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學前教育論文
我們已經比別人慢一步了,只希望通過參加輔導班,能夠追回來一點。”劉女士找補習班后感受頗深,不少幼兒園尤都打著“珠心算特色班”“雙語班”“幼小銜接班”等各種特色班的招牌,而她當初選擇進機關單位幼兒園時,只注重了環境和游戲設施,并沒有了解幼兒園的教材和教學有沒有特色,讓她真是“后悔莫及”。幼兒園的無奈。金鶚小學周邊有十八所民辦幼兒園,(沒有公立幼兒園)他們在招生時會向家長承諾教授孩子認識多少漢字,保證孩子在幼兒園期間學會多少計算題等。有的園長是這樣看待的:“現在家長都重視這個,幼兒園也是沒有辦法。跟公辦園相比,民辦園的優勢并不突出,如果再不迎合家長要求,哪還有生源?”有的幼兒園教師認為,現在不少家長衡量一個幼兒園的好壞,只看孩子在幼兒園能做多少算術題,到一年級學習吃力不吃力,因為大家都知道數學的基礎很重要,到初中高中的物理化學的成績一定程度上都很依賴數學等,這讓很多幼兒園很難堅持原有的辦園理念,加上小學學前班給幼兒園很大的沖擊,幼兒園要生存就必須迎合家長的“口味”,數學幼教小學化也就在所難免。
這樣的數學學前教育小學化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呢?
第一,剝奪了孩子的幸福感。學齡前階段的孩子像幼苗一樣,正在茁壯成長。他們是天真的,是活潑的,是幼稚的,是快樂的。學前教育“小學化”會影響他們幸福的童年。記得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的王新波曾經說過:“教育并非越早越好,順應成長規律的教育才是好教育。”要想讓孩子不耽誤“起跑”,必須首先弄清楚到底哪里是孩子的起跑線?具備了怎樣的條件才能夠站到起跑線上?有一個教授說:“不是每一個蘋果都有早熟的理由”。因此,只有做到科學順應兒童成長規律,并正確把握每個兒童發展特點的學前教育才是值得信賴的。因此,學前教育“小學化”,把學前教育當作一生的起跑線,是損害了孩子的童年生活,使孩子該快樂不快樂,該活潑就是活潑不起來,成天困在讀書,寫字,學數學之中,使他們的童年沒有了有價值的回憶,對“幸福感”沒有了體驗。
第二,危害了幼兒的身體健康,他們正是長身體的時候,注意力還不集中,如果讓他們集中精力來學習,不利于孩子肌肉、骨骼、神經等生理方面的發育。
第三,危害了幼兒的心理健康,小學數學本身比較難,知識點又非常繁多。他們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地做著“1+1=2,3-2=1,2×6=12,8÷2=4”,他們不知道算理,不知道為什么要這么做,只是機械地按照老師的教育模式完成了一題又一題的家庭作業,他們成了“小書呆子”“小大人”,在“學前教育比家長,比幼兒園”無形的壓力下,他們過早地背上了“課業的負擔”,他們的個性受到壓抑,摧殘,心理受到了創傷。
第四,拔苗助長換來的“厭學心理”。小學數學加減乘除法反復練,而且計算題又很容易出現“粗心”的毛病,又換來“懲罰”———錯了再做幾道,他們對枯燥的數字反感不已,隨之而來的是“我不想學數學了”的厭學情緒。
第五,違背了“素質教育”原則,可能會帶來“終身遺憾”。幼兒園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而學習習慣的養成則是小學教育的主要目標。有的孩子即使在小學入學剛開始成績很好,但對其今后成長沒有任何參考價值,甚至可能還會適得其反。到了小學以后,很多內容他們認為自己都學過了,反而沒有了學習興趣,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關鍵是直接影響了孩子的童年,甚至影響了孩子的一生。
我準備從如下幾個方面解決這個問題:
第一,到本校招生范圍內大力宣傳政策。教育部明確規定:(幼兒園)不得以舉辦興趣班、特長班和實驗班為名進行各種提前學習和強化訓練活動。教育部日前下發通知,要求各地規范辦園行為,防止和糾正“小學化”現象,嚴禁一切形式的小學入學考試,保障幼兒健康快樂成長。
第二,定期到轄區范圍的幼兒園去和園長、幼師交流。去年年底,教育部研究制定了《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這份征求意見稿,詳細規定了幼兒園教師應具備的專業標準,包括對幼兒的態度與行為、幼兒發展知識、游戲活動的支持與引導等14個領域,62條基本要求。在強調職業道德等基本素質的同時,還要求幼兒園教師要注重保教結合,培育幼兒良好的意志品質,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注重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培養幼兒的想象力,發掘幼兒的興趣愛好;重視環境和游戲對幼兒發展的獨特作用,創設富有教育意義的環境氛圍,將游戲作為幼兒的主要活動;重視豐富幼兒多方面的直接經驗,將探索、交往等實踐活動作為幼兒最重要的學習方式。
第三,制訂計劃請求學校、社區和居委會配合,做好家長的思想工作。我準備讓家長知道如下幾點:
1.幼兒園重點抓養成教育。幼師會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和游戲不斷地把良好的行為習慣滲透到每天的教學活動中,讓孩子在快樂的玩耍中養成好習慣。如果孩子從小就養成了良好的習慣,那么他將受益終身。這比做多少道算術題,學多少拼音重要得多。
2.小學老師更喜歡“一張白紙”的學生。孩子在什么年齡就該做適合這個年齡的事,如果孩子們在幼兒園把小學一年級的課程都學完了,而小學老師卻要從頭教起,那么孩子們哪來的新鮮感?剛一上學就沒了新鮮感,以后還談什么靠興趣學習?千萬別因為家長的原因而扼殺了孩子的學習興趣。
3.孩子的第一次認知十分重要,如果小時候學習的知識不準確,那么,上了小學后很容易先入為主,很難糾正。特別是計算題,很多孩子不明白算理,不知道為什么要這么做,很喜歡用掰手指的方法,得出答案,因為幼兒園的數學計算畢竟是比較小的數,很容易養成依賴“手指”的壞毛病。而我們一年級的數學教學就教會孩子為什么要用“湊十法”來做,進而對多位數的加減法進行拓展。比如,教學“找規律”,幼兒園大部分使用的圖形推測,而小學教學就注重數形結合,將圖形的規律轉換到數字的變化規律來。這些都是幼兒認知的第一印象,他們的思維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我曾經帶過一屆一年級的學生有3個孩子到三年級還使用手指來計算。數學學前教育“小學化”,過早地對幼兒實施小學教育,已超越了幼兒的心理發展,嚴重干擾了正常的保育。工作,損害了幼兒的身心健康。金鶚小學的所有數學老師正在積極行動,呼吁回歸教育本質,讓幼兒和學生都得到真正的“素質教育”。
作者:周衛瓊 單位:湖南岳陽市南南湖風景區金鶚小學