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角色朗讀,喚起熱情,激發感情
文章不是無情物,枝枝葉葉總關情。課文越好,思想感情越強烈、越真摯。要想有效的領會課文的思想情感內涵,必須借助朗讀體味,揣摩其內在意蘊,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熏陶和感染,達到先聲奪人,以情感人的效果。教師的朗讀應生動形象,具有激發性和感染力。如進行《春》的朗讀教學時,教師要運用舒緩、欣喜的語調,再現出堅韌的春草、溫柔的春風、濕潤的春雨、艷麗的春花等形象,使學生既感受到生機盎然美好的春光,又充滿奮發向上的情懷。在講授《荷塘月色》時,宜采用低沉、緩慢的朗讀,渲染出一種不滿黑暗現實卻又無法超脫的苦悶、彷徨之情。這樣就能準確地把課文中的“淡淡哀愁”傳送給學生,使學生更能準確地理解課文。
二、寓情于教,挖掘內涵,陶冶情感
這里的“教”是語文課的教材。語文教材豐富多彩,有情景交融的詩歌,有詩情畫意的散文,有引人入勝的小說……無一不是蘊含著濃郁的情感色彩,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文學作品的教學,是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最能觸及人的靈魂和最具魅力的內容。不僅能獲取知識、提高語文能力,而且能熏陶情感、提升人文精神,是為童年的精神世界奠基的工程。教師應該認真鉆研教材,領會德育美育滲透的目標,引導學生挖掘課文中極富感情的內容,引導學生歷經分析、理解、品味、鑒賞的思維過程,感染他們的心靈,陶冶他們的性情,叩開他們的情感之門。
具體教學中,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情境(如圖畫、音樂、幻燈、電影、錄象等),通過氛圍的渲染,情境的體驗,來實現師生心靈的溝通,陶冶學生的情感。如在教學《背影》時,可以引導學生從“背影”和“淚水”這兩個意象中逐漸深入地體會父子之間的綿綿深情,感悟無窮的藝術情味。從課文的寫作背景及對“父親”的幾次背影描寫中不難營造一種“凄楚感傷”的氣氛,并使這種氣氛彌漫到整個課堂之中,深入到學生內心深處,讓教師與學生、作者與“父親”的情感“熔”于一體,產生共鳴,學生的情感也自然而然進入課文情境之中,心靈受到震動,理解了“可憐天下父母心”的深刻含義,收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在新形勢下,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會遇到諸多煩惱和困惑,迫切需要生命教育予以引導,幫助他們正確處理“生命與自我、生命與他人、生命與社會、生命與自然”的關系,以形成健康的心靈。而莫懷戚的《散步》正好就是這么一曲生命的頌歌,教師要引導學生好好體會。
三、提高修養,撥動“情”弦,以情傳情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以其獨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學生,會使學生受益匪淺。因為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教師的行為、活動對培養學生健全人格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語文教師尤其如此。語文老師要有一點真性情。杜甫說“:由來意氣合,直取性情真。”矯情,做作,市儈,虛偽,俗氣,都是性情的天敵。太世俗,是做不好語文老師的。1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一定要先做到。教師要用自身的行為,用人格力量來教育和感染學生。“情商是決定人生成功與否的關鍵”,這是時下非常流行的一句話。列寧也說:“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根“情”弦,每一篇文章都有某種“情”音,積極的情感是照亮學生全面發展的光源,而語文是充滿情感的沃土。語文教學呼喚著情感,作為語文教學工作者,我們應該把這種情感傳達給每一個學生。只有師生心心相印,情感相融,才能真正感受到語文的魅力,陶冶情操。
作者:吳小蘭 單位:昆山市正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