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平面設計論文
一、書畫構圖的自由和簡約效用
與色彩不同,平面設計的構圖并不完全遵循西方繪畫只關注畫面美學價值的構圖法則,而是注重視覺傳達的效果,以信息傳達為基礎,解決形象與空間的關系,創造美的形式。而中國書畫的構圖就是“經營位置”,它不受空間、時間的限制,不受焦點透視的約束,隨意排列的畫面物體只為傳達作者的主觀情趣,“以形寫神”,“秒在似與不似之間”。盡管傳達的內容不同,但就對外“傳達”這一目的而言,平面設計與中國書畫有著近似想通的理念。因此,平面設計和中國書畫的構圖特點相互結合可謂合情合理。基于這樣的結合,書畫元素在平面設計中的構圖最為常見的特點是自由靈活和簡約。自由靈活并不等同于散亂無章,而是變化豐富,大小錯落,疏密有致并整體協調,而在實際創作中,需要注意的是避免形象之間的距離相等。比如在以“Foodisthefirstindispensableneedofhumanbeing”為主題的海報設計中,遍布了繪制著各種花卉、鳥獸等工筆畫的白色陶瓷盤,俯視角度的圓形瓷盤大小不一,邊緣形態各異,瓷盤間穿插了由淡藍和淺橄欖綠組成的花紋,有的浮于瓷盤上,有的印于瓷盤下,看似凌亂的設計營造出了旋轉的感覺,而“凌亂”中那只繪上紅色百草與禽鳥的瓷盤躍然成為了畫面的視覺中心,上面放置的一雙紅色筷子成功打破了作品中的圓形意象,強化了作品“以食為天”的思想。簡潔指的是構圖的簡略,形象的簡捷和豐富的寓意傳達。中國書畫對簡約美的形容常用“以一當十”“無畫處皆成妙境”“辭少意多”作總結,而現代審美中十分推崇的簡約風格與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書畫元素在平面設計中的簡約構圖就是以較少的要素巧妙地表達較多的信息。
呂敬人曾為《朱熹榜書千字文》設計的封面就是這種“簡約”的極好詮釋:設計采用以多勝少的表現手法,用書法寫文字構成中最基本的偏旁部首,在有限的空間中展示了朱熹書法的精髓,圖形單純,構圖合理,并且令人印象深刻。類似的設計還有很多,數筆勾勒出的形象置于白色的背景上,就足以提供多種理解和想象的空間。自由靈活或簡約的特點并不總是獨立存在,也有很多平面設計作品是兩者交匯的產物:用四濺的墨汁看似不經意地構成簡單的主題,這樣的設計可以兼具分散和凝聚,表達手法也簡易通俗。當然,書畫元素在平面設計中的構圖特點肯定不止如此,但是,不論何種構圖形式,都是運用書畫的特征在平面設計的廣闊空間里顯示高雅的藝術品位和人文情懷。
二、書畫的信息傳達效用
平面設計的最終目的是傳達信息,由于平面設計是一種介于純粹的繪畫和應用設計之間的藝術表達形式,因此,它展現著具有濃縮性、自然性和象征性的文化意蘊,讓受眾在有限的時空條件下感受到作品的視覺沖擊力,從而滿足信息傳播的需要。中國的古代藝術好追求“力象”,即有力的形象:中國畫“六法”中的“氣韻生動”,鼓動洋溢著鮮活的生命,是國畫創作的最高標準;線條是書法的靈魂,講究力量感的表現。將中國書畫作為元素運用到平面設計中,能夠充分影響平面設計所傳達的信息內涵,使設計作品充滿積極向上的擴張感和勃發的力量感。觀者往往容易忽略這類設計的市場價值,反而被書畫創造的力量美所吸引,沉浸在一個生機盎然的自由世界中,開始無限聯想和想象。
平面設計大師靳埭強曾設計了一張“祝賀設計博物館‘誕生’”的海報,以非常簡單的形象呈現出“誕生”這一核心思想。作品的色調是最為普通的黑白水墨,畫面中一塊具象的黑色石塊長出了一只墨色的嫩芽,嫩芽以國畫渲染的手法繪制,水墨產生的滲透感充實了畫面的藝術效果,而石頭的堅硬與幼苗的柔軟形成了鮮明對比,令人感受到生命拔地而起的頑強。靳埭強設計的另一幅含有石頭和水墨元素的設計是有“香港造型藝術八八”字樣的海報,這張海報里的石頭被置于畫面的正上方,下方一條粗長的水墨線條直直向設計的邊框延伸,似乎意猶未盡。整個設計像是倒置的驚嘆號,又像一個站立著的抽象人體,對生命的無限感嘆都融進了這個近似符號的形象中,有種欲破紙而出的靈韻感。
可以說,善于運用書畫元素的靳埭強,其設計創作在符合設計主題的同時,大都抒寫著自然與人同享生命的愉悅,將傳統與現代的個性和共性整合成氣貫長虹的優美印記,以書畫于平面設計中傳遞民族魂魄的力量,以綜合的理念、世界的語言接軌傳統文化的開拓創新。現代平面設計中,書畫已不僅僅是設計語言中的象征符號,更是中國優秀文化的重要載體。它通過平面設計向世界傳達了中國的藝術思想,也從新的角度開辟了平面設計的藝術實踐渠道,完善了中國平面設計的審美性和實用性。總之,中國書畫元素運用到平面設計中,實際是對源自西方的平面設計藝術的本土化創新,不論是色彩、構圖還是信息傳達,平面設計都不可避免地被渲染上了書畫藝術的風格。這樣的中國平面設計相較于極具國際時尚設計語言的西方設計,更注重從書畫文化中尋找不同于其他民族的藝術風采和思維優勢,以創造獨屬中國的視覺藝術。伴隨著全球經濟的一體化,設計也步入了全球一體化的行列,研究中國書畫元素在平面設計中的效用,有助于我們更為深入地探討國際化與民族性的關系,更好地傳承中國哲學與審美精神并使之“面向世界”。
作者:宋海帆 單位:四川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