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養成教育論文
一、養成教育的價值意義
1、養成教育是孩子終身發展的基礎根據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可以看出小學生的身心發展還不完善,自我意識不成熟,道德認識和評判情緒化。無論是認知方面還是情意、社會性方面,都具有較大的可塑性。所以這個階段是兒童接受教育的關鍵期,是一個黃金時期。西漢時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賈誼就曾經認為,如果在兒童幼年時期施教的話,“心未濫而先諭教,則化易成也。”
2、養成教育是提高德育實效性的重要途徑2004年中共中央頒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是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提出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任務等。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就目前學校教育的實際看,重智育,重分數,輕德育的現象一直存在,我們常常看到的一個尷尬事實是:我們的大學教育居然還要對學生進行相當程度的行為習慣教育和基本的道德教育,為中、小學,甚至幼兒園補課,國家富強從來就不只是經濟上的崛起,公民道德素質、國家精神更是不可或缺的力量,而這些好的品質和道德必須從小培養。著名教育專家,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陶西平說:“養成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環節,是改進德育的重要方面。”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是他們道德養成的重要基礎。養成教育是將道德理論細化為點滴生活習慣,從淺入深,從表面到本質,潛移默化提高小學生道德水平。
3、養成教育是落實素質教育的重要體現素質教育與養成教育有著密切的關系。素質教育的成效可以通過人的文明行為習慣表現出來,養成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基本體現。素質教育和養成教育在內容上有廣泛的相容性和相近性,養成教育根據小學生與生俱來的天賦“因材施教”,通過有效方法達到提升小學生整體素質的目的,實施養成教育是全面落實素質教育的基本體現和關鍵所在。
二、養成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1、養成教育過分強調知識的傳授,忽視實踐與情感當前我國存在著把養成教育看作是知識的傳授與規則的教化,將社會道德規范的知識作為促進人的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簡單地套用知識教學的模式,把養成限制在認知之內,對小學生進行知識灌輸,無視小學生自身的情感與感受,忽視小學生自身的成長的需求以及自身所具有的潛能,把小學生當做接受的機器,把“知道”視同“發展”,使道德與生活割裂開來,缺乏生動的生活體驗,知行脫節,使得現實養成教育缺乏生命力。養成教育因此失去它的功效。
2、重智育輕全面發展的教育觀念對養成教育造成影響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一個愛勞動、尊師長、團結同學、樂于助人的孩子已經不能夠讓父母和老師感到欣慰滿足,取而代之的是能考取名牌大學,這是學生的自身價值和人格尊嚴之所在。孩子的成長應該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智育成長,教育應著眼于小學生的全面發展,養成教育是作為一種培養人、塑造人、轉化人、發展人、完善人的社會性教育活動,肩負著關注人的自身發展,解讀人生終極意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終極使命。
3、養成教育方式方法存在偏差,忽視了“以人為本”當前大部分學校的養成教育僅僅停留在說教和紀律約束的層面上,養成教育過分強調制度和他律的作用,忽視自律意識的培養,在教育內容、目標、方式方法上均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強制性。這種過分強調說教,扼殺了學生主體性和自我教育的發揮。甚至使他們出現心理疾病。近幾年來出現的校園血案、未成年人自殺等慘痛教訓,更是要我們認真汲取。錯誤的教育方式最終歪曲了養成教育的真實面貌和實質意義。
三、養成教育實施策略
1、為孩子的成長創設良好的環境孟母擇鄰,得以讓孟子博學多才;岳母刺字,得以讓岳飛精忠報國。由此可見,環境對于人的影響是不容勿視的。
①學校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首先是學校要有規范的管理制度。對學生日常的行為應該怎樣做,做出具體、詳細規定,使教學管理規范化,使學生行為規范有章可循。同時應職責明確,定期評比檢查,落實到位。其次,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A.讓校園的每一塊墻壁都成為育人的陣地,讓校園的每一個角落都成為育人的場所。如在校園的墻壁上貼上標語“校園是我家,清潔靠大家”、“靜我校園,不追逐打鬧”等。
B.綠化、凈化、美化校園。優美的校園環境,具有陶冶學生身心、熏陶學生行為的作用,增強校園的育人魅力。所以學校應注重綠化建設,多些花草樹木,既可使校園空氣清新,又能愉悅身心。
C.校園內的國旗、校訓、名人畫像、名言警句、領導題詞時時刻刻鞭策學生熱愛祖國,遵紀守法,發奮讀書。這些方方面面無形中營造了濃厚的育人氛圍,對小學生的養成教育起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②家庭創設良好的成長環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生活環境,它是兒童掌握母語,養成一定的生活習慣,自然養成親情之愛,從而奠定人格和個體社會化基礎的最初場所。家庭的經濟狀況、社會關系、家長的職業、對孩子的教養方式、家庭的氣氛都對兒童的早期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
③社會形成文明的制度環境。社會是學生活動的廣闊天地,形形色色的社會現象都是一部部逼真的活教材,這對幼稚天真的學生影響之大是難以形容的。學校應當與有關部門以及社區廣泛聯系,多方合作,清理文化市場中的污垢,凈化社會空氣,并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育人場所”,使學生在學校、家庭和社會上始終處于良好的環境中。
2、發揮榜樣在兒童成長中的重要作用
對兒童的教育中,幫助其樹立正確的榜樣是非常必要的。為了孩子在成長的路上勇往直前而不至于迷路,父母或教育者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①父母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作為家長一定要切實肩負起教育孩子的作用,多學一些心理學、教育學知識,崇尚高尚的精神情趣、營造和諧的家庭關系、表現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布置干凈整潔的家庭環境。時時處處起表率作用,以良好的行為習慣熏陶教育孩子。
②班主任是孩子效仿的對象。孔子是中國第一個提出教師要做到身教重于言教的人,他認為教師應是學生的榜樣,要用自己的人格去影響、教育學生,發揮教師的表率作用。作為班主任老師,要正確認識自己的角色定位,以身作則。教師是兒童心目中的“權威”,尤其成為低年級小學生模仿的對象。因此,教師必須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注意身教言傳,“以德育德、以才培才、以趣激趣、以情動情、以意煉意、以性養性、以行導行”。
③親近同齡孩子中的優秀者。榜樣是無聲的力量,是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典范,是行為規范化的模式。所以讓孩子多與同齡孩子中的優秀者學習相處,多給孩子樹立身邊的榜樣,挖掘每個孩子身上的優點,及時樹立典型,孩子們都有爭強好勝的心理,就會不由自主的以他們為標準要求自己,長時間的相處使孩子們不自覺地被優秀孩子的好習慣所影響,好品行所感染,久而久之,也被間接地塑造成優秀或者接近優秀的孩子。
3、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從教育目標來看,教育不僅是授受知識、開啟智慧,更要點化和潤澤生命。學校層面的價值觀引領是實施養成教育的思想基礎。學校教育不要一味地強調紀律和約束,一味地表揚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學校應運用及時鼓勵,適時獎懲的方法從小樹立孩子正確的價值觀。這些價值觀的有形與無形的傳遞,會對學生的品格產生重大影響,塑造出不可磨滅的崇高的靈魂和思想,表現在行動上就體現為高素質的國民。
4、滲透心理輔導,啟發自律自省對小學生的養成教育不能僅僅停留在行為層面上,應該把心理輔導與行為養成有機結合。針對學生心理活動狀態,積極進行心理輔導。在了解學生心理活動狀態后,教師注重因材施教,從心理角度出發引導學生正確渲泄、正確認識和把握自己。也可以建立心理咨詢室,開展心理輔導講座。通過心理輔導活動,有效地改善行為養成教育的方式、方法,使之更具有人性魅力。
5、創設生活課堂,強化情景體驗情感體驗在內化行為規范中起著動力中介作用,因此,課堂上我們注重增加具有生活氣息的情境,學生從中產生情感體驗,產生強烈的心靈震撼,自覺地調整道德認識及行為。情感體驗是借助小學生容易體驗到的事件或場面,讓學生體驗,從而強化正確的需要,否定錯誤的要求的方法。此法最顯著的特點是具有較強的情景性和感染性。例如:在學校開展的活動中,通過看書、講故事、看影片等活動,讓學生在情景中受教育,并且在他們幼小的內心深處引起強烈的震撼,這樣的教育比任何空洞的說教都要富有成效。總之,從外部激勵向自我約束推進,然后由自我約束向自覺地行為習慣推進,再由行為習慣向道德素質的形成推進,這樣一步步推進,教育不斷地內化,層次不斷地提高,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才會真正的形成。
作者:陳士利 單位:壽縣壽春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