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駕馭教學進程的能力,對案例教學效果有重要影響。案例教學,就是在講透基本理論、基本知識的基礎上,從一個或者若干個基本事例出發(fā),通過討論、分析、表達等活動,讓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積極思考,主動探索,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1]20世紀初,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管理課程的教學中最先采用了案例教學法;20世紀80年代,這種教學方法被引入我國,并在經濟、管理、法律、醫(yī)學等實踐性和應用性較強的學科中得以廣泛應用[2]。從這個案例教學法的定義我們可以看出,進行案例教學,教師的課堂組織能力非常重要。但是,在筆者的調查中,情況卻很不樂觀。調查問卷顯示,認為在案例教學中學生參與度一般和很低的比例超過了60%;超過90%的學生認為,課堂氣氛影響到自己是否能投入到教學過程中去。在案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能抓住學生學習的脈絡,調動起學生的興趣,合理地引導課堂氣氛,讓學生有親身參與感。同時,教師還應對內容進行引導,防止跑題等現(xiàn)象發(fā)生從而影響教學效果,這些都考驗一名教師的課堂駕馭能力。高校教學側重的是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而不是灌輸。因此,教師還要善于引導學生的思維,在教學中指引學生去發(fā)現(xiàn)問題、認識問題、解決問題,通過這個過程讓學生把知識變成“自己的”。
任課教師的知識結構,也對案例教學的深度和廣度產生影響。在本課題組關于任課教師知識結構的調查中,認為教師應該具備跨學科跨專業(yè)知識的占到25.4%,而認為教師應該具備實踐知識的更是達到31.4%。經濟法雖然是一門法律學科,但是和其他經濟課程和管理類課程存在許多交叉,例如公司法、企業(yè)法、宏觀調控、金融法規(guī)、財會法規(guī)等,不僅僅涉及法律條文,這些專業(yè)的知識也占了重要比重。教師在講授這些課程的時候,如果對管理、金融、財會甚至國家宏觀經濟政策不了解的話,那僅僅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就很難把這些法規(guī)的立法背景、主要作用向學生講授清楚。于是課程變成了對條文照本宣科,學生聽得枯燥,教師講授也沒有激情,缺乏互動的課程自然缺少吸引力。針對上述調查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我們發(fā)現(xiàn),案例教學有利于提高教師的專業(yè)素質和業(yè)務水平,起到教學相長的作用[3];但與此同時,也對教師的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也正因如此,提高經濟法任課教師素質成為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而且,這里所指的素質,并非是僅僅理論水平方面的要求,而是一種綜合素質的體現(xiàn),并不是通過理論進修和學歷提升就能解決的問題。為此,筆者在此提出以下的應對策略。
一、提高課前準備能力,精心備課,選擇適合的案例
案例的選擇,既要考慮工作任務,也要考慮到學生的興趣與理解能力,并與教學內容相結合[4]。案例選擇首先應當具備真實性和時效性,應選擇社會上具有轟動性的熱點問題。這樣的案例,社會關注度較高,學生也有很大的興趣,能極大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例如:講產品質量法時,可以選擇新西蘭恒天然公司的進口奶粉存在有毒物質事件;“銀行錢荒”的新聞,可以用在金融法規(guī)和銀行法規(guī)的課程中;劉曉慶稅案則是稅法教學的好材料。諸如此類的案例,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當然,這也要求任課教師平時要做一個有心人,現(xiàn)在的電視、報紙、網絡都有很多法制類欄目,經常介紹最新最熱的案件,而這些都是搜集案例的好渠道。任課教師應積極關注社會的熱點問題,搜集資料。其次,應選擇具有典型性的案例。典型性是指所選擇的案例能集中反映同類法律問題的共同本質,能夠深刻地說明問題。典型的案例不僅能很好地解析教材的知識點,而且還能深入教材的內容,使理論知識具體化,增強學生對經濟法知識的感性認識[5]。最后,應選擇具有實踐性的案例,案例應當和學生所學專業(yè)相聯(lián)系。通過案例教學,能對學生將來的職業(yè)生涯有指導作用,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選擇案例,本身對教師也是一個把理論應用于實踐的過程,可以提高教師自身的理論水平,起到教學相長的作用。
二、加強教學業(yè)務學習,積極鉆研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的藝術
不同于傳統(tǒng)的“滿堂灌”,案例教學是一種互動式的教學方法。本課題的調查發(fā)現(xiàn),課堂教學效果不佳,很大的原因在于教師組織教學不力。在此,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不可忽視的,那就是,高職高專院校的經濟法任課教師,大多都是法律專業(yè),而不是正規(guī)的師范專業(yè)出身,且年輕教師居多。畢業(yè)于高校法律專業(yè)的他們,理論功底扎實,但是因為不是師范專業(yè)出身,對于教育教學法接觸不多,在教學組織方面和正規(guī)師范專業(yè)的教師有差距。同時,高職高專的學生,本來高考分數(shù)就比較低,基礎比較差,而且沒有接受過法律課程的基礎教育,他們并沒有形成法律思維。法律專業(yè)的學生,學習了邏輯、法理等基礎課程,已經形成了分析問題歸屬——尋找相應條文——解決法律問題的固定思維模式。而財經類的學生并沒有接觸相關課程,看到案例根本不知從何入手。一方面是教師缺乏正規(guī)師范教育,存在教育教學法的缺陷;一方面是學生基礎差,理解能力不足。由此造成經濟法教學呆板,課堂死氣沉沉。由于學生基礎的問題,不能一下子解決,因此,提升任課教師的教學水平就是唯一的出路了。對此,一是要求任課教師平時要多鉆研教學方法,必要時可向其他師范類專業(yè)的教師請教。雖然專業(yè)內容不同,但教學都是觸類旁通的。尤其是一些經驗豐富的老教師,他們的教學經驗有著重要的借鑒作用。二是對院校提出的要求,對此類沒有經過正規(guī)師范教育的任課教師,應經常組織業(yè)務培訓學習,通過組織教學競賽、匯報課等形式,對他們進行督促和指點,有條件的可以組織教師進行師范教育培訓和訪問學習,以期提高他們的教學水平。
三、夯實理論基礎的同時,豐富自身的知識結構
作為經濟類專業(yè)的基礎課,經濟法不僅僅是一門法律學科,也是和經濟聯(lián)系非常緊密的一門交叉學科。教師應加強自身課外知識的學習,尤其是與教學有關的經濟學科內容的學習。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種法制經濟。經濟法的制定,和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是息息相關的;經濟法制定的目的,就是為了規(guī)范市場經濟行為,因此,教師應加強對市場經濟理論的學習。在經濟法的條文,又往往涉及金融、企業(yè)管理、宏觀經濟和社會保障學方面的理論。當然,法律教師不是經濟專家,雖然不要求做到精通,對這些理論起碼要做到基本的了解。在講授的時候,教師不僅僅要解釋條文的內容,還應該結合具體的案例,向學生介紹立法的背景、在經濟實踐當中的作用。依靠自身掌握的豐富的知識結構,旁征博引,揮灑自如,把枯燥的法律問題講得豐滿、透徹,同時能夠對學生的理解起到直觀的作用。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經濟法案例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戰(zhàn),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機遇。案例教學能推動教師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提高實踐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和業(yè)務水平,更新教師的知識結構,起到教學相長的作用。
作者:鄧樂 單位:南昌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