社會自我的外在表現,是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成熟起來的思考方式和行為方式的總和。人格包含了人的六個方面的行為特質:智能的特質、意志的特質、感情的特質、應付環境的特質、感受社會影響的特質、品格的特質。健全人格應當是這六種物質的完滿統一。這是我們教育應追求的目標。我會朝著這個目標,在以后的教學中,繼續努力,把學生培養成具有健全人格,知識豐富的新一代接班人。
作者:許育東 單位:汕頭市澄海區蓮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